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何写七绝?你愿试写一首吗?

节制了七绝写作方法之后,碰着心中一动的景致或者事物,有情绪须要抒发的时候,用七绝的格式表达出来,便是七绝了。

不懂者以为困难,懂者不过随手为之罢了。
而且格律诗这种东西,只代表了墨客对格律是否知道,并不代表诗作就一定好。

不遵守格律的作品,尽是好诗;遵守格律的作品,未必好诗。

原创七绝具体拆解一步步教你若何写格律诗

一定要以正常心态看待格律诗的创作。
爱用者用,不爱用者避开便是了,并不影响感情的抒发和读者的认同。

怎么写七绝,只是一个格式问题,虽然在格式利用上有水平高低,并不代表写出来的作品水准高低。

到底怎么写七绝呢?

绝句在格律诗中是属于规则相对少的,不须要对仗,最少只须要两个字押韵,最多也就三个字押韵。
相对大略随意马虎,只不过由于篇幅较短,以是在平仄格律之下合理安排诗意就更加主要。

格律诗有四种根本平仄关系:仄起仄收、仄起平收、平起仄收、平起平收。

这四种关系的剖断紧张看首句第二个字(二四六分明,首字平仄不论),它决定这首诗是仄起还是平起,再根据首句的尾字决定是仄收还是平收。
同时把稳二、四、六位置上的平仄必须是相反的交替提高的。

在格式上,首句是决定一首格律诗平仄关系的重中之重。

四种根本格式详细到七绝的首句就分别是:

仄起仄收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起平收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起仄收

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起平收

平平仄仄仄平平

所有的七绝起句都是从这四种平仄上开始,适当地根据诗意来调度“一、三、五”位置上的平仄(不能涌现诗病)。
然后再根据“相对”、“相粘”的规则推导出整诗的平仄关系,对仗是不须要的,但是有对仗的话会显得文采更好。

写七绝把稳好平仄关系和押韵(格律诗必须押平声韵)就可以了,至少在格式上便是一首七绝。

你愿试写一首吗?

光说理论肯定会让人含糊,那么我们就试着写一首七绝,同时根据上面的理论来详细列出过程,让大家看清楚七绝是如何写成。

首先,找出自己的要抒发的情绪点在哪儿?

昨日去朋友家,屋前有水,房后有山,细碎的秋雨淅淅沥沥穿越竹林,打在地上堆积的落叶上,沙沙作响。
小雨不撑伞,出去遛狗,无意中走到山顶上苍寺附近,烟雨朦胧,山天一色,银线满眼,却细而难辨。

心中颇有感触,那就以这种秋天景色感触写一首七绝。

首句定平仄关系,那么我们首句起笔随性,从写景入手,写完再来看平仄。
眼中的景致即可入诗:“小雨丝丝穿竹叶”,这便是很平淡的,正常的写景。
这是什么平仄关系呢?“仄仄平平平仄仄”,把稳“竹”字是入声字,是仄声,以是这是很标准的“仄起仄收”的七绝首句格式。
根据平仄相对、相粘的规则,我们急速就得到了整首奇绝的平仄骨架:

(首句)仄仄平平平仄仄,

(相对)平平仄仄仄平平。

(相粘)平平仄仄平平仄,

(相对)仄仄平平仄仄平。

那么,从第二句开始,我们的诗句就必须按照这个平仄来了。
当然如果实在有固定意象词汇不合平仄的话,还可以考虑拗救,但是正常情形下不考虑出律和拗救。
同时把稳第二句和第四句的尾字押同一个平水韵部(前面“竹”字利用入声字入韵,那么就只能利用平水韵),以是第二句尾字定韵。

第二句在文法上一样平常是承接关系,连续深化描写景致,同时我们在出句(首句)利用了叠字“丝丝”,那么对句是不是一定要对应地利用“叠字”呢?原则上是不须要的。
但是如果叠字相对念起来更加好听,可以知足吟诵者的生理期待。
“落黄片片和秋声”,落叶一片片地承接这穿过竹林而下的雨滴,沙沙作响,呼应着这秋日雨景。
由于平仄的缘故,以及前面有“竹叶”一词,以是这里利用了“落黄”来形容落叶,不常用,但是一样平常都能理解,不算生涩。
该当可以有更好的词汇,这里就暂时先不管了。

写完再说。

第三句在意思上要发生一定的转换,至于转换角度大小,转到哪里去,随便写作者自己把握,但是不能过于生硬。
秋雨欲来,却没有风,温度略带寒凉,让人好想窝在温暖的家里做梦,想必风也是一样吧?“金风沉梦无由起”,“平平平仄平平仄”,这是“一三五不论”的“平平仄仄平平仄”,是合律的。

结句承接上一句,风儿不来助兴,那是一幅什么景致呢?“混沌圆方一色清”。
“仄仄平平仄仄平”,“一”字为入声字,入仄声。
吹不斜深秋小雨,吹不散山顶青霭袅袅,混沌云天成一色。
“圆方”是指天地,古人所谓之“天圆地方”嘛。
实在也可以利用“乾坤”,但是“朗朗乾坤”已成为固定意象,不适宜来写着雨天颜色。

秋雨

小雨丝丝穿竹叶,落黄片片和秋声。

金风沉梦无由起,混沌圆方一色清。

这是一首仄起仄收,押平水韵“八庚”部的七言绝句。
诗意以写景为主,个人感想熏染藏在诗外,如果读者能通过这几句感想熏染到秋雨中天地一色的萧瑟和清冷,目的就算打到了。

虽然整首七绝成诗的过程彷佛很繁芜,其实在熟习格律和古诗词意象用词之后,这种诗大概也便是那么几分钟内吟诵出来,轻微花了些心思在遛狗的路上进行了一些平仄调度。

如果乐意的话,实在还可以再进行精修,提升笔墨的合理性和意境深化。
不过是随手写景罢了,就

把写诗过程分拆出来,展示给大家看清楚,结合上面的理论,大家以为有用就好。

转身而去,深藏功与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