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
在闽中山峦深处的一座小城,
一个孩子出生了,
多少年后,
他成为了声震四海的大儒。
这位大儒便是朱熹,
这座小城便是尤溪。
方塘之上,架桥构亭,翘角横空;
方塘之内,天光云影,锦鲤跃动。
半亩方塘
此情景,
朱子的诗句自然浮现脑海:
不雅观书有感(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在《不雅观书有感》诗中,以“半亩方塘”喻作书,以“天光云影”比喻书中蕴含的理趣,以“活水”比喻新的领悟。亲临其境,我们对朱子的诗体悟尤深。
《不雅观书有感》不仅仅是一首诗,更是一盏指引我们前行的明灯,勉励着我们在书海畅游,不断追寻那无尽的聪慧之源。在诗中,我们感想熏染朱熹师长西席那穿越千年的聪慧之光,领悟诗歌中蕴含的深刻人生哲理。
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朱熹出生于福建尤溪郑氏馆舍(南溪书院)。南溪书院内有半亩方塘,为不雅观书第(不雅观书第是朱熹小时候读书的地方)前的方塘。它是在原址上扩大浚深的。面积有342平方米,(一亩即是667平方米,半亩有余)。塘上石桥\"大众濂洛桥\公众,取\公众文公之学,实渊源于濂洛(河南濂溪程颢、程颐的洛学),而上溯于洙泗。
《不雅观书有感》是一首理趣诗,是当年朱子与张栻、石子重、许升等人和湖湘学者共同谈论“敬”的存养工夫书信中引用的一首诗,虽是论学究源之作,但诗中所提到的“半亩方塘”“源头活水”到底是实指还是虚指,朱子心中的方塘到底在哪?从元明清大量的史料和当时文人的诗文来看,《不雅观书有感》一诗中的半亩方塘、源头活水确有所指,就在朱子出身地、同时也是朱子小时候最早接管读书的南溪书院内,没有太大的争议。然而,近年来却有不同的说法,以是很有必要基本管理。
朱子之前的半亩方塘
朱子出生于尤溪,是因其父朱松到尤溪为官,任满之时,金兵南侵,朝廷混乱,只好寓居好友郑安道于县城外公山脚下的南溪别馆,建炎四年朱子出身于此,这也是南溪书院的前身。
清乾隆版《尤溪县志》南溪书院全图
据郑安道尤溪后裔《上潭郑氏族谱》记载:“郑安道,字义斋,登熙宁六年进士,官至金紫光禄大夫。与朱韦斋师长西席相交,相与倡明道学,朝夕诗文唱酬。子晦翁师长西席,手书‘华石旧家’四字扁赠公。”
郑安道算是尤溪的王谢,他在南溪建别馆,是因那里的地理位置绝佳,此地背靠公山,众山拱卫,其来龙犹如骏马奔驰。而“公山,自二十八都僊山髻发,宛延五十余里,突为小王崎。又二三里,拓天湖(即朱子立春大雪,邀刘圭甫诸兄游处)下抵玉溪南岸,翠屏西辅,锦鲤东弼,形如公字”(明万历《南溪书院志》)。面朝文山,也便是所谓的笔架山,是一个空想的风水布局,但由于南溪别馆坐午山子向,地理五大要素中的龙、穴、砂、向俱佳,唯一的不敷便是青印溪的来水不合局。根据堪與学的事理,填补的办法可在别馆前面挖一个方塘,从右手边的长坑引泉蓄水,以便办理堪與学中水的要素。据当地百姓回顾,该水一年四季滔滔不绝,清澈无比,20世纪80年代仍旧是水南片区居民的紧张饮用水源,朱子小时候也是喝那里的水终年夜。因此,南溪书院之方塘是郑氏别馆整体建筑的一部分,有郑氏别馆就有了方塘。
朱松在尤溪因与郑安道交好,郑氏别馆就成了他与文友们的聚会之所。据明万历《南溪书院志》《朱子全书韦斋集》载:朱松有《醉宿郑氏阁作蝶恋花》词一首:
“清晓方塘开一镜,落絮飞花,肯向东风定。点破翠奁人未醒,余寒犹倚芭蕉劲。
擬托行云医酒病,簾卷闲愁,空占红喷鼻香迳。青鸟呼君君莫听,日边幽梦从来正。”
朱松是第一个写到半亩方塘的人,朱子深受他父亲的影响而成为一代圣哲,也熟习其父亲的诗文,可以明显地看出“半亩方塘一鉴开”当为衍化“清晓方塘开一镜”而来。
史料记载中的半亩方塘
为什么说朱子诗中的
半亩方塘、源头活水乃实指,
并且就在南溪书院内?
这可以从元明清期间大量的文献史料得到佐证。从这些文献史料可以看出当时的学界认识比较同等,并不存在争议。
明弘治《八闽通志》卷之四十五记载:“南溪书院在县治南。宋朱松为县尉时,寓郑氏,此即郑氏故居也。嘉熙元年,县令李建筑,以祀松及其子熹,中为祠堂,翼以两斋,曰‘景行’,曰‘传心’。前有方塘半亩,构亭跨其上。”
清道光《福建通志》卷四十四记载:“半亩塘在南溪书院,朱子不雅观书处也。”
《福建通志》(沈瑜庆、陈衍纂修,1938年刊本)总卷十三,《名胜志》卷二十九《尤溪县》中记载:“半亩塘,在南溪书院朱熹不雅观书处也。弘治十一年知县方溥浚,修亭其上,曰‘活水’,朱熹不雅观书诗有半亩方塘、源头活水之句,故以为名。”
道光《重纂福建通志》卷四十四:“半亩塘,在南溪书院,朱子不雅观书处也,弘治十一年,知县方溥,建亭其上,曰‘活水’。朱子《不雅观书》诗中有半亩方塘、源头活水之句,故以为名。”
明嘉靖《延平府志》卷之十二记载:“南溪书院在尤溪县治南。中有二堂,左堂为间五,以祀文公师长西席,右堂三楹,以祀韦斋师长西席,各有翼厢、有门垣。文公祠前有展礼亭,亭之前有半亩方塘,架桥其上而覆以亭,匾曰‘活水’云。”
明嘉靖《尤溪县志》卷之二记载:“南溪书院,公山之麓。弘治间,知县溥建堂五间。旁边为廊,廊下展礼亭、半亩塘;琢石为活水亭,通以石桥。”
清乾隆版《尤溪县志》公山全景图
林海,明代尤溪人,少有志操,笃学能文,会弘治间应贡入京。据民国《尤溪县志》载:“吏部听选监生臣林海谨奏:为立祀典在敦本始事,臣窃见先儒微国文公朱熹师长西席,祖系直隶徽州婺源县人。父朱松,字乔年,号韦斋师长西席。宋宣和年间为尤溪县尉,后因而家焉。于建炎四年庚戌玄月十五日午时,生文公师长西席于尤溪之寓舍,今之毓秀坊即其地也,半亩方塘、源头活水遗迹见存……”
这是林海上奏明孝宗的《乞诞辰祀典疏》,“明弘治四年(1491年)具奏,奉命特祭朱文公师长西席诞辰,有司准期见礼。”(民国《尤溪县志》)内容的真实性毋庸置疑,否则便是欺君,这也是尤溪公祭朱子的由来,从而也解释“半亩方塘”“源头活水”就在南溪书院。
明万历《南溪书院志》卷之二有联曰:“源头净鉴入天光,活泼泼方塘半亩;践履熟舰乘春涨,轻悠悠中流一毛。”这是明代福建副巡按韩仲雍为南溪书院天光云影亭所作的长联,他将朱熹《不雅观书有感》之一、之二所展示的情景进行了高度概括,化作一副长联。上联说的是半亩方塘,下联便是书院前面的青印溪。
康熙年间,延平府通判杨毓健署篆尤溪,大规模重修南溪书院,编纂《南溪书院志》,并仰详题请御赐匾额。据康熙版《南溪书院志》抚院陈题疏载:“卑署县奉摄兹土,亲瞩芳型。画卦之浦依然,沙上注乾元之蕴;活水之塘犹在,源头迥云影之澜。独是宫墙粗具规模,而题额未邀天泽。”
这是当年知县杨毓健为奏请康熙天子给南溪书院御赐“文山毓哲”的奏疏,意思是说朱子当年的画卦洲、半亩方塘、源头活水等遗迹犹在,修缮工程也初具规模,“而题额未邀天泽”。
清代洪力行,为徽州地区的著名学者。他在《朱子可闻诗集》卷五写道:“看诗要看题,‘问渠那得清如许’,虽是不雅观水有悟,却是不雅观书有感。徒说水有源头,犹是隔壁话。师长西席生于尤溪,迄今半亩方塘、源头活水遗迹,传是师长西席少年读书处。《文集》载石子重为尤溪令时,师长西席自书此诗一通,与许顺之转付之。”
关于“源头活水”到底指哪?许多志书也有很明确的记载:
明弘治《八闽通志》卷之九:“长沆(坑)泉在县治南,发源毓秀山,四季滔滔不竭。宋朱熹诗所谓‘源头活水’即此是也。”
明万历《闽书》卷之二十:“长坑泉,发源毓秀山,四季滔滔。朱文公诗所谓‘源头活水’即此也。”
明嘉靖《延平府志》卷之二:“长坑(泉)在县治南,发源毓秀山,四季滔滔不竭。宋朱熹诗所谓‘源头活水’即此是也。”
道光《重纂福建通志》卷四十四:“活水亭,在公山侧,乾隆十四年,知县郑其偀重修,亭后长坑井,发源毓秀山,四季不竭,朱子诗所谓‘源头活水’即此。”
明嘉靖《尤溪县志》卷一:“长坑(井),县南。其源出公山之傍,四季不竭,即‘源头活水’。”
明嘉靖《尤溪县志》卷之二《元林兴祖记》:“若讲堂,若活水亭,若外门,以至藏器库、斋舍与文祠、碑亭,莫不焕然一新。浚深方塘,而源头活水其来不穷矣。”
道光版《尤溪县志》载有福建道宪来谦鸣《重修活水亭记》一文:“朱子出身于尤,其南郭外有公山,山侧则活水亭在焉,岁久荒圮。余尝行部至尤溪,瞻谒庙貌。天章叠焕,即毓秀、不雅观书诸坊宇,罔不刺翼维新。而活水一亭,仅留故址,漠然徒风山高而水深。”
愿我们都能像那方塘一样,
拥有清澈的心灵和丰富的内涵,
不断从知识的源头汲取力量,
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篇章。
来源:福建微尤溪综合整理自尤溪县融媒体中央、三嫡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