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好春天的风,由于它很温顺:

“夜月一帘幽梦,东风十里柔情”

喜好夏天的风,由于它很清凉:

唐代最猛的一场风写成诗后刮了1200多年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喷鼻香”

喜好秋日的风,由于它很深奥深厚: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喜好冬天的风,由于它很直接:

“朔风如解意,随意马虎莫摧残”

有时候以为,人生就像一阵风,吹红了春花,吹来了夏雨,吹黄了秋叶,吹落了冬雪。
四季更迭,循环往来来往,无论你曾经历过什么,终极都会回到最初的出发点;

有时候以为,爱情就像一阵风,来无影去无踪,所有的缘分都是不期而遇,所有的离去都是蓄谋已久:我还是喜好你,像风走过八千里……

有时候以为,回顾就像一阵风,刮过年少的懵懂,拂乱了中年的彷徨,终极在晚年时,统统成空。
真正的通透,便是懂得放手,如风吹过指尖的温顺!

但是本日我们讲一场特殊的风,它源自于一首唐诗。

神奇的是,这首写风的诗,竟然没有一个“风”字,却也从唐代刮到至今,1200如烟的往事……

他叫李峤。

初唐著名的墨客,与崔融、苏味道、杜审言并称“文章四友”,生平官场沉浮,曾三度为相。

传说,他曾在梦中得到神仙所赠的两支笔,因此文采飞扬,故后世用“双笔”喻才华。

李峤身出“赵郡李氏”,绝对的豪门世家,仅唐代近支,就出了9位宰相,都是气吞山河的人物,比如李绛、李吉甫、李德裕,远支的还有李绅、李敬玄等。

实际上,连李白的叔叔李阳冰也出李峤这一脉。

20岁时,李峤中进士,当时高宗为帝,累官至监察御史。

武周朝时,李峤得重用,酷吏来俊臣诬陷狄仁杰时,李峤曾施以援手,为狄仁杰辨冤。

但是,人总是越活越精,武则天的男宠张昌宗、张易之兄弟独断超纲时,李峤选择明哲保身,多有寄托。

神龙政变后,武则天崩,中宗李显称帝,武三思得重用,李峤依旧无所作为,包括李显去世后,在韦后独权的问题上,他也是缄默不言。

因此,唐睿宗李旦登基后,就将李峤贬了官,不久以年迈致仕。

然而,李隆基登登基后,连续翻旧账,再将无官无职的李峤贬去滁州,并在那里病逝。

安史之乱后,李隆基再读李峤的《汾阴行》:富贵荣华能几时,山川满目泪沾衣。
不见只今汾水上,惟熟年年秋雁飞。

读罢潸然泪下,当着众臣的面感慨道,李峤真才子!

理解了这些历史事宜后,再读李峤的诗,大概你会有更深的感触。

解落三秋叶,能开仲春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出自李峤的《风》

这首五绝,真可谓绝唱古今,诗题写风,诗句中没有一个“风”字,然而却把风的形态、特点描写得淋漓尽致。

笔墨驾驭能力,让人叹服!

这首诗采取了比较传统的“赋比兴”手腕,通过对事物细腻的不雅观察,很直不雅观地展现出了风的力量。

风本来无形无状,变幻无常,很难捕捉到它的神韵,可墨客仅用短短4句、20个字,就把风写得入木三分。
不可不谓练达。

下面我们再深度解析一下这首诗。

首先,诗文大意可解为:

风能吹落深秋的黄叶,亦能让百花在春天里盛开;当它刮过江面时,能掀起滔天巨浪,吹进竹林后,又能使得万株竹竿倾斜。

李峤这首诗,不单单是描述景致,而是借风喻人,饱含哲理。

风时而温顺,能让婴儿睡一个甜美的觉;

风时而多情,拂乱人绸缪的相思: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风时而狂放,让人一抒心中烦懑:大鹏一日同风起,平步青云九万里;

风时而严明,吹过历时的过往: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做人应如风,既有温顺温暖,亦有自己的态度,不贪恋面前的风景,始终在追逐远方。

就让这大风吹、一贯吹,吹走你心里,那段痛,那段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