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言志】 我国古代诗论家对诗歌实质的一种理解。
最从前夜约记载于《尚书尧典》。
在春秋战国时期,诸子均有所论及,但各家的理解已不尽同等。
汉代往后,逐渐形成三种说法。
一种侧重于‘志‘,是指墨客主不雅观的思想认识;一种侧重于‘情‘,是指主不雅观的情;更多的诗论家则认为诗歌是抒发思想感情的,志和情并重。

【兴、不雅观、群、怨】 春秋战国时期哲学家孔子对诗歌创作的社会浸染的论述。
记载于《论语阳货》。
历代诗论家对付这个论述作过不少阐述。
大致上说,兴,是指诗歌的美感浸染,不雅观,是指诗歌的认识浸染,通过它可以不雅观风尚、识得失落;群,是指诗歌的教诲联络浸染,沟通人们的情绪;怨,是指诗歌的宣洩浸染,特殊是对社会政治的议论和讽喻。

【变风变雅】 最早记载于汉代《毛诗序》。
它是和风、雅相对而言的。
风、雅,是太平盛世的产物,而当国政变乱之世,就形成变风、变雅。
这种理论紧张是建立在‘乐‘和‘政‘通、‘诗‘和‘政‘通的思想根本上的。

【讽喻】 中国传统诗歌创作的一种手腕。
墨客对付不合理的事物,满怀愤慨,但不正面直言,而是微词托意。
《毛诗序》中所说‘风,风也‘,便是这个意思。
这是就墨客主不雅观方面来稽核的。
从容不雅观浸染角度来看,讽喻,是指不用‘直言‘,而能使为政者知晓缺点而改过。
《毛诗序》中说:‘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
这样,主客不雅观都哀求这样的创作手腕。

前人常用的古诗词名词你都知道哪些

【缘情】 最早记载于晋代陆机《文赋》。
‘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作者将‘诗‘‘赋‘明确分界。
强调指出‘缘情‘是诗歌的实质特色。
所谓‘缘情‘,便是指诗歌必须深刻、细微而又生动的抒发情绪。
这种思想发展了传统的‘诗言志‘的理论。

【应感】 最早记载于晋代陆机《文赋》。
‘若夫应感想熏染之会,通塞之纪,来不可遏,去不可止。
‘这是指文学创作(特殊是诗歌创作)中的灵感问题。
他紧张是依据先秦老庄等主见的‘心物感应‘的理论,利用到文艺创作领域。

【音调声病】 南北朝时期南齐的沈约、周顒等人提出的诗歌创作中格律的学说。
紧张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四声的确立和利用;二是指出诗歌格律的病犯。
沈约等将汉语语音中特有的音调,划分为平、上、去、入四声,并将这划分利用到诗歌格律中。
在利用中涌现了许多征象,沈约等又归纳成病犯,称为‘声病‘。
即平头、上尾、蜂腰、鹤膝。
后人并发展出大韵、小韵、旁纽、正纽。
共计八种。
通称“四声八病”。

【浮声切响】 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中说:‘欲使宫羽相变,低昴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
‘这是指诗歌中四声的按排的规律问题。
浮声,指的是平声;切响,指的是四声中的上、去、人。
后来就称之为平、仄。
在这个根本研究逐步形成了近体诗的律、绝。
中国古典诗歌格律日益完善。

【风骨】 最早本是汉魏时期对付人物批驳时的用语。
南北朝齐梁时的文艺批评家刘勰等将它移用到文学创作领域。
它紧张是指文学作品(特殊是诗歌创作)的一种思想方向和艺术风格特色。
就前者来说,它指的是充足而严肃的思想方向,在风格上,则是精练简约,以达到刚健有力的田地。

【滋味】 最早记载于梁朝钟嵘的《诗品序》。
‘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
‘它紧张是指诗歌创作的传染力。
这不纯挚是作品的艺术性问题,而是包含着作品的思想方向问题。
以‘辩味‘来比喻文艺的审美过程,是源于先秦诸子的论述。
历代诗论家更有所发挥,南宋扬万里乃至提出,论诗‘以味不以形‘的说法。

【用事】 钟嵘《诗品序》中说‘至于吟咏情性,亦何贵于用事‘。
他认为诗歌创作是抒写个人情绪和思想,不必看重用事。
这里的用事,是指诗歌创作中的一种方向,便是在创作中引用典故和古人文籍中的材料。
这种手腕,也不是一无是处;但滥用无度,一定使作品晦涩难懂,危害传染力量。

【切对】 是指近体诗格律中的一种形式哀求。
在近体律诗中间,不但规定的句数要对,而且这种对,不仅字面意义上相对,而且更主要的是字音的平仄也要工致相对。
这样,就得到完美的音韵折衷的效果,增强艺术传染力。

【唱和】 最早是指歌曲演唱中的相互呼应。
《荀子乐论》‘唱和相应‘。
南北朝开始,墨客将诗歌相互赠答称为‘唱和‘。
这种形式,到唐代,得到极大发展,乃至有唱和的专集。
例如:元稹和白居易的《元白继和集》(已佚)、皮曰休和陆龟蒙的《松陵集》等。

【诗道】 唐代墨客白居易提出的诗歌创作和批评中的一个基本原则。
他是接管了儒家思想的‘道统‘和韩愈等提的‘文道‘的思想而形成的主见。
它指的是《诗经》中所建立的‘六义‘体系。
他特殊着重风、雅和比、兴这四类。
这个体系,白居易认为贯于全体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历史之中。

【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唐代墨客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提出的诗歌创作的四种要素。
这四种要素,亦便是诗歌的内容(交谊)和形式(言、声)的相互关系问题。
白居易用树木来作比喻,实际上只是大略的排比,并不能完善地表示这四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五格】 唐代释皎然在《诗式》中提出的诗歌批评的一种标准。
它紧张是指诗歌中利用典故的利害。
‘不用事第一‘,而‘有事无事情格俱下第五‘。
这里,也涉及到诗歌中的‘情‘的问题。
以是,不能纯挚用‘用事‘‘不用事‘以及用事好坏与否来评定创作的高下。

【七德】 唐代释皎然在《诗式》中提出的诗歌创作中的七个标准。
即:‘一识理,二高古,三典丽,四风骚,五精神,六质干,七文体‘。
这七个标准涉及到思想内容、形式体例和写作风格等。
他将诗歌创作作为一个整体来稽核,可是,对付每一个标准没有深入的阐述。

【三思】 唐代诗学论著《诗格》(伪托王昌龄所作)中提出‘诗有三格:一曰生思,二曰感思;三曰取思。
故称三思。
‘这是指诗歌创作过程中墨客主不雅观构思的不同过程和情形。
‘生思‘是指忽然而得;‘感思‘和是指间接有所感而得;‘取思‘是指深入客不雅观现实,而后才有所得。

【三境】 唐代诗歌论著《诗格》中提出,诗歌的境界,有物境、情境和意境。
物境是指山水诗的他作;情境,是指抒怀诗的创作;意境,是指抒写墨客对客不雅观外界的感想熏染、认识的诗篇。
‘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
这便是说,它不是纯挚的抒怀,而是主、客不雅观交融所得的抒述。
虽然,这三境说,没有很好的阐发,但对后世的意境说有一定的影响。

【韵味】 唐代司空图提出的诗歌批评的总则。
他认为诗歌创作的利害紧张是取决于韵味的消长。
所谓‘韵味‘是指诗歌创作中涵蕴的思想方向与艺术特色所构成的一种具有审美代价的品质。
这种品质和欣赏者的主不雅观思想相结合,就形成了‘味外之致‘‘外象之象‘等一系列的审美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