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难能名贵的是,苏轼交友绝不介意对方的身份和地位,只假如有学问的,情趣相投的,纵然是一介寒儒、僧道中人都可以把酒言欢。

1090年,苏轼在杭州担当太守,一个名叫刘景文的朋友却遭遇了人生的低谷,长期担当文思副使的闲职,无所作为。
为了安慰他,苏轼写诗劝勉道:

《赠刘景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诗词品读他是个小人物但苏轼写给他的诗却火到一千年往后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这首诗最精妙的地方就在于没有一个字安慰刘景文,只通过日常所见之景借物喻人,既赞颂了刘景文的品质,又安慰好友不要过于颓废。

诗中所写俱是江南秋末冬初的景致。
其时,荷花全部凋零,就连那擎雨盖都委顿于泥中,但菊花却刚毅不屈,花朵已残,菊枝依然傲立。

首两句所写本是江南平凡之景,但在这里却有着深刻的寓意:越是在困难的环境下,越难见出一个人的品质,刘兄啊,你便是那傲霜的菊枝。

末了两句是对刘景文的安慰:一年之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便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之时。

一样平常来说,一年之中最美的时令是春天,姹紫嫣红,草长莺飞,一派欣欣向荣。
但苏轼为何说秋末冬初最为俏丽呢?

由于春天的美是显而易见的,也是娇嫩的,唯有秋末冬初,万物凋零之际,那些孕育了半年之久的果实挂满枝头,给人们送去甘甜和清冽。

写作这首诗时,刘景文已经五十八岁,恰好是人生的秋末冬初,苏轼借橙黄橘绿告诫好友:当他人在晚年准备隐退之际,你一定要结出硕果,不负这生平的追求。

虽然在历史上刘景文是个小人物,乃至可以说,没有苏轼的这首诗,他的名字注定要埋没无闻,但在苏轼眼里,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代价,身体可以朽迈,但心灵不可萎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