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赠门人彦忠彦孝同榜登第诗册》
书页虽然首次涌现,但内容并非是从未被史乘记载过。清代康熙时大学士李光地(福建安溪人)孙李清馥著有《闽中理学渊源考》,该书卷十七“陈彦忠师长西席士直”条载:“陈士直,字彦忠,闽清人。按彦忠师长西席为朱子徒弟,仅见姓氏。”又“馥家藏先公所遗朱子墨迹一轴,书赠人诗一首。后云‘考亭朱某题赠门人彦忠彦孝昆玉同榜登第’。其诗云:‘秋闱春榜两同年,昆玉连登岂有时。青领乍辞芹泮路,緑袍新醉凤池筵。东南文运今方盛,虞典人才古独先。忝我师儒真不负,长歌喜极为重编。’此书为赠彦忠、彦孝昆玉二人登第,而不系姓。
考闽中只《三山志》有陈正(士)直字彦忠。又不列选举。且彦孝亦不著姓名。至他省诸徒弟无从寻访,今姑附陈氏士直姓氏籍贯下,至其诗之真否,待共订之。其字迹笔画用草笔写就,与文公正昔刻本文字似若一辙。谨识疑于后云。再考《朱子大全续集》有与叶彦忠一札三段,论易传并属校学,疑亦门人之列,未知孰是,待再考。(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460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出版)。按李清馥所记,则拍场之书页内容可以全部补充完全,惟李氏所藏较拍卖之品多了“昆玉”二字。
今人对付朱熹此书页的真伪众说纷纭,但李清馥家藏“朱子墨迹”实物一定存在过,笔者认为纵然书页是伪,可能也是后世妄人据李清馥所言来假造,书页内容源于李清馥的记载,未必是假。当代学者方彦寿在《 中华读书报 》( 2012年03月14日)揭橥文章——《是“国宝”还是伪帖》,亦指出:“若要说传承的话,只能说‘诗册’并非全然闭门造车,而是一件传承有自,即有‘历史依据 ’的伪帖。”
另一位学者周铮《朱熹赠门人彦忠彦孝同榜登第诗册考》云:“彦孝其人无考,彦忠则在《晦庵朱文公函集》第七卷中找到一些线索。此卷有一首诗题是:“闰月十一日中坐彭蠡门,唤船与诸人共载泛湖,至堤首回掉人西湾还,分韵赋诗,约来晚复集,诗不至者,浮以大白。(签判渺、教授空、知县望、吴学录柱、掌仪 明、大彭兄兰、判公击、南公一、小彭兄溯、彦忠人、直卿余、公度浆、敬直怀、 卫父流、晦翁光、泰儿美、棹方)。”按此诗做于淳熙八年(1181年),“闰月” 为闰三月。由诗题知朱熹等人于淳熙八年闰三月十一昼夜晚在彭蠡门,乘月色觅舟泛游鄱阳湖,之后分韵赋诗,约第二日再来聚会,无诗者罚酒。这次游湖共十七人,彦忠也在其内。彦忠分韵拈得“人”字,可惜无法知道其诗的内容。
朱熹于淳熙六年(1179年)三月出任知永康军(原文如此,笔者注应为南康军,治所在今江西星子县庐山南麓),十月复建并主讲白鹿洞书院,至八年“闰月二十七日罢郡”。朱熹卸任后曾同一些朋侪于闰三月二十九日至四月二日游览了庐山北麓的一些胜地,并作“山兆游记十二章,章八句”,在诗中提及四月三日“与清江刘倩之子澄,永嘉张扬卿清叟,浔阳王阮南卿、周颐龟父、长乐林用中择之,洛阳赵希汉南记,会稽陈祖永庆长,武当祁真卿师忠,温陵吴兼善仲达,庐陵许子春景阳,新安胡萃尹仲,建安王朝春卿,长乐余偶占之、陈士直彦忠、黄干季直、临淮张彦先致远,会稽僧志南明老俱行”。
由此知道彦忠乃陈士直的字号,其人籍贯是福建南乐(原文如此,应为长乐)。朱熹结伴旅游是从白鹿洞出发,因此笔者颇疑陈士直彦忠便是当时在白鹿洞书院求学的学子,为朱熹主讲白鹿洞书院时的门人。”
周铮据朱熹诗句判断诗册之“彦忠彦孝”兄弟即福建长乐陈士直彦忠及其弟,并据“考亭”二字,判断彦忠彦孝兄弟登第韶光约在宋光宗绍熙四年(1193)。 由于朱玉《朱文公年谱事实》载:“(绍熙三年)仲春,始筑室于建阳之考亭。”朱熹在绍熙三年后方卜居考亭。
笔者无法判断周铮有没有读到李清馥的笔墨,但李清馥说陈士直是闽清人,朱熹说是长乐人。方彦寿明确指出陈士直是闽清人。闽清、长乐同属福州,就算个中没有多大差别,可是宋代福州进士名录记载详整,遗漏的可能性险些没有,不论闽清还是长乐,南宋都没有一个名为陈士直的进士。乃至全体宋代,放眼全国,也没有一个名为陈士直的进士,而且陈士直的彦孝弟更是无从稽考,以是朱熹写诗祝贺的“彦忠彦孝”兄弟一定不是陈士直兄弟。
所谓孤证不立,“彦忠彦孝”同科进士难道不是真实存在的?笔者的答案是 “彦忠、彦孝”历史上确有其人,而且他们的籍贯是合肥,是古代清官典范包公的后代。
遗砚堂是江苏润州丹徒包氏的堂号。《遗砚堂包氏宗谱》创修于明万历四十四年丙辰,重纂于万历四十八年庚申,是为初谱;清乾隆四十七年壬寅重修,是为二谱;嘉庆十三年戊辰重修,是为三谱;道光癸巳(1833)再修四谱,该谱存世。
据(道光)《包氏宗谱》媒介,丹徒包氏是包拯的后代,宋末元初迁入丹徒。该谱卷之二有《录莲花手卷》,起首《题莲花手卷发源图》记载道:“《莲花手卷》本包氏昔日谱牒,唐之融公乃包氏之开山祖师也。后子孙散处四方,支分派别不能尽考,而最著者,宋之孝肃公及迁润之诚斋公也。其手卷中,勅诰玺书并诸名贤题赠笔墨,参校《宋史》,凿凿可据。今谨鳞次编入谱内,以见源远流长之靡已也。乾隆壬寅仲冬月暨望,江为霖拜题。”解释手卷是开山祖师诚斋公携带到丹徒的,内容对照《宋史》,真实有据。
《莲花手卷》录有张环《孝肃包公祠堂记》《孝肃公勅书》《寿安县君崔孺人勅书》、曹辅《宋赠礼部尚书孝肃包公传》在内的诸多北宋、南宋初期宝贵资料,个中《孝肃公勅书》内容、行制与本世纪创造的南宋徐渭礼文书基本同等,更足以证明《莲花手卷》的可靠性。
《宋赠礼部尚书孝肃包公传》之后是一首《贺年姪包彦忠彦孝同榜登第》诗,诗云:秋闱共听鹿鸣歌,春榜同登进士科。四海二难今绝少,一门双第古无多。蛟龙并起青云表,鸾凤联飞碧海阿。想得严亲知此地,也应含笑沐恩波。”题名为:宝庆元年(1225)三月望,通奉大夫、提举南京鸿庆宫、龙图阁大学士、年家生傅伯成拜。
傅伯成诗
傅伯成(1143-1126),字景初,其先济源(今属河南)人,搬家晋江。北宋末忠臣傅察之孙,祖母是宰相赵挺之女(也便是说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是傅伯成的舅祖母)。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进士。《宋史》有传。
《仁化县志》卷八有文天祥撰写的《恩村落蒙氏三世祖文林郎天民传》(《广东历代方志集成》,2009年版),蒙天民登庆元五年(1199)特奏名进士。因与蒙天民孙辈蒙英昴同登宝祐四年(1256)进士,文天祥在篇末题名年家生。
隆兴府新建(今属南昌)人程澥因与隆兴府南昌人喻用国同登宝祐四年进士,在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为《濠溪喻氏族谱》作序时,题名为元顽民前宋进士年家生邑人逸樵氏程澥(江西新建流明乡《喻氏重修族谱》,1992年版。该文当源于旧谱)。程澥在谱序里还提到自己第二子程巽申与喻用国侄喻元同登咸淳七年(1271)张镇孙榜进士。
无论是蒙天民、蒙英昴,还是程澥、喻用国、程巽申、喻元,历史上都是真实存在的人物,而且《宋登科记考》都有收录。除仁化旧志把蒙天民记载为政和五年(1115年,明显不可能)特奏名进士,族谱把喻用国记载成喻国外,其他完备吻合。有些许差异,可能是历史久远,转录缺点,但一样显得真实,有些早期宗谱的内容也是可信的。
可见在宋元期间,年家生是同科进士之间自谦之称。傅伯成与包彦忠、包彦孝的父亲是隆兴元年同科进士,方能既自称年家生,又称二人为年姪。作为长辈,傅伯成可以直呼彦忠、彦孝,彦忠、彦孝便是本名,不是字号。兄弟同一班辈,名中第二字利用相同的字实属正常,但兄弟字号第二字也相同的虽有,但不多。陈士直字彦忠,如果他有弟弟,其弟字未必带“彦”。
包氏兄弟父亲没能留下名字,且在兄弟俩考中进士之前已经由世了,只能“含笑沐恩波”。隆兴元年距北宋灭亡的靖康二年(1127)仅过去36年,按进士登科年事均匀在三十岁旁边打算,包氏兄弟的父亲要么出生在合肥,要么因父辈避战乱南下,是外迁出生在合肥之外的第一代。笔者推算包父、包氏兄弟分别是包公的四世孙、五世孙。
傅伯成比朱熹小十三岁,登科晚十五年,虽然晚些,但属同时期人。两人同作恭贺彦忠、彦孝登第的诗,两首诗说的是同一件事,故而朱、傅二人题赠的彦忠、彦孝基本可以契合,是同一对兄弟。除朱熹、傅伯成外,当时该当还有其他贵显为包氏兄弟同科登第题赠作诗,可惜除了这二首,余下的都没有流传下来。包氏兄弟父亲隆兴元年登第,今后再推三十年,也恰好是绍熙四年。
包公后裔南宋时多迁浙江和苏南,包氏兄弟外迁于此的可能性亦最大,也符合朱熹诗之“东南文运今方盛”句。江浙地方志没有包氏兄弟登科的记载,恰能解释以先人包拯无比的荣光,包氏兄弟和父亲还是利用合肥的乡贯。朱熹定居考亭之后去世之前,绍熙四年之外,庆元二年(1196)、庆元五年(1199)亦开科。朱熹的诗理论上不大可能写在其间,由于庆元时,朱熹学说被判为伪学,自己也被逐出朝廷,史称“庆元党禁。”
考《宋史》和《福建通志》卷四十五《人物三》之《泉州府.宋.傅伯成》,宝庆二年,傅伯成加龙图阁学士,提举鸿庆宫,与诗作题名的官职基本吻合。但诗作题名韶光不可信,傅伯成必于宝庆之前写的题赠诗。究其缘由,想来犹如前面举例的程澥作《濠溪喻氏族谱》一样,韶光久远,甚至缺点。
综上,朱熹《赠门人彦忠彦孝同榜登第诗册》之彦忠彦孝是合肥包公的后代,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包父是隆兴元年进士,包氏兄弟是绍熙四年进士,加上2024年3月新知的庆历六年甲科进士吴默,合肥宋代文进士在一年内新增四人,在《合肥历代进士》成书之时六十四人的根本上增加至六十八人。包公家族宋代进士可确考进士由四人增至七人。由虽然可喜,也再一次印证合肥宋代进士缺失落严重,吾辈须要连续深挖,任重道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