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地砖瓦粉饰了凶手的痕迹,周围没有任何脚印,奔流的河水模糊透露着什么信息,是神偷运走石像,还是河神暗中显灵?请走进这一期的走近科,不是,螺蛳日报。
上面这个故事说的是《河中石兽》,选自纪晓岚写的《阅微草堂条记》卷十六《姑妄听之》。
作者先容提及纪晓岚,第一印象可能是电视剧中那个喜与和珅斗智斗勇的铁齿铜牙“编年夜烟袋”。然而历史上的纪晓岚,不仅没有铁齿铜牙,相反,据他的好友朱珪先容,是个口吃。
但口吃并不影响其成为清朝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纪晓岚,即纪昀,字晓岚,一字春帆,学识渊博,曾任《四库全书》总纂修官,著有《纪文达公遗集》。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至嘉庆三年(1798年),纪晓岚以条记形式编成文言短篇志怪小说——《阅微草堂条记》。
这本书在风格上故意模拟宋代条记小说朴实简淡的文风。内容上多为妖怪鬼狐、奇情轶事、随笔杂谈等,与蒲松龄的《聊斋》有异曲同工之妙。每则小故事篇幅短小精悍、措辞朴实简淡,结尾处总喜以几句短语展开评判,耐人寻味。
当然,这本书里也谈论了很多超过了时期的问题,比如,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纪晓岚认为先有鸡);老娘和孩子(不是老婆)掉进水里先救谁的问题。
纪昀以“明写志怪之事,意在劝善劝善”的绝妙方法,戳穿了当时社会民气的贪婪枉法及守旧迷信。鲁迅夸奖:“他生在乾隆间法纪最严的时期,竟敢借文章以攻击社会上不通的礼法,荒谬的习俗,以当时的眼力看去,真算得很有魄力的一个人。”
课文剖析下面来详细看一下这篇《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滨,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沧州南部的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院的外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沉入了河中。过了十多年,僧人召募钱款重修寺庙,并在河中探求两个石兽,末了没能找到。(寺僧)认为它们顺流而下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贱)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们的)踪迹。”
这一段,先写石兽落水,再写十多年后寺僧准备打捞。先从哪里找起呢?按照常规思维,人们从山门倒塌的位置找起,结果却一无所获。接下来,人们又根据水流的状况做了推测——“以为顺流而下矣”,结果还是“寻十余里无迹”。
百思不得其解的寺僧们,去寻求一位讲学家的帮助,讲学家能否为众人指示迷津?往下细看。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设馆教书,听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石兽)埋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流而下探求它们,难道不荒诞吗?”大家很信服,认为这是精确的辞吐。”
这一段是写讲学家的剖析。他的“笑”,显然是在嘲笑寺僧“不能究物理”。什么是他认为的“物理”呢?即“石性坚重,沙性浮松”,因此石兽自然也应该是“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这一论断,符合人们的直觉,看似很有道理,因此“众服为确论”。
那么这两座石兽是否真如讲学家所言深陷于沙?围不雅观附和的群众是否能循着他的思路顺利探求到这两石兽呢?快点击【理解更多】可以看《河中石兽》的视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