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履行者。
被动句常有以下特点:

类 型

典 例

固定标志

文言句式之被动句

“于”字句:谓语+于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师说》)

“见”字句:见+谓语

(或见+谓语+于)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

“为”字句:“为表被动“为……所”” “为所”

①吾属今为之虏矣 (《鸿门宴》)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六国论》)

③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

无标志句(意念被动句)

①帝感其诚 (《愚公移山》)

②而刘夙婴疾病 (《陈情表》)

“被”字句

妆成每被秋娘妒 (《琵琶行》)

[通法点拨]

剖断技法

1.从标志词入手,看是否符合被动句的特点。

2.从语法入手,看主语是否是动作行为的承受者。
如是,则为被动句式

3.没有标志词的句子,在句中动词的前或后加上“被”而基本意义没有改变的是被动句式,如:弦歌凝而白云(被)遏,加上“被”字意义没变,故其为被动句式。

翻译技法

1.对有“固定标志”的被动句,翻译时要去掉表被动的词语或构造,并在谓语动词前或动作行为的发出者前加上“被”字。
如: “吾属今为之虏矣”翻译为“我们这些人就要被他俘虏了”。

2.对无标志的被动句,翻译时要在动作行为的发出者前加上“被”字。
如:“帝感其诚”翻译为“天帝被他的恳切冲动了”。

3.对含有“被”字的被动句,翻译时直接保留“被”字,如:

“妆成每被秋娘妒”翻译为“每次扮装完毕,边幅都会被歌伎妒忌”。

[即时体验]

3.下列各句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是(  )

A.舞榭歌台,风骚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B.感斯人言(《琵琶行》)

C.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孔雀东南飞》)

D.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廉颇蔺相如列传》)

解析:选D A项,“被”表被动的被动句;B项,无标志被动句;C项,“为……所”表被动的被动句;D项,不是被动句。

4.翻译下面语段中画线部分并指明个中分外句式的特点。

昔者弥子瑕见爱于卫君。
卫国之法,窃驾君车者罪至刖。
既而弥子之母病,人闻,往夜告之,弥子矫君车而出。
君闻之而贤之曰:“孝哉,为母之故而犯刖罪!
”与君游果园,弥子食桃而甘,不尽而奉君。
君曰:“爱我哉,忘其口而念我!
”及弥子色衰而爱弛,得罪于君。
君曰:“是尝矫驾吾车,又尝食我以别的桃。
故弥子之行未变于初也,前见贤而后开罪者,爱憎之至变也。
故有爱于主,则知当而加亲;见憎于主,则罪当而加疏。
故谏说之士不可不察爱憎之主而后说之矣。

(选自《韩非子》)

(1)昔者弥子瑕见爱于卫君。

句式特点:                               

译文:                                 

(2)故弥子之行未变于初也,前见贤而后开罪者,爱憎之至变也。

句式特点:                               

译文:                                 

(3)故有爱于主,则知当而加亲;见憎于主,则罪当而加疏。

句式特点:                               

译文:                                 

参考答案:(1)(句式特点)被动句,句中的“见……于……”表被动。

(译文)从前弥子瑕被卫国君主宠爱。

(2)(句式特点)被动句,“前见贤而后开罪者”中的“见”表被动。

(译文)弥子瑕的德行和当月朔样没有改变,以前以是被认为孝顺而后来被入罪的缘故原由,是卫君对他的爱憎有了极大的改变。

(3)(句式特点)被动句,“故有爱于主”中的“于”表被动,“见憎于主”中的“见……于……”表被动。

(译文)以是说,被君主宠爱时就认为他聪明能干,愈加亲近。
被君主讨厌了,就认为他咎由自取,就愈加疏远。

参考译文:

从前弥子瑕被卫国君主宠爱。
按照卫国的法律,偷驾君车的人要判断足的罪。
不久,弥子瑕的母亲病了,有人知道这件事,就连夜关照他,弥子瑕就诈称君主的命令驾着君主的车子出去了。
君主听到这件事反而赞颂他说:“多孝顺啊,为了母亲的病竟愿犯下断足的惩罚!
”弥子瑕和卫君到果园去玩,弥子瑕吃到一个甜桃子,没吃完就献给卫君。
卫君说:“真爱我啊,自己不吃却想着我!
”等到弥子瑕容色衰退,卫君对他的宠爱也疏淡了,后来得罪了卫君。
卫君说:“这个人曾经诈称我的命令驾我的车,还曾经把咬剩下的桃子给我吃。
”弥子瑕的德行和当月朔样没有改变,以前以是被认为孝顺而后来被入罪的缘故原由,是卫君对他的爱憎有了极大的改变。
以是说,被君主宠爱时就认为他聪明能干,愈加亲近。
被君主讨厌了,就认为他咎由自取,就愈加疏远。
因此,劝谏游说的人,不能不调查君主的爱憎态度之后再游说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