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才不遇者在古墨客之中该当是占大多数吧! 李白、刘长卿即是个中代表。
缘故原由:其一,从古到今,节制民间话语权的知识分子大多数是一贯没有节制真正的权力的,怨怅是免不了的;其二,群聚效应;大多数怀才不遇者更为推崇与他们有相同遭遇的人,尤其是名人。
刘长卿从小就性情刚烈,爱打抱不平,唾弃威信,虽有十分的才华,但在古本日朝的官场上注定要成为一个异类。他虽有自知之明,却改变不了这一性情,这大概是冥冥之中注定的吧!
唐代宗大历年间,刘长卿违逆上司,被上司找了一个借口诬告,随即朝廷对他降职利用,也便是俗称的贬谪。
异地上任,墨客途经长沙贾谊故居,写下一首《长沙过贾谊宅》吊唁这位和自己相同遭遇的古代名人: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贾谊被贬外地,相称于流放。长沙这个湖南省的大城市在当年却是一个荒凉之地,瘴厉之地。虽然仅仅蛰居3年,这个著名楚国客人的悲哀却一贯流传下来,传染了无数文人。
历史上贾谊的确是一个天才,正由于是天才,才招致了浩瀚庸才的妒忌,悲剧的命运不可避免。
湘江万古不变地流淌,江边小草稀稀疏疏,太阳无力地挂在天空,刘长卿望着烟雾朦胧的秋天景色,心中一股酸味涌了上来。
傍晚时分,刘长卿一人独自走在回旅店的土路上,密密的树木站立在两旁,斜阳透过落叶的树枝、悲惨的照射在刘长卿的身上,四周悄悄静、没有一个人,傍晚冷风的吹拂之下,凄凉之感寒彻全身。
汉文帝虽然是名垂青史的有道之君、明君,但是他对待天才贾谊的办法难免不免也太刻薄了些吧。这句话充满了对历史的嘲讽。刘长卿想:贾谊当年在湘水阁下凭吊过屈原,1000年纪后,我又来到湘江阁下凭吊贾谊,真是世事无常、一贯在循环啊!只是这悄悄流淌着的湘水,它们知道我刘长卿和当年贾谊那份哀愁的心吗?
天色逐渐暗了下来,一阵狂风吹过,树林小路上、湘江边铺满了一层金黄的落叶,润湿的傍晚空气使刘长卿不禁打了个寒战。他不禁仰天长叹,可怜你啊,为什么要来到这偏远的地方呢?
诗歌的结尾以作者悲愤的叫嚣结束。
整首诗歌中,作者以贾谊自比,表面上是写对历史名人贾谊不幸遭遇的同情,实际上是寄托了作者刘长卿对自己怀才不遇、遭遇坎坷的无限悲愤。因此。这首七律拥有了与其他唐诗不一样的韵味,不一样的觉得,不一样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