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日是公元2023年12月27 日,农历癸卯年冬月15,即数九寒冬的第7天。
清晨7点,刮起了嗖嗖的北风,寒气逼人。
9点随着

一群靠近耄耋之年的老战友,汇聚到武汉曾经的十里钢城——青山区培植三路附近长江南岸的一栋崭新的高楼,第37层的一套住宅里,祝贺老战友张绪义乔迁之喜。
在汉的战友中,住上高层的不少,有住汉口25层的,30层的;有住武昌28层、33层的;然而,青山的张绪义老战友住到了37层,波涛彭湃的长江尽收眼底,一幅波澜浩阔的画卷即刻展现在面前,真的是“好高骛远”,高高在上啊!

人间间的好友多种多样,乡友,校友,学友,朋友比比皆是。
然而,“战友”这个词汇则超越了朋友的界线和范畴。

战交情谊不一定大家皆有。

人类社会,有战役,就有战士;有军队,就有军人;有军营,就有战友。

冬日访友谨以此文迎接2024 作者杜水源

多少人仰慕“战友”这种称呼,却不解个中缘由;多少人赞颂这份战交情谊,却没能把它说透。
只有当兵的人才能进入这座大熔炉,只有大熔炉里,才能磨炼出军人的钢铁意志;只有着军装的人才能熔于这个活气勃勃的大家庭,只有军队这个家庭造就出来的人英武阳刚。

什么是战友,战友是一种军营中的情愫。
战友也是一种解甲后的眷恋,脱下军装的人也能依旧去拥有。
生命里有了当兵的历史一辈子都感到宝贵。

尤其是在同一个军区,同一所军校,而后又在不同的兵种,不同的部队,奔赴援越抗美,援僚老(挝)抗美沙场,以国际主义战士的身份参加了越南公民和老挝公民血与火的抗美救国战役,经历战火磨练的战友,更是人生中弥足宝贵的战交情缘。

1949年出生的张绪义战友,和哥哥张绪忠(1946年出生)一起,于1965年9月,从中国第一冶金培植公司技工学校从军,兄弟俩同时成为“文化兵”,学习无线电收发报专业。

由于越南抗美救国战役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中国援越抗美后勤部队急需无线电报务专业职员,他们俩兄弟同其他提前毕业的战友一起,先后奔赴援越抗美沙场的干系部队,成为光荣的国际主义战士。

哥哥张绪忠分配到位于越南安培的5支队通信连,弟弟张绪义分配到位于越南莱州的6支队工程315团警通连。

1966年7月奔赴援越抗美沙场时,张绪义才17岁,经历了两年九个月的沙场岁月,时年20岁的他,于1969年4月尾回到了祖国。

由此可见,在战友这个层面上,一种是当过兵,扛过枪,卫边陲,站过岗;另一种是上前哨,打过仗,有捐躯,有负伤;激情燃烧的青春与战火纷飞的沙场岁月铸造一段光荣历史,结下了一世战交情缘。

斗转星移,岁月如歌,当年生龙活虎,朝气发达的青年军人,近六十年的洗礼,如今虽然个个老态龙钟,但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那便是戴德我们发展在毛泽东时期,是毛泽东思想哺育了我们;戴德我们曾经的军旅岁月,是公民军队造就了我们的钢铁意志;戴德我们有幸参加过援越抗美,援老(挝)抗美战役,让我们经历了血与火的战斗洗礼。
亲爱的战友们我们既要不忘初心,传承光荣,永续军魂,我们还要珍惜光阴,尽情地展示人生最美夕阳。

作者:杜水源

2023.12.27于汉口

从左至右,夏子祥、李建国、刘建国、余昌金、郑金良、段志雄、李怀斌、张绪义、杜水源、熊木祥、朱洪伯

张绪义和夫人

郑金良和李怀斌,他们曾经是援越抗美总后勤部第二十三分部的报务员

聂子祥曾经是昆明军区通信团的报务员,熊木祥曾经是昆明军区通信总站的报务员

张绪义、余昌金他们曾经是6支队工程315团警通连报务员

李建国、杜水源他们曾经是6支队高炮630团指挥连报务员

张绪义、李怀斌、朱洪伯,朱洪伯曾经是云南省军区通信站报务员

他们是住在青山区的战友们,左三段志雄,曾经是援越抗美高炮67师通信连报务员,右一刘建国,曾经是云南民族二支队通信连报务员。

更新于 2023-12-28

编辑:乐在个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