01
一首是南宋墨客高翥的《清嫡对酒》: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地府。
高翥的这首诗被收入《千家诗》,千百年来倍受青睐,许多人对之印象很深,如“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谭嗣同,就曾言其幼年读了这首《清嫡对酒》诗,甚为冲动(见《谭嗣同全集》卷四《城南思旧铭并序》)。
关于此诗,还有个趣事:明代有人因争坟地大打脱手,致去世人命,有个文人将高翥的诗调换数字,便成了一首绝妙的劝谏诗:
南北山头争墓田,清明殴斗各纷然。
衣衫撕作白蝴蝶,脑袋打成红杜鹃。
日落去世尸眠冢上,夜归儿女哭灯前。
人生有事须当让,寸土何曾到地府。
02
另一首锐利的诗是北宋著名墨客、江西诗派开山之祖黄庭坚的《清明》: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去世不公候。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黄庭坚的这首诗写出毫无人格肃静的齐人以吃食人家敬拜的食品而洋洋得意的丑态,与介子推甘心烧去世也不做官的气节形成了强烈比拟,表达出作者对人买卖义的拷问。
人生无论贤愚,末了都变成了一蓬蒿草,但是人生的意义却不尽相同,有的能够遗臭万年,有的却千古不朽。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以及深远的社会意义。
03
再一首是杜牧的《清明》诗,流传最广有名度最高:
清明时节雨纷纭,
路上行人欲销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落。
清明时节本该与亲友结伴踏青、祭祖扫墓,墨客杜牧却独自奔波在漫长的旅途上,孤单悲惨的感想熏染可想而知。又遇春雨绵绵不绝,更增长了墨客的焦虑和惆怅,遂向牧童打听酒家的所在,牧童便指示着远处的杏花村落。前两句令人愁肠寸断心神恻然,后两句则开拓出广阔的想象空间。全诗意境悠远、清新明快,留韵邈然、耐人寻味。
这首诗出身一千余年来,直至1980年,历代文人雅士从来没有任何争议,诗中所指地便是山西汾阳杏花村落。然而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在经济利益的使令下,全国涌现了好几个地方跳出来说杜牧笔下的杏花村落在他们那里,使著名汾酒产地汾阳杏花村落蒙尘。
2018年4月3日,由山西省社会科学院、中国唐史学会、汾酒集团联合举办的“纪念杜牧创作《清明》诗1193周年暨2018年春季汾酒文化论坛”在山西杏花村落汾酒厂隆重举行。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唐史学会副会长杜文玉、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央教授,博士生导师安介生都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导王永平等十余位顶级学者纷纭发言,用大量翔实的史料,从景象、地理、历史、诗歌、酒文化等多角度论述了杜牧与汾阳的密切关系,以及杜牧在山西杏花村落所写的《清明》诗带来的深远影响。
04
如画的杏林里,四溢的酒喷鼻香中,身着唐代衣饰的男男女女在这里踏青、游园。楼阁上是恋爱的青年,树林中是顽皮的小孩;在悠扬的古筝声中,乘船的文人在汾水上品酒吟诗;顺着牧童遥指的方向,是一座杏林深处的酒家。大家随意落座,畅饮杏花村落的原浆美酒,欣赏四周让人陶醉的美景。这时,悠扬的歌声飘过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落”……
这是山西省社会科学院、中国唐史学会、汾酒集团联合举办的纪念杜牧《清明》诗创作1193周年主题活动的一个场景。专家学者们纷纭为园区的美景、美酒所陶醉,并由衷惊叹:只有这里才能让杜牧写出《清明》这样的千古名诗。
这次盛会期间,笔者刘继兴即兴创作了一首《七律 学者齐聚杏花村落思念杜牧》:
清明又到汾河边,杜牧名诗越千年。
祖庭久誉美禄内,成帝曾荐宗室间。
东风拂来绿园区,酒魂长在有新天。
匠心独具存心酿,暗香天下慰先贤。 (刘继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