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意忘言,是一个针言。意思是,言辞是用来表达想法的,既然已经知道了,就不用再说什么了。后比喻相互心里都知道,不用明着说。
出自《庄子·外物》:“筌者以是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以是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以是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与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
”大意是,竹笱是用来捕鱼的,捕到鱼后就忘掉了鱼笱;兔网是用来捕捉兔子的,捕到兔子后就忘掉了兔网;言语是用来传告思想的,领会了意思就忘掉了言语。我怎么才能探求到忘掉言语的人而跟他谈一谈呢!
但在诗歌鉴赏中,既要因言得意、以意复境、缘境味情,也要依情析言,且不可得意而忘言。
因言得意
诗歌鉴赏首先要得意,即弄通作者表达什么意思。如果不知作者所云,那么要进入作者所营的意境、体味作者感情、玩味作者技艺则无异于痴人说梦。
而得意则必须理解措辞入手。由于诗歌本来便是措辞的艺术。
譬如,陶渊明的《饮酒二十首》其六:
行止千万端,谁知非与是?
是非苟相形,雷同共誉毁!
三季多此事,达士似不尔。
咄咄俗中愚,且当从黄绮。
阅读这首诗如果连它的意思都弄不通,那么欣赏则无从谈起。这里面难在对几个词语的准确理解。如,行止,指的是出仕归隐、取舍两种情形;三季,指的是无知的人,而不是三个时令;达士,指的是明达之人;咄咄,表示警怪的叹词;俗中愚,世俗中的愚人。把这几个词义弄懂了,整首诗大意也就理解了:人的出仕归隐取舍万万千万种,谁能知道哪些是对哪些是错?对与错胡乱比较,全球意见雷同,是非不分。无知的人多会涌现这种征象,明达之士彷佛不如此。俗中愚人惊叹吧,我应该像商州四皓中的黄公、绮里季一样归隐山林。
这就叫“因言得意”。
以意复境
还有一个针言叫忘象得意。意思是,忘却物象,得到真谛。出自唐·梁肃《止不雅观统例议》:“非夫聪明深达,得意忘象,其孰能知乎?”
这在认识的高等阶段可以,但在诗歌欣赏上恰好相反,我们应在因言得意的根本上,以意复象复境,通过语义在大脑复现作者心中表情达意所虚构之象之境。如王维《辋川集》中的《木兰柴》:
秋山敛余照,飞鸟逐前侣。
彩翠时分明,夕岚无处所。
我们只有通过措辞,在大脑中想象出:夕阳光照秋山,犹如山吮吸霞光。此时,飞鸟相互追逐而归,霞光及山上之秋叶斑斓色彩分明,好一幅夕下鸟归图。这才是对这首的初步理解。
因境缘情
能够借助措辞复原墨客所虚构之境,这还是浅层次的。下一步应因境缘情,通过入境体味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譬如,上面所引用的王维的《木兰寨》,墨客通过彩笔描述出夕阳西下,飞鸟相逐,彩翠变革之宁静之境抒发二心坎之宁静以及山居生活的怡然自得。
顺境析言
虽然通过因言得意、以意复境、因境缘情,我们对一首诗歌的内容已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但这还远远不足,我们还应顺境析言,沿着内容反向思考作者是如何利用措辞艺术的。
一要顺出诗歌的平仄与押韵。由于古诗是用来吟咏、吟唱的,声韵和谐是其一大特色。我们在鉴赏古诗应弄清平仄押韵,并反复吟诵,体味不同语气、声音节奏所传达出的奇妙感情。譬如,杜甫的《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平仄为: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平声侵韵。读起来沉郁持重,很好地抒发国破亲散,忧国忧民的感情。
二是剖析构造。古人一样平常遵照的是起承转合的构造规律。但也有例外,像陶渊明的诗歌的构造为人意识的自然记录,诗之构造完备顺应人的意识的自然状态,不事雕凿,浑然天成。
三是赏析措辞。像找诗眼、句眼等。古人追求措辞的精准、生动,那眼力与功力是今人学之不尽的。
诗歌是中国文学的紧张形式。学会鉴赏诗歌是每个中国人的必修课。让我们在浩瀚的诗歌海洋奋力遨游,创造美,体味真,弘扬善!
#名言共赏# #但绝非有时# #复苏的金句赏析# #词穷的灵魂# #分享书中的名言# #未泯皆甜# #绝妙的比喻# #今日名句赏析# #文学名句赏析# #我阅人无其数# #分享佳句# #无以为名# #不知该和谁说# #文言文说呀# #作甚人言可畏?# #皆求旨所愿# #文学名言分享# #众人皆有矣# #文学金句的分享# #自做主人公无争# #再弗成得念# #全靠已读乱回# #分享书中佳句# #所遇皆所度#
#头条创作寻衅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