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约7200字。

物是人非”一词出自三国曹丕的《与吴质书》:“节同时异,物是人非,我劳如何。

李清照的《武陵春·风住尘喷鼻香花已尽》写道:“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海岩的《去世于青春》写道:“物是人非,悲从中来。

那些写尽物是人非悲从中来的十一首巅峰诗词

物是人非,斯人两隔,自古以来便是人生最无奈,最伤感的情景。

物是人非是同一场所,或者同一空间,不同韶光和不同人物的强烈、陡峭比拟,每每感情激烈,让人有强烈的同感。

当美好的影象,美好的期望与现实的残酷,现实的悲惨遭遇之时,生离去世别,人生沧桑,怎能不让人悲从中来,感慨泪下?

物是人非,有爱情,有人生,有家国,也有历史……

注:“物是人非”观点太大,本篇只摘录与爱情、人生境遇干系的诗词,家国、历史等太伟大的世事沧桑,吊古怀今的篇章不在本篇之内,如《黄鹤楼》、《春江花月夜》、《登金陵凤凰台》、《滕王阁诗》等。

一、“人面不知何处,桃花依旧笑东风。
”—最痛彻心扉的遗憾

这首诗是物是人非的代表诗作之一。

唐朝中期(公元796年之前),年轻的崔护科举落第,便在长安住下,准备再考。

清明节这一天,他在长安城南郊溘然碰着一个仙颜的少女站在桃树之下,桃花盛开,说不出的俏丽。

第二年的清明节,崔护念念不忘,再到故地重访,结果创造桃花依旧,那个曾经站在桃树之下的俏丽少女却已经再也不见。

心怀难以言说的悲哀和遗憾,崔护挥笔写下这首千古名篇—《题都城南庄》。

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东风。

全诗一共四句,两个场景。

第一个场景,清明节,长安城正值早春时节,桃花盛开,春意盎然。
科举不第,失落意的年轻墨客偶遇一个俏丽的少女站在桃花之下。

艳丽的桃花,暖暖的东风映渲染少女俏丽的面庞,而这个俏丽的少女又在含情脉脉,娇羞的看着自己。

这是何等一幅春光妖冶,光彩照人,让人充满活气和希望的画面。

第二个场景,第二年的清明节,还是那个地方,残酷的东风下,却不见了曾经对自己含情脉脉的少女,只剩下依旧盛开残酷的桃花。

回顾中,最美好的事物失落去了,最期待的希望没有了。

墨客大概无限后悔为什么当时不去和那个少女说上只言片语,大概无限后悔为什么没有早点再来这里寻访……

但是,再多的遗憾,再多的后悔也只能化作深深的伤痛。

有时的美好没有去争取,当刻意再去找寻时,却再也找不回来了。
物是人非,人生悲痛莫过于此。

“依旧”二字让人无限惆怅,痛彻心扉。

这首诗千百年来刺痛了无数人。

公元796年(贞元十二年),崔护进士登第,后来一起做到京兆尹,御史大夫、岭南节度使。
他在《全唐诗》存诗六首,个中这首《题都城南庄》一诗封神,为崔护赢得了千古不朽的诗名。

注:崔护的这则故事,广为流传。
最早的是唐孟棨的《本事诗》和宋代《太平广记》的记载,引《本事诗》记载如下:

“博陵崔护,姿质甚美,而孤洁寡合。
举进士下第。
清嫡,独游都城南,得居人庄,一亩之宫,而花木丛萃,寂若无人。
扣门久之,有女子自门隙窥之,问曰:‘谁耶?’以姓字对,曰:‘寻春独行,酒渴求饮。
’女入,以杯水至,开门设床命坐,独倚小桃斜柯伫立,而意属殊厚,妖姿媚态,绰有余妍,崔以言挑之,不对,目注者久之。
崔辞去,送至门,如不胜情而入。
崔亦眷盼而归,嗣后绝不复至。

及来岁清嫡,忽思之,情不可抑,径往寻之。
门墙如故,而已锁扃之。
因题诗于左扉曰:‘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只今何处去,桃花依旧笑东风。
’后数日,偶至都城南,复往寻之,闻个中有哭声,扣门问之,有老父出曰:‘君非崔护耶?’曰:‘是也。
’又哭曰:‘君杀吾女。
’护惊起,莫知所答。
老父曰:‘吾女笄年知书,未适人,自去年以来,常恍惚若有所失落。
比日与之出,及归,见左扉有字,读之,入门而病,遂绝食数日而去世。
吾老矣,此女以是不嫁者,将求君子以托吾身,今不幸而殒,得非君杀之耶?’又特大哭。
崔亦感恸,请入哭之。
尚俨然在床。
崔举其首,枕其股,哭而祝曰:‘某在斯,某在斯。
’须臾开目,半日复活矣。
父大喜,遂以女归之。

桃花依旧笑东风

二、“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恨无常

这首词是物是人非的代表作之一。

公元1036年(景祐三年),二十九岁的欧阳修在元夕之日,为了怀念他的第二任妻子杨氏,写下了这首千古名篇—《生查子·元夕》。

生查子·元夕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薄暮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这首词跟崔护的《题都城南庄》有异曲同工之妙。

全词共八句,一共两个场景。

第一个场景,去年的元夕夜。
元夕之夜,灯亮如昼,街上热闹非凡,女主人公和情郎相约在薄暮柳树之下,共度甜蜜之夜。

第二个场景,今年的元夕夜,街上仍旧热闹非凡,灯亮如昼。
但是,薄暮的柳树下却只剩下了孤独的女主人公自己,昔日的情郎已经不知何处。
女主人公回顾起去年的今日,不禁悲从中来,泪洒衣衫。

两个场景比拟直接强烈,人生遭遇的大起大落,怎能不让人“泪洒春衫袖”。

美好的元夕节,热闹非凡的花市更衬托出了女主人公物是人非的人生悲剧,从灯亮如昼到薄暮柳梢的光芒变革彷佛也预示了悲剧的开始。

卓人月在《古今词统》评价道:“元曲之称绝者,不过得此法。

卓人月和徐士俊认为,元曲中那些“称绝”的作品,都是仿效欧阳修这首词而来,可见其对这首词的赞誉,也可见这首词对后世的影响之大。

每读到欧阳公此篇,总是不禁想起金庸师长西席《飞狐外传》里的《恨无常》那一篇,人生永隔,无法表达。

月上柳梢头

三、“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平凡百姓家。
”—世事沧桑

这首诗是物是人非的代表作之一。

公元826年(宝历二年),接连被贬谪调任的刘禹锡已经是五十四岁,他这一年被从和州(今安徽省和县)任上调回洛阳,途中途经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写了这一组咏怀古迹的诗篇,总名《金陵五题》,本篇《乌衣巷》便是个中第二首。

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平凡百姓家。

古之吊古怀今之作中,本篇也占非常主要的地位,听说曾让白居易“掉头苦吟,叹赏良久”。

金陵乌衣巷在两晋之时,是王、谢两家豪门的宅邸。
两家豪门弟子都喜着乌衣出入,以示尊贵,以是称乌衣巷。
昔日乌衣巷熙熙攘攘,冠盖云集,显赫一时。
而刘禹锡再去之时,乌衣巷险些已经沦为废墟。

本诗前两句是对现实场景的描述。

朱雀桥横跨秦淮河,是去乌衣巷的必经之路。
昔日人来人往的朱雀桥现在一片衰败,野草丛生,曾经显赫的乌衣巷已经荒废,一抹斜阳下,乌衣巷与朱雀桥笼罩在无比惨淡、颓败的氛围之中。
和大家想象中热闹非凡的乌衣巷形成了光鲜强烈的比拟。

后两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

写完景致的前两句之后,墨客并没有在后两句揭橥议论感慨,而是笔锋一转,把天空中的燕子作为媒介,链接起了时空变换和世事的沧桑。
用笔极曲,比拟极强,一个“旧时”,一个“平凡”,更增沧桑之感。

唐汝询在《唐诗解》评价道:“不言王、谢堂为百姓家,而借言于燕,正墨客托兴玄妙处。

朱之荆在《增订唐诗摘钞》评价道:“野草夕阳,满目皆非旧时之胜,堂前则百姓家矣,而燕飞犹是也。
借燕为言、妙甚。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评价道:“言王、谢家成民居耳,用笔奥妙,此唐人三昧也。

何文焕在《历代诗话考索》评价道:“刘禹锡诗曰:‘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平凡百姓家。
’妙处全在‘旧’字及‘平凡’字。

秦淮河边乌衣巷

四、“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悲惨悱恻

本篇是物是人非的代表诗词之一。

每一首伟大的物是人非的爱情诗词,其背后一定有一段凄美悱恻的爱情故事。

公元1199年(庆元五年),七十五岁的陆游重游故地沈园(今江苏省绍兴市),深深怀念以前的爱人唐婉,触景生悲,写下了这篇千古名篇—《沈园》(共两篇),本篇是两篇中的个中一篇。

沈园·其一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陆游生平之中两大憾事,一个是平生没有收复河山,一个便是与表妹唐婉的爱情悲剧。

“画角”是古代一种乐器,一样平常在黎明和薄暮之时演奏,发音哀厉高亢,古代军中常用来警报昏晓、高亢动人振奋士气。

“城上斜阳”给全诗一开篇笼罩了一层伤感的基调。

“哀”是此时墨客的心境。
在这种心境下,斜阳,画角的声响都是凄凉的。

公元1192年(绍熙三年),当时已经六十八岁的墨客就在这个沈园中写下了《禹迹寺南有沈氏小园序》:“禹迹寺南有沈氏小园,四十年前尝题小词壁间,偶复一到,园已三易主,读之痛惜。
”诗中并有“坏壁醉题尘漠漠”之句。
解释那个时候沈园已有很大变革。

到了现在,又过七年,昔日的沈园更是面孔全非,不仅“三易主”,且池台景物也不复可认。

墨客对沈园具有分外的感情,这是他与唐婉离异后唯一相见之处,也是永诀之所。
此时,心中之人唐婉已经去世四十多年,而唯一能够留存影象的沈园也已经落魄颓败,现实的残酷让墨客伤心悲痛,同时,他还在竭力探求着一丝一毫能够引起回顾的景物。

终于,在桥下的春波中,仿佛看到了她的影子。

四十年已去,昔日的惊鸿早已一去不返,只留下照影,当年之事早已经不可挽回,只余绵绵无期的仇恨和追忆。

陈衍在《宋诗精华录》评价道:“无此绝等伤心之事,亦无此绝等伤心之诗。
就百年论,谁愿有此事?就千年论,不可无此诗。

注:南宋周密的《齐东野语》详细记载了陆游与唐婉的爱情悲剧,此处不详细转述,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翻阅《齐东野语》,个中陆游与唐婉唱和的《钗头凤》两首词也是流传千古的佳作。

五、“年年纪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人生无常

初唐期间墨客刘希夷,卒年不敷三十,如此年轻的墨客能够写下《代悲白头翁》这样感叹人生易老,年光时间易逝的佳作实在让人感慨,同时也侧面可见他短短生平中的压抑遭遇。

代悲白头翁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洛阳女儿好(惜)颜色,坐见落花长嗟叹。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
年年纪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去世白头翁。
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

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禄池台文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

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

但看古来歌舞地,惟有薄暮鸟雀悲。

这首诗是拟古乐府诗作,从妙龄少女一贯写到白头老翁。
诗的前半写洛阳女子感伤落花,抒发人生短匆匆、红颜易老的感慨;后半写白头老翁遭遇沉沦腐化,抒发世事变迁、富贵无常的感慨,以“但看古来歌舞地,惟有薄暮鸟雀悲”总结全篇意旨。
全诗虽然感伤,但是并不消极颓废。
尤其是“年年纪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更是流传千古的佳句。

听说“年年纪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此句一出,墨客刘希夷的舅舅宋之问想强行霸为己有,刘希夷不从,宋之问竟然派人用土囊将他压去世。
也可见能写出如此感慨人生诗作的墨客一定有相应的人生遭遇。

毛先舒在《诗辩坻》评价道:“一意纡回,波折入妙,佳在更从老说至少年虚写一段。

清代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评价道:“‘伊昔’老翁,即少年前车,追叙冶游,可悲处正在此。

六、“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惟江天月色

唐朝期间,赵嘏科举落第,长安东归故乡楚州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市),一个夜凉如水的晚上,墨客独自登上一座江楼,风光依旧,物是人非。

江楼感旧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本篇是一首登楼抒怀之作。

前两句是登楼所见,第一句点出墨客是独自登楼,而“思渺然”也解释墨客是有感登楼,一句话点出了墨客独自怀着心思登江楼的场景,非常形象。

第二句是登楼所见美景,天地之间彷佛只有月光如水,意境非常。

如此美好的风景之下,墨客笔锋一转,想起了去年一起来登楼的差错,风景依旧,但是不知那个时候的差错不知道又在何处。

去年结随同游,面对如此赏心悦目的风景,该当是非常愉快的经历。
今日自己科举失落意,辗转又来到这里,可谓孤独惆怅。

这首诗自古都和崔护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东风”比较,虽然意境相通,但是觉得更为婉转,冲击力远不敷崔诗。

周珽在《唐诗选脉会通评林》评价道:“何仲德为平淡体。
谢叠翁谓崔护《题城南庄》诗妙,岂若此后二句之有味。
然崔诗清雅,赵诗明响,各有好处。

俞陛云在《诗境浅说续编》评价道:“唐人绝句,有刻意经营者,有天然成章者。
此诗迎刃而解,二十八字,一气写出。
月明此夜,风景当年,后人之抚今追昔者不能外此。
在词家中,唯有‘月到旧时明处,与谁同倚阑干’句,与此诗意境相似。

七、“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光阴已去

公元741年(开元二十九年)秋,岑参由匡城(今河南省匡城县)至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西北)。

次年春天,游梁园(故址在今河南省商丘市)后有感。

山房春事

梁园日暮乱飞鸦,纵目冷落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本诗乃是吊古怀今佳作。

昔日的梁园,梁孝王设宴,当时的名人枚乘、司马相如等都应召而至。
春光下,百鸟鸣啭,繁花满枝,热闹非凡。

而今日所见,梁园早已没有昔日风光,“日暮”,“乱飞鸦”,纵目望去,也才见两三户人家,说不尽的冷落败落。

此等情景下,却看到庭院中的树木花卉偏偏在一片冷落中开出当年的繁华。
墨客已经无心领略梁园的春光,却说无知花树根本不知道此处已经不须要繁华,还在徒自盛开。
感情极沉痛,出语却极蕴藉。

在诗文最紧要处别开生面,一片冷落没落中添上几笔艳丽的春色,以彩色渲染灰色,相反而相成,梁园的景致愈见冷落,墨客的吊古之情也愈见伤痛。

意境同刘禹墟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平凡百姓家”。

李攀龙、袁宏道在《唐诗训解》评价道:“人去花在,情景凄然。

朱宝莹在《诗式》评价道:“‘还发’二字与上‘不知’二字,一呼一应、开合干系。
此首前两句就题起,实写法,后两句从题外另生一意,虚写法。
凡落笔总宜子虚处摩荡,所谓‘意翻空而易奇,语征实而难巧’也。
悲慨。

刘永济在《唐人绝句精华》评价道:“此诗从冷落中想见繁盛,不言人之感慨,似写树之无情,使人诵之,自然生感。

八、“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情寄明月

唐末的一个春夜,墨客张泌梦境之中,又到了昔日的情侣家中,亭廊依旧,却不见当年之人,梦醒之后,以诗为柬,寄语爱人。

寄人

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李良年在《词坛纪事》写了此一段故事:“张泌仕南唐为内史舍人,初与邻女浣衣相善,作《江神子》词云:‘浣花溪上见卿卿,眼波明,黛眉轻。
高绾绿云,低簇小蜻蜓。
好是问他知得么?和笑道,莫多情。
’后经年不复相见。
张夜梦之,寄绝句云:‘别梦依依到谢家……‘”

古人常常以诗代柬,述心中所想。
本诗乃是此中佳作。

《词坛纪事》中可见,墨客以前与一个邻家女子相见,后来不复相见。
墨客多年后梦中回到曾经相见的庭院里,庭廊阑干依旧,那个邻家女子却再也不见。

只有一轮明月,凄冷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的片片落花都反射出明月的清晖,也照亮了这个孤独的墨客自己。

没有丝毫的多情表白,却又处处是表白。
可谓是一片真情都在言外之意。

《精选评注五朝诗学津梁》评价道:“以多情春光为寓意,末二句构造佳妙。

《养一斋诗话》评价道:“佖(泌)有《寄人》一绝,云:‘别梦依依到谢家……’比之司空表圣‘故国春归未有涯,小栏高槛别人家。
五更惆怅回孤枕,犹自残灯照落花’,风骚略似。

九、“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盛衰无常

公元726年(开元十四年),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从扬州游览到了越州(今浙江省绍兴市),到了越国故都,心中有感,作了此篇。

越中览古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本诗是吊古怀今佳作。

诗的前三句都是怀念当年越王勾践灭吴之后的盛状,墨客节选了两个最主要的镜头,一个是战士们衣锦回籍,一个是宫殿里歌功颂德春色无边。
尤其第二个镜头,更是浓缩了灭吴之后,越国终日里歌舞升平的景象。

但是几百年过去了,当年的繁华越国早已不在,取而代之的是鹧鸪乱飞的颓废景象。

这样,引发强烈的比拟和读者的反思。

当年越王勾践十年卧薪尝胆,为了堕落吴国,送美女送金银,让吴国沉迷享受,结果勾践胜利之后,自己却走上了吴王的老路,终极走向衰败。
同样的命运发生在自己身上,这岂不是莫大的讽刺。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评价道:“三句说盛,一句说衰,其格独创。

宋顾乐在《唐人万首绝句选评》评价道:“极力振宕一句,感叹怀古,转有余味。

刘永济在《唐人绝句精华》评价道:“两诗(指《越中览古》与《苏台览占》)皆吊古之作。
前首从今月说到古宫人,后首从古宫人说到今鹧鸪,皆以见今昔盛衰不同,令人览之而生感慨、而荣华无常之戒即寓个中。

十、“惆怅惜花人不见,歌一阕,泪千行。
”—秋寄之语

北宋期间,某一个清明节,秦不雅观独游,忆起当年的情侣,作此篇。

江城子·清明景象醉游郎

清明景象醉游郎。
莺儿狂。
燕儿狂。
翠盖红缨,道上往来忙。
记得相逢垂柳下,雕玉珮,缕金裳。

春光还是旧春光。
桃花喷鼻香。
李花喷鼻香。
浅白深红,逐一斗新妆。
惆怅惜花人不见,歌一阕,泪千行。

清明节,春光初至,花红柳绿,街上游人如织,词人自己也在游人之中。

但是,还是这样妖冶的春光,还是桃李芬芳,但是当年那个和自己赏花的人已经再也不见了。

与崔护的《题都城南庄》、欧阳修的《生查子》比较,虽都是感慨物是人非,但秦不雅观的这首词意境相差甚远。

十一、“今来鹦鹉洲边过,惟有无情碧水流。
”—日暮江愁

唐朝墨客胡曾以《咏史诗》著称,每到一地,必以地名为题,评咏当地历史人物和历史事宜,《咏史诗》共150首,皆七绝。
此篇为个中一篇。

咏史诗·江夏

黄祖才非父老俦,祢衡珠碎此江头。

今来鹦鹉洲边过,惟有无情碧水流。

墨客来到江夏(今湖北省武汉市),想起当年三国东吴之事。

遥想当年,东吴孙权在时,此地无数英雄豪杰,而此时,那些英雄都已经化作云烟。

光阴的车轮还在前行,王侯将相,劳苦功高都是过眼烟云。
可叹白云苍狗,世事沧桑,惟有无情碧水仍在东流。

意境同杨慎的《临江仙》,是感怀人生沧桑,吊古怀今之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