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央视大型记录片《大国粮仓

作者: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甫

十集大型记录片《大国粮仓》从民生视角出发,真实展现了老百姓的米袋子、菜篮子、饭桌子发生的巨大变革。
这是一本厚重的三农历史百科全书,用宝贵的历史资料让人们看到曾经食不果腹的中国人,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从饿肚皮到吃得饱,在改革开放之后,由吃得饱到吃得好,再到本日吃得丰富,吃得营养,吃得安全,吃得绿色的变革过程。
这也像一部餐饮文化的时尚手册,通过不同年事身份的普通人的经历,展示了一个个生动的美食故事。

纵不雅观中国历史,农业都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
“舜命后稷,食为政首”,重农思想和粮食安全已成为历朝历代发展社会思想文化的主要内容。
《大国粮仓》以真实的历史回望和生动的现实不雅观照见告不雅观众,中国共产党的任务担当,始终坚持以公民为中央的发展思想和执政理念,在不同的历史期间制订了精确的方针和政策。
每年,中心1号文件的发布都会引发各方关注,中心始终将三农事情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为粮食和各种农副产品的生产奠定了基本的制度保障,使中国农业发展迎来了大好局势。

食为政首 俭以养德

一部文学艺术品不仅能给我们带来历史的光荣与梦想,也能带来对付生活的欣赏与憧憬。
此外,作为与社会形成的良性互动的话题,也会给人们带来深刻的反思与磋商。
就在《大国粮仓》播放之前,“倒奶事宜”在网上发酵。
如此摧残浪费蹂躏食品的行为,引来多方批评。
“倒奶风波”是一个极度的个案,但它反响出某些人特殊是青少年中摧残浪费蹂躏资源、摧残浪费蹂躏粮食的普遍征象。
这样的餐饮摧残浪费蹂躏征象触目惊心,令人酸心。
只管我国粮食生产频年丰收,对粮食安全还是要有危急意识,环球新冠肺炎带来的影响,更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中国以占天下9%的耕地养活了占天下20%的人口”这是记录片《大国粮仓》每一集片花的第一句话。
这句话开宗明义,揭示了中国具有大国派头的社会担当,同时也昭示着地皮资源与粮食需求不平衡将是中国面临的长期寻衅。
由此,行业主管、法律部门和主流媒体应相互互助,共同努力推动珍惜资源、崇尚节俭、反对摧残浪费蹂躏、传承美德的消费不雅观,让舌尖上的摧残浪费蹂躏彻底遁形。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劳。
”古诗《悯农》是最成功地将餐饮用饭与风致教化结合在一起的千古佳作。
用饭是每一个人最基本的最直接的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应是品尝美食与造就美德的完美结合。
《大国粮仓》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粮食产能的巨大提升,看到了中国饭碗的丰富与多样,看到了为了让中国人端住自己的饭碗而专一苦干的志士仁人,更让我们感悟到“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操守与自律。
在吃得好吃得饱的同时,把稳节约每一粒粮食既是劳动者的本色,也是文明人的美德。

为了让14亿中国人吃饱吃好,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四靠市场,有多少人“汗滴禾下土”,才有了本日丰硕的盘中餐。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国公民满怀喜悦之情,共同欢迎、热烈庆祝党的百岁华诞。
大型记录片《大国粮仓》,用电视措辞为古老诗词注入活力,让不雅观众从历史中汲取优秀传统,在品尝美食时不忘造就美德,珍惜粮食,珍惜当下,呼吁大家共同努力,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来日诰日。
(王甫)

来源: 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