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多层次、多方位地展示了一个多姿多彩、清澄浩荡的洞庭湖,个中的“沙鸥翔集,锦鳞拍浮”,“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尤其令人过目不忘。为何?作者通过高超的笔法充分调动了景致描写的动态技巧,动词如“跃”,比喻如“静影沉璧”,画面更是一句一变,幻化一样平常,应接不暇,这些使得春日的洞庭湖如此维妙维肖、活力闪耀。
可见对景物进行动态描写,于艺术传染之主要。那么,什么是景物动态描写呢?
所谓动态描写,顾名思义,便是不论描写工具是静是动,都要展示出它们活力的一壁。
山川草木,花鸟虫鱼,大自然统统景致,在文人笔下,无不可以呈现动态之美,如何捉住或营造动态瞬间,勾出景致的灵气,自古以来,笔底扫处,可谓各尽其妙。
一、景物动态描写的常用技巧1.遐想南朝刘勰《文心雕龙》云: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说的便是想象力对付文学创作的主要性。而古本年夜家,无不善于此道。
不说远的,毛泽东主席诗词就极富想象。《沁园春·雪》写北国雪山高原: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不仅以“舞”、“驰”赋以动感,而且喻之“蛇”、“象”,除此之外,墨客更以“欲与天公试比高”扬其精神,三句之中,形、色、态、魂俱张,不愧大手笔。
我们再看茅盾师长西席在小说《动摇》中一段关于春色的描写:
新生的绿草,笑迷迷地软瘫在地上,像是正和低着头的蒲公英的小黄花在绵绵情话;杨柳的柔条很苦闷似的聊为摇摆,它显然是由于瞥见身边的桃树还只有小新苗,以为太寂寞了。
同样充满遐想,但不同于毛泽东主席的比喻,他紧张是从拟人手腕展开的。新草不仅会笑,还会讲情话,柳条不仅会摆,还会以为苦闷和寂寞。作家在拟人化的描写中,授予了它们人情和思想,这在口语文提倡不长的1930年,无疑还是十当新颖动人的表述。花与草、柳,仿佛活了。
举了两个近代例子,不妨再看看古代。以北宋文豪苏轼为例,他众所周知的名篇《赤壁赋》云: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这一段江上放舟,写出了宇宙感。墨客漂立如苇,思通天地,万虑皆忘。如隐如仙,又如风如雾。比之以上两个,苏轼的动态描写,置入了人,不单单是自然景物了。
2.夸年夜浪漫主义气质的墨客或作家的拿手好戏。用好了,不仅能加强表达效果,引起强烈共鸣,有时还伴随着哲理和诙谐(例如周星驰笑剧片)。不仅广泛用于文艺作品,日常生活中同样常见。
下面是金庸在《书剑恩仇录》当中一段关于钱塘江大潮的描写:
只见远处一条白线,在月光下缓缓移来。蓦然间寒意迫人,白线越移越近,声若雷震,大潮有如玉城雪岭,天涯而来,声势雄伟已极。潮水越近,声音越响,真似百万大军冲烽,于金鼓齐鸣中百折不挠。月影银涛,光摇喷雪,云移玉岸,浪卷轰雷,海潮势若万马奔驰,奋蹄奔跑,顷刻之间已将白振全身淹没波涛之下。
“一条白线”“声若雷震”,“真似百万大军冲烽”,“光摇喷雪”,“浪卷轰雷,海潮势若万马奔”,作者通过连绵的视、听夸年夜手腕,写出了钱塘江大潮江流滚滚的气势和雄伟壮不雅观。
但夸年夜也是讲适度的,并非无底限浮夸,清人叶燮《原诗》认为,夸年夜是“决不能有其事,实为情至之语”。就像李白的“燕山雪花大如席”,乍一看超出履历之外,但正如鲁迅所说:“是夸年夜,燕山究竟有雪花,就含着一点老其实里面,使我们急速知道燕山原来有这么冷。如果说‘广州雪花大如席’,那就变成笑话了。”(《漫谈“漫画”》)可见夸年夜一旦失落态,便沦为庸俗,反而不美。
3. 动词利用这是动态描写最直接也最直不雅观的办法。一两个字词,可能就有真切之效。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写月色流淌:月光如流水一样平常,悄悄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一个“泄”字,化静为动,十分形象可感。
有时候,一个动词,还绷紧着情节的走势,如《水浒转》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那一章,一句“那雪正下得紧”。一个“紧”字,不仅写出了大雪之势,更暗示了情势的危急,故事的高潮,气氛渲染上完备领悟。
但对动词写景利用又多又绝的,还属中国古典诗词。古诗词一向讲究炼字,动词常常是一首诗词的诗眼。如王安石经典的“东风又绿江南岸”,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都因一字盘活。
王维《过喷鼻香积寺》颈联: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咽”字特殊妙处,不仅在于状流水击石之声,还在于传达一种呜咽的凄清之情,与后一句的“冷”字相表里。
有时候,墨客还通过一系列的动词,刻画动物形象。四杰之一的骆宾王《咏鹅》诗: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幼儿园就会背。但仔细一想,墨客“曲项歌”、“浮绿水”、“拨清波”的用词多风雅啊,鹅之形态、歌声、划水的动感,一样不落。
而一个个动词,连同一个个画面,又可以组成一个更大整体的描写动态。一个范例的例子是毛泽东主席的《沁园春·长沙》,上阕的秋天景色描述: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染”、“争”、“击”、“翔”、“竞”,每一个动词所在句子都是一幅图画,这些动词与图画一起,就构成了一个活气勃勃的江天秋色。这些动词不仅直接授予了秋天生命力,还将秋日的动态之美以水、陆、空的形式立体化呈现。
4.画面切换连续静态景物的画面切换,有时也能营造动态的描写效果。我们看李清照这首词下阕:
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行喷鼻香子·草际鸣蛩》)
词末了三句“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只说了三种景象状态,但连读下来,却像镜头不断切换,连续之中,也有了动态的变革营造。
当然,以上各类景物动态描写的办法,也不一定是伶仃的,很多时候是相互渗透的。比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日照喷鼻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三、四两句显然是对景物的动态描写,但同时包含了遐想与夸年夜。当代墨客臧克家的《难民》里,有句“日头堕到鸟巢里,薄暮还没溶尽归鸦的翅膀”,又凑集了拟人、想象与动词利用。
而前文举例的金庸对钱塘江大潮的描写,除了有夸年夜,也包涵了遐想、比喻。进行动态描写时,作者每每多种技巧并行。
二、景物动态描写的常用法门:动静结合动静结合本是道家措辞,后来广泛引入文学批评术语,成为艺术创作的常用技艺。力求使描写工具更加生动活泼,使阐述情境更加和谐统一。
钱钟书 《围城》开篇的描写,便是化静为动的典范,十分精彩:
红海早过了。船在印度洋面上开驶着。但是太阳依然不饶人地迟落早起侵略客岁夜部分的夜。夜仿佛纸浸了油,变成半透明体;它给太阳拥抱住了,分不出身来,大概是给太阳陶醉了,以是落日霞隐褪后的夜色也带着酡红。
夜在人们印象中当然是静止的事物,但作者以比喻、拟人的办法出人意料地对其遐想发挥,让人面前一亮。这个开篇,也成了经典开篇。
有时候,动静结合还表示在对同一事物静态、动态的分别呈现。南朝作者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对富春江一段山水的描写,便是如此: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前两句总写,是为静,后两句结合作者自己乘舟而下的切身感想熏染,极言江水之动势:鱼游浪奔,迅捷如飞。动静之间,富春江变幻多姿的风色跃入面前。文章开头引用范仲淹《岳阳楼记》的一段,同样如此。只是描写上更为多面繁复。
举了两段笔墨,我们再看一首词,秦不雅观的《行喷鼻香子·树绕村落落》:
树绕村落落,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远远围墙,模糊茅堂。飏青旗、流水桥旁。有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与前二例不同,词人通过对村落落的多侧面描写,将动静结合的手腕演绎个中。
环绕着村落落,词人写了村落落在花、墉、桥、舍下的静态之美,同样也写了村落落在莺、燕、蝶
下的动态之美,二者统一于五彩缤纷的村落落春色之中,色彩光鲜,生活气息浓厚,迎面的田园风能不令人陶醉?
以上几种是利用动静结合手腕的紧张技巧,显然不止于此。但也足够用了。
三、结语通过以上对动态描写手腕的展示,技艺利用的举例剖析,相信大家对动态描写在写景中的运用,有了基本认识。如果是搞文艺创作,显然还须要大量在实践当中的磨炼。任何一种表达方法,懂与会总是两回事。
而且,所有景物描写方法,总归要融入自己的情绪才好,正如王夫之所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和无垠。”(《夕堂永日绪论》)这是不可不把稳的,否则随意马虎堕入为描写而描写的空洞田地,引起反效果。这样的例子也不少。如林黛玉之讥陆游“重帘不卷留喷鼻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后一句确有硬写之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