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写了一首关于“小偷”的诗选入了小学语文教材,这便是《池上》。
小娃撑小艇,
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
浮萍一道开。
这首诗意思很浅近,写一个小孩(或一群小孩)划小船偷采白莲的情景。娃是“小娃”,艇是“小艇”,偷偷地去采白莲,离开的时候以为这次行动“天衣无缝”,谁知道被小船划开的一条道的浮萍暴露了他的行踪。这首诗虽然写的是“偷白莲”这件事,但并非指严格意义上的“盗窃”。这里的“偷”,正好反响了儿童的天真可爱、活泼顽皮。以是这里的“偷”不是贬义的。
通篇用的是大口语,意思上并不难明得,而且是一首写儿童生活的诗,以是小学生读起来会觉得很亲切,是练习扩写的好素材。我组织学生对这首诗进行扩写,提出以下哀求:一是要有景致描写,二是要有生理描写,三是要有行动描写,四是10分钟之内完成。
习作展示:穿着短衫的小娃娃趁大人不把稳,偷偷地解开缆绳,蹑手蹑脚地跳上小船,快速地划向池塘深处。哗哗哗,心里砰砰地直跳,时时转头看岸边,恐怕大人创造了。小船真不听使唤,船头一下子向东,一下子向西,好不容易划到了莲花丛间。哇,多俏丽的白莲花啊!
洁白的花瓣里包裹着嫩黄色的花蕊,散发出阵阵的暗香,碧绿的莲叶就像一个个大盘子,上面还滚动着昨晚雨后留下的水珠,不,是珍珠。莲叶上偶尔还有几个小蜻蜓在安歇,莲叶下面的水清澈见底,小鱼儿在慢悠悠地闲步,见小船来了,忽然都不见了踪影。莲花丛里,模糊约约地藏着几个莲子。小娃娃晃过神来,站在船头,伸手要采莲花,这朵好看,不,另一朵开得更好看,伸出的小手又缩了回来,就这样犹豫着,小船已经飘到了莲花最深处。几声狗叫,吓得小娃娃顾不得选择,折了一朵大莲花和一个大莲子,就急匆匆地往回划。水面上的浮萍被划开了,留下一条水道。小娃娃以为没人知道,谁知浮萍暴露了他的行踪。这篇习作是写得最好的,把小娃娃刻画得维妙维肖,仿佛就在面前。池塘里的景致描写详细生动,小娃娃动作描写很符合“偷”的特色,生理描写合营了这次“偷”的行动。小作者用幽美的措辞勾勒出了一幅生动活泼多彩的偷采白莲图,写出了小娃娃的可爱,写出了童趣。
这次的作文演习实在便是扩写,扩写能够把古诗文的意境用笔墨展示出来,展示得更加详细。接下来,我勾引小学生说说自己有没有“偷”的经历。小学生们炸开了锅,谁都不好意思说。虽然有了上面这首小诗的铺垫,但是说到自己“偷”,还是有所顾忌的。我勾引他们,这里的“偷”不是贬义词,而是能够表示出小孩子特有的顽皮活泼。
为了打消顾虑,我举了鲁迅《社戏》里的情节。一群小伙伴看完社戏回家途中,大家切磋偷罗汉豆,罗汉豆便是我们熟习的蚕豆。他们还切磋到底偷哪家的蚕豆,这样的情节反响出的是少年的天真烂漫和纯洁无瑕,这里的“偷”是欢快的,可千万别理解为这群少女本色低下。
然后,我又说了自己小时候在地里偷西瓜的场景,引得大家哈哈大笑。原来老师小时候也“偷”东西。我反复强调,这里的“偷”不是恶意的盗窃,而是孩童的顽皮、调皮。这要分清。学生们理解了这一点,也就放开了,就大胆地去写自己“偷”的经历。
有的说自己偷偷地穿妈妈的高跟鞋,有的说自己偷偷地在书房里养了一株小树苗,有的说自己家树上的桃子还没熟,自己太馋了,忍不住偷偷地摘了一个。同学们说得都很精彩,仿佛又把老师带回了童年。
说完之后,我哀求他们写一个片段,便是关于“偷”的一件事,反响童年的意见意义,要有景致描写(或者场景描写)、生理描写、动作描写、措辞描写,不超过300字。
总结:由白居易的《池上》引出“偷”的话题,然后让学生进行扩写,演习描写的能力。接着让大家说说自己“偷”的经历,老师应时点拨,支配作业,让他们写一个片段,必须包括描写的内容。这样就把各种描写方法渗透进去了。并且勾引学生仔细不雅观察自己的生活和过往,在个中找到写作文的素材,有的时候不是缺少素材,而是缺少创造素材的能力和意识。一旦学生找到了自己的素材,他们写起来就顺畅多了,不会再绞尽脑汁、苦思冥想,不会再像挤牙膏一样写得很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