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读古诗时,请学生推举朗读是一种唤醒。要推举,就要对自己的朗读有一个评估,这是对“自我反思”的唤醒;要推举,就要对差错的朗读有一个理解,这是对“差错互助”的唤醒;自己推举的,自然就听得专注,这是对“谛听他人”的唤醒;推举之后就要评价,这是对“赏识他人”的唤醒。
在品读诗意时,质疑预测又是一种唤醒。“家中梅”不在花圃、不在庭院,却在洗砚池头,有何玄机?“画中梅”不用赤色、不用白色,却用淡墨色,有何玄机?“心中梅”不写喷鼻香气,却写清气,有何玄机?学生结合生活履历、阅读积累的预测,即便失落之肤浅和狭窄,也已经成了他们主动探究、独立思考的历练,这样的历练,无疑是一种学习内驱力的唤醒。
在融入诗境时,复沓拓展也是一种唤醒。西席创设情境,引入资料;学生感同身受,入情诵读。对“清气”的品味,渐次引入王冕其余的三首诗;每次引入,都辅之以王冕平生背景的回顾,从而唤醒学生“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文化意识,并不断丰硕学生对“清气”意蕴的理解。
第二是“透视”由诗格透视人格,是《墨梅》传授教化的重中之重,也是难中之难。从诗格入手,透视王冕的人格,不能一挥而就、一步到位,而是一个螺旋上升、层层递进的过程。
开课时,只哀求学生读准王冕的名字,不做任何背景先容。但是,诵读“王冕”之名,却是传授教化的一大伏笔。在整体梳理“三种梅花”的根本上,笔者勾引学生逐次品读“家中梅”“画中梅”“心中梅”,而对每一种梅花的品读,都结合王冕的平生、画作、人品加以深化。“我家洗砚池头树”一句,与王羲之的典故相结合,既通过注释解读,明了“洗砚池”的象征意义;又通过还原想象,体会王冕刻苦练画的过程,以“洗砚池”为支点,透视王冕勤奋精进的品质;“朵朵花开淡墨痕”一句,与王冕的画作相结合,并供应王冕鄙视权贵、放弃功名的史料,以“淡墨痕”为支点,透视王冕孤傲高雅的品质;“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一句,与写梅花之喷鼻香的诸多诗句比较较,与王冕自喻的诗句相链接,以“清气”为支点,透视王冕高洁独立、心怀苍生的品质。
至此,在学生心中的王冕,不再是一个空泛的名号,不再是贴了标签的墨客,而是一个立体丰满、有血有肉的真人雅士。
第三是“照亮”学语文便是学文化,这是笔者反复强调的传授教化理念,也是一以贯之的传授教化实践。以“梅文化”照亮学生的人格发展,照亮教室的诗意天生,乃至照亮西席自身的精神超越,是《墨梅》一课的文化自觉。
“洗砚”是个新词,笔者没有止于正音释义,而是勾引学生进入“纸墨笔砚”的文化空间,以此照亮“洗砚”的文化蕴含;“乾坤”与“天地”的相互注释,看似疏通词义,实则是对中国经典文化的一种点亮。在学生明了“洗砚池”的象征意义之后,勾引学生想象“洗砚池”跟王冕之间的对话,实则是对学生自身学习品质的一种检视:是三心二意还是齐心专心一意?是半途而废还是始终如一?是志骄意满还是谦善好学?这是一种品质与品质的相互照亮,也是语文传授教化的不言之教,在学生言语创生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受到情绪态度代价不雅观的熏陶。
而对“清气”的品读,则更是一种美好人格的召唤与指引。在异质拓展中,学生借由诸多描写梅花喷鼻香气的诗句,照亮王冕对梅花清气的人格化追求;在同类拓展中,学生借由复沓式的情境引读,在对王冕同类诗题的感悟中,照亮“清气”人格的多重蕴含;在转换拓展中,学生一边聆听空灵纯净的京歌《墨梅》,一边沉浸在对墨梅意象的再现和对王冕品质的涵泳中,或心有所动,或情有所感,或思有所悟,或意有所向,从而照亮自我人格的净化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