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字面意义进行理解,所谓“国学”便是我国,也便是中国的学问。在中国古代,国学所指的是官方开设的高档学府,例如:太学、国子监等均属国学。
当代国学的观点,始于二十世纪初期的“西学东渐”。之以是时人利用国学这一观点,是为了与外来的西方学术进行区分。
可以说,我们所知的统统起源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和学术思想,都可称作“国学”。
由此可见,许多学者将国学做出了狭窄的定义,这种做法实际上是非常屈曲的。有人认为,“经史子集”便是国学,个中,又以经学为主,显然这些人所理解的国学太过狭隘。
大多数人以为,诸子百家的理论、魏晋南北朝的玄学、程朱理学、王阳明的心学、唐诗宋词元曲清剧等都是国学,这种理解虽不算谬误,但仍是不全面的。
总体来说,古人发明的科技产物、天文学、地理学、政治学、经济学、文学、艺术、风水、民俗,都可算作国学。笔者认为,季羡林师长西席给出的“大国学”之观点,颇为符合当代国学的定义。
一些历史爱好者认为,所谓“汉学”与“国学”属同个观点,实在,这也是不严谨的。
明清期间,有一些学者站出来复兴汉文化,以经学作为核心,研究了史学、数学、地理学、天文学、政治学、艺术等学问。当时,有外国人将汉学称作“中国学”。显然,这里的“汉学”只是汉民族的学问,而“国学”则是中华民族的所有学问。
既然,大多当代人对“国学”的理解存在谬误,以是,笔者认为该当作出一些阐明,避免更多的人“迷信”国学。
“国学”这个观点中国历史上就有,《周礼》里面就有,《汉书》、《后汉书》、《晋书》里面,都有“国学”的观点。可见,在中国历史上,“国学”这个观点是有的,“国学”这个名词是有的,但历来讲的所谓“国学”,都是指“国立学校”的意思。明初设中都国子学,后改为国子监,掌国学诸生训导的政令。国子监设有礼、乐、律、射、御、书、数等传授教化科目。
直到二十世纪,中国的文人们为了差异“西学”,再次提出了“国学”这一观点,但此时,这一观点却不是中国人独创的。由于,早在十九世纪末,当时的日本就已面临“西学东渐”,以是,日本文坛涌现了“拯救国学”的论调。且荷田春满等人提倡对日本古代文籍进行研究,以探明本土固有的文化,遂有“国学”之称。之以是这种论调传入中国,还要归功于梁启超等成立了“国学保存会”的先辈。
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批驳胡适年夜班哲学和资产阶级唯心史不雅观,以及历次的文艺批驳运动,“国学”作为一个口号或名词已基本消逝了。只是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随着“爱我中华”之风日炽和“中国崛起”口号之响起,尤其是“孔子学院”在外洋的遍布和祭孔大典在海内的连续上演,“国学”又在海内外以前所未有的热度火了起来。
虽然,早在几千年前,我国就已有了“国学”这一观点,但不论是当时还是现在,大部分人仍无法给国学以准确定义。我们在磋商“国学”的过程中,难免会陷入这样的误区,那便是:所有“学问”,都会以纸面的形式呈现出来,以是,很多人不由自主地将国学理解成“经、史、子、集”这一类可以写在纸面上的学术思想。殊不知,便是这种误区,让“国学”险些成为去世板的理论知识。
在这里,我们可以打个比方来说,东周期间的先贤老子、孔子、孟子教诲和点拨了不少迷茫的当代人,在他们的平生,想必说过许多金玉良言,可是,这些话不可能被全部收录在册。孔役夫曾与老子磋商过“道德”的实质,末了,舍弃了玄之又玄的“道”,开始追求贴合实际的“德”,在此期间,孔贤人与老子究竟聊了什么?显然,这段发言的内容我们无从知晓,但这并不妨碍孔子的人格魅力影响到千百年后的我们,这种精神层面的影响,不正是“国学”的一部分吗?
由此可见,精神思想亦是“国学”的主要组成部分。
中国人的爱国思想,亦是国学;
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那些流露于字里行间的文采是国学,背后呈现的精神思想亦是国学。
在国学最兴盛的前几年,有无数牟利者打着国学的幌子,在各地开办学府。然而,学府中所讲授的内容,无不是“女德”、“愚孝”一类的思想糟粕。显而易见的是,这些开设学府的人自己都没能搞清楚国学的实质,将国学狭隘地理解为儒学,还是儒学中最不值得传承的部分。说句玩笑话,先秦诸子百家中,除了儒家之外尚有“九十九家”,儒学是国学,那么,其余“九十九家”就不是国学了吗?
综上所述,“国学”是一门相称接地气的学问,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都可以看到其痕迹。出门在外,与朋侪问好,这便是国学中“礼教”的一部分;在家中尊奉长辈,这亦是国学中的“孝道”。哪怕是一些时人习以为常的风尚,亦是经历千百年传承的民俗文化,这何尝不是国学呢?
以是,国学离我们很近,它存在于我们生活的点滴之中,绝非遥不可及之学问。
参考资料:
【《周礼》、《“国学”讲义》、《国学定义大家不雅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