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滁州西涧》算是他的代表作了,但此诗是否具有政治寄托与隐喻,千百年来一贯令人预测。

你的意见是什么呢?

滁州西涧

韦应物这首暮春小诗究竟所托何意令人辩论不休

唐代: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这是一首写景小诗,描写春游滁州西涧赏景和晚潮带雨的野渡所见。

首二句写春景、爱幽草而轻黄鹂,以喻乐守节,而嫉高媚;后二句写带雨春潮之急,和水急舟横的景象,蕴含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可奈何之忧伤。

全诗表露恬淡的胸襟和忧伤之情怀。

开头二句写白天所见。
暮春之际,群芳已过,墨客闲行至涧,但见一片青草萋萋,虽不及百花妩媚娇艳,但它那青翠欲滴的身姿自然而赢得墨客的喜好。
\公众独怜\"大众二字,感情色彩至为浓郁,是墨客别有会心的感想熏染。

次句前头着一\"大众上\"大众字,不仅仅是写客不雅观景物的时空转移,主要的是写出墨客随缘自适、怡然自得的爽朗和豁达。

接下来两句,侧重写荒津野渡之景。
傍晚时分,春潮上涨,春雨淅沥,西涧水势顿见湍急。
郊野渡口,本来就荒凉冷漠,此刻愈发难觅人踪。
只有空舟随波纵横。
二句诗所描述的情境,难免不免有些荒凉,但用一\"大众自\公众字,却表示着清闲和得意。

这两句在构造安排上也很精当。
\"大众春潮带雨晚来急\公众,构成范例环境,与下文形成因果关系;\公众急\"大众与\公众自\"大众两字互为照料,准确传达出墨客内心的情绪意识,状出难写之景,达出难言之情。

口语译文

最是喜好涧边成长的幽幽野草,还有那树丛深处婉转啼唱的黄鹂。

春潮不断上涨,还夹带着密密小雨。
荒野渡口无人,只有一只小船清闲地横在水面。

注释

⑴滁州:在今安徽滁州以西。
西涧:在滁州城西,俗名称上马河。
 

⑵独怜:唯独喜好。
幽草:深谷里的小草。
幽,一作“芳”。
生:一作“行”。

⑶深树:枝叶茂密的树。
深,《才调集》作“远”。
树,《全唐诗》注“有本作‘处’”。

⑷春潮:春天的潮汐。

⑸野渡:郊野的渡口。
横:指随意飘浮。

这首诗中有无寄托,所托何意,历来辩论不休。

旧时以为这首诗有政治寄托,说是写“君子不才,小人在上之象”,蕴含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可奈何之忧伤,但过于穿凿附会,难以自作掩饰。

总而言之,墨客以情写景,借景述意,写自己喜好和不喜好的景物,说自己合意和不合意的事情,而胸襟恬淡,情怀忧伤,便自然地流露出来,表达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参考资料:

1、孙望.韦应物诗集系年校笺.北京:中华书局,2002

2、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七).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

3、倪其心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