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然心有所动,于是他提笔写下了一首著名的“知音体”五古——《夏日南亭怀辛大》。在这一首诗中,孟浩然发挥了写景抒怀的特长。
不雅观山色,赏池月;嗅荷风、听竹露,悠然而起琴心。仿佛是一位徜徉在天地山水之间的出尘君子。全诗来由景生,景因情转,景清而思深,逐渐达到“心境如一”,缥缈空灵的盛境。
一、《夏日南亭怀辛大》赏析《夏日南亭怀辛大》——唐·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喷鼻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口语翻译:入夜得很溘然。明月是从湖泊的东面,逐步地升上来的。沐浴之后,我披散头发,卧在窗边欣赏风景。
此时,一阵清风送来荷花的芳香,一股清泉自竹筒中流出,发出空灵、清脆的“滴答”声。四周一片安谧。我该怎么去形容这样的安静呢?
想用古琴来传达心声,可惜没有人能欣赏。这个时候,我就想起了辛大。我一想,便是一整晚,只能在梦里和他一起欣赏。
诗的第一句“天光忽西落”,是指太阳的光芒向西隐去,但重点在一个“忽”字。也便是说,对付作者来说,入夜得很溘然。
第二句“池月渐东升”的重点,在“渐”字上。玉轮逐步地升上来,月光也是逐渐通亮起来的。这在视觉上是一种什么样的效果呢?
起初,天空仿佛发生了日食一样阴郁;随着,玉轮才逐步地露出头来。月光本就不如阳光强烈,在它完备升上天空之前,会有一段韶光是阴郁的。
这个时候,人们就会以为周围十分宁静。待月光完备升空后,光芒依旧柔和。那么,孟浩然为什么会认为,太阳是忽然落下去的呢?
这是由于,他刚才去沐浴了。以是他钻进了一个密闭的空间,等到沐浴出来后,他就惊异地创造:呀,怎么天色一下子就黑了。
接着,孟浩然披头散发,打开窗子。环境光芒偏弱的时候,他不可能先看到表面景物,于是他先嗅到了一阵清风送来的荷花的喷鼻香气。
“竹露滴清响”,是指引水的竹筒口,发出的滴水声。白天自然环境喧华,他是听不到这种声音的。现在全天下都安静了,以是他可以听到那个竹筒发出滴答、滴答的声响,特殊响亮。
这种描写,让人遐想起莫言在《透明的红萝卜》里面写一根头发丝落地,发出“咣”的一声巨大声响。当然,孟浩然没莫言写得夸年夜,他只是很自然地写出了一个真实的场景。
鼻子能嗅到花的芳香,耳朵里面能听到水的响声。只有用这样生动详细的描写办法,才能让读者感同身受,进而明白,他当时体验到了一种空灵澄澈的奇妙的觉得。
孟浩然以为这样的觉得,用言语已经不敷以表达,于是想通过弹奏古琴来诉说心声。不过他又想到,自己这种“小资情调”,一样平常的人哪里会欣赏呢,以是他想到了老朋友辛大。
二、世间许多事,说与“知音”人中国古代的人,喜好把深交好友叫做“知音”,知音典出《礼记·乐记》。故事是说,俞伯牙有一次在山崖边弹古琴,钟子期划船途经,就停下来欣赏。
俞伯牙见对方摇头晃脑,彷佛能听懂曲中之意,但看对方的打扮,只是一名渔夫,他感到非常惊异。后来一经讯问,创造他真的懂了自己的琴声,于是就和钟子期结为了好友。
可见,古琴能传达人的心声,但这种心声,很难被演奏者以外的人体察到。孟浩然这首诗里面说“恨无知音赏”,便是这个意思。
当夜晚来临的时候,四周一片漆黑,却有风送花喷鼻香醒脑,继而灵台清明,忽然就听滴水入池,发出空灵妙响,让人仿佛进入了一种幽微的禅境。
此时的孟浩然,已经达到了一种民气合一的境界。他以为很愉快,以是想把自己的感想熏染分享给别人。但是他的这种奇妙思想,并不能为普通人所理解。
他想弹琴倾吐心声。普通的乡邻野人,必定听不懂。纵然对方身怀“异能”,听出了他琴中之意,如果他对禅道不屑一顾,怕不是要说他吃撑了。
因此他第一韶光,想起了辛大这个人。辛大,这个人有人说是辛谔,平生业绩不详,只知道孟浩然曾写过一首《西山寻辛谔》。
根据诗歌的描述,这位辛大该当也是山野中的读书人。他喜好在落日青川上垂钓,还在一个长满竹子的岛屿上,修了一间书斋读书。
看起来,也是一位具有道家精神的读书人。以是辛大显然和孟浩然一样,懂得享受生活的细节,只管他们那时候都很贫穷。
从前有人读了孟浩然这首诗,觉得他过得非常逍遥清闲,以为他的生活环境很好。但事实上根据现在学者的研究,孟浩然四十岁以前,有三十年的韶光都住在乡下,生活比较贫穷。
他过了四十岁才开始想要出仕当官,正是由于家里太穷了,而他又要奉养母亲。但他天生浪漫,感情丰富而细腻,这种性情令他并不会由于贫乏而变得唠叨。
大略地说,孟浩然总是在关注自然界的雪月风光,很少提到自己在现实中的困顿疾苦,以是他的诗全部都是唯美的。
有一些,总是喜好把自己的不幸挂在嘴边,而其余一些却截然相反。他们纵然过得不顺,也不会说出来。显然,大家更喜好后面一种人。
孟浩然最聪明的地方是,他知道什么样的话,该和什么样的人说。比如“竹露滴清响”这样的事,硬要说给不欣赏它的人听,无疑是对牛弹琴。
结语孟浩然这五言古诗,表现朋友家平顺、自然,颇具匠心。诗风显得十分秀逸、洒脱。“荷风送喷鼻香气,竹露滴清响”,无疑是这首诗中最动人的句子。
由于作者利用五识描写,以自己的嗅觉、听觉,打通了读者的嗅觉、听觉,让读者有了亲临现场的感想熏染。以是这句诗,被人称为是千古清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