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大均,字翁山,广东番禺人,生于明崇祯三年(1630),卒于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因其父寄养于南海邵氏,以是屈大均初名邵龙,后来复姓屈,改名为绍隆,字介子。二十一岁时,为避难而削发为僧,法名今种,字一灵,又字骚余,三十三岁时还俗改今名。屈大均生平颇为坎坷,曾随业师陈邦彦参与明师与清兵作战。而且明亡后相称长的一段韶光内,屈大均都在从事反清复明的地下活动。后来,明廷兴复无望,屈大均避祸江浙,隐居故里,在愤懑不甘中逝世,留下大量的著作。据统计,他遗留的诗歌作品多达6400首,从数量上来讲远超同时期的墨客。这些诗歌也反响着屈大均的生活轨迹和思想变革。
明末清初,遗民文人的诗作呈现出一片悲戚伤感的风格,例如王夫之,他的诗歌以表现“孤愤”为主,“凭君写取千茎雪,犹是先朝未去世人。”(王夫之《走笔赠刘生思肯》),用语凄凉哀伤。吴嘉纪的诗歌更是多作危苦之词,诗歌极写明清易代时战役之灾和民生疾苦,如他的《难妇行》、《过兵行》、《挽饶母》等,用语沉痛不可细述。而独屈翁山诗歌英气发达,在当时呈现出异样的风采。陈维崧曾给翁山诗十分到位的评价,“忽听帘泉豗冷瀑,英气轶于生马。”(《念奴娇·读屈翁山诗有作》)可见翁山诗的豪迈已名于当时。
一、屈大均诗作赏析
屈大均的诗歌是其心途经程的真实写照,其诗歌的浪漫主义情调紧张表示在诗歌的创作方法、思想内容以及措辞艺术上。
浮云环抱罗浮山
(一)创作方法
屈大均富于浪漫抱负,他的诗歌有时呈现出一种朦朦胧胧的意境,仿佛包裹在云雾中的山巅,自有一股“仙气”。例如他的《舟入新兴江将访柴子有作》云:
不知江口水声分,舟入千岩只为君。 春尽林喷鼻香犹作瘴,雨余山气未成云。 白鱼捕处禽多翠,甘草衔时鹿有群。 咫尺松杉烟霭隔,一峰长啸万峰闻。
这首诗写于游览风景名胜之际,墨客胸中之情因云雾环抱之景而动,乃挥洒笔墨,大有“一峰长啸”之态。其余一首《游罗浮作》更具由由然之气:
日出见神仙,玲珑水帘里。 迎我四百峰,蝴蝶大不已。 袅袅铁桥垂,欲度愁风吹。 白云为羽翼,一举将作甚?
立于罗浮山之上的墨客,为所欲为地展开奇思妙想,竟然欲以“白云为羽翼”展翅而翔,何其大胆,何等的浪漫。其他诗句如“仙掌三峰立,天门半壁扃。……人性水帘里,玉姜时弄琴。神仙不可接,怅望白云深。”(《太华作》)这类极具“仙气”之作在翁山诗中比比皆是。
(二)描写内容
与同时期墨客比较,翁山诗多昂扬向上的感情色彩,这与翁山诗所描写的内容密切干系。明亡后,屈大均积极从事密谋抗清活动,四处联系抗清仁人志士,得以顺便“游山玩水”饱览美景,再加上他为躲避清廷的追捕而各处游荡,以是险些遍历名山大川,也因此创作了大量的山水诗。如上文所列举的《游罗浮作》、《太华作》都是翁山山水诗的代表作。这些诗歌以写风景名胜之壮丽多姿为主,间或夹杂墨客高昂的感情抒发,整体上呈现出清俊飞扬的艺术风采。实在,作为一名爱国主义墨客,翁山的诗作更多的因此抒写自己的壮志豪情和爱国情怀为主。例如《秣陵》云:
牛首开天阙,龙冈抱帝宫。六朝春草里,万井落花中。
访旧乌衣少,听歌玉树空。如何亡国恨,尽在大江东?
这首诗通过秣陵(今南京)怀古,抒发对明代灭亡的感慨。纵然是写“亡国恨”,诗中也没有歇斯底里的叫嚣,而是一种客不雅观镇静的描述,气势沉着厚重。而抒发报国之志的诗歌更是气势磅礴,如《读陈胜传》云:
闾左称雄日,渔阳谪戍人。 王侯宁有种,竿木足亡秦。 大义呼豪杰,先声仗鬼神。驱除功第一,汉将可谁伦?
再如其《鲁连台》:
一笑无秦帝,飘然向澥东。谁能排大难,不屑计奇功。 古戍三秋雁,高台万木风。 从下世界士,只在布衣中。
这两首诗歌加在一起切实其实便是墨客自己的一份自白书,《读陈胜传》赞陈胜揭竿亡秦之骁勇,实为表明自己的远大志向,而《鲁连台》一句“从下世界士,只在布衣中。”便是更为明了坦直的表达了。这几首诗歌以抒发报国壮志为主,表现了墨客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武断的抗清意志。纵然到末了,明朝廷兴复无望,他仍旧信心满怀,例如“银烛高含曙色光,天鸡声里见东皇。乾坤未毁终开辟。日月方新尚混茫。”(《庚午元日作》)、“纵是寒灰终不灭,神灵看与蜃楼同。”(《古铜蟾蜍歌》)。这种身处困境仍能昂首高歌的气概的确别于众人,表示了墨客的浪漫主义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