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歌图》是南宋著名画家马远的传世名作,此图近处田垅溪桥,巨石踞于左边一角,疏柳翠竹掩映,有几位老农边歌边舞于垅上。
中段空缺,云烟迷漫,彷佛山谷中还有蒙蒙小雨。
远处奇峰对峙,宫阙隐现,朝霞一抹。
全体气氛欢畅、清旷,形象地表达了“丰年人乐业,垅上踏歌行”的诗意。
马远绘画师李唐,故《踏歌图》中的山石用斧劈皴。
当然马远发展、丰富了斧劈皴的技法而有自己的特点。
此图在详细画法上,用笔苍劲而简单,大斧劈皴极其干净利索,正是院体的范例特色。
树木的枝干有下偃之势,则是马远个人的创造。
这幅作品,从总体上来说,虽然不是边角之景,但在详细处理上,已经融入了边角之景的法则,以是,并不以雄伟见长,而因此清新取胜。
尤其是瘦削的远峰,宛如水石盆景,灵动轻盈,绝无北宋山水画那种迫民气肺的压倒气势。

踏歌图 (局部)一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有一首抒写秋日豁亮清明、人乐年丰的诗歌《秋兴有感》:宿雨清畿甸,朝阳丽帝城。
丰年人乐业,垅上踏歌行。
这是《踏歌图》的题诗,是宋宁宗赵扩把王安石的诗句抄录其上。
也是马远要以画来颂扬年丰人乐、政和民安的景象。

踏歌图(局部)二

踏歌图(局部)三 马远描写一个寂静深秀的山湾里,几个老农在阳春时节带有几分醉意地欢娱歌舞。
他用简括的线条,清秀的色彩,奥妙地把山环水抱的繁芜景物画得远近分明,图中没有花草的陪衬,却表现出愉快的春山环境。
远山奇峭,近石方硬,树木多姿,云雾掩映中显出辽远的空间和光的觉得,具有清旷秀劲的分外风格。

踏歌图(局部)四 此画将人物画在画面的近景处,一老者刚过小桥,右手扶杖,左手挠腮,摇身抬腿,踏歌而舞,憨态可掬。
随行二老者个中一人双手拍掌,双足踏节,另一人捉住前者的腰带、躬腰扭动,舞态可人。
后行 人,肩扛竹棍, 上挑葫芦,身前倾,腰微弯,和节而踏。
四个人动态不一、却动律和谐,人乐年丰之气候在活泼灵动的舞姿中呈现。

踏歌图(局部)六 垅道左面的两个孩子给画面添加了一股童趣,老少合适,构成了画面人物动态与气氛的折衷。

踏歌图(局部)七

画的中景是高耸的巨岩,宫阙在丛树中若隐若现。
具有帝皇的象征意味。
作者彷佛在把这样一个不雅观念表示在画中:人乐是由于年丰,年丰是由于天子管理有道。
但从情趣上看,近中二景并不那么折衷,有勉强为之之感。
这是作者试图把自己对“村落野俚俗”朴实的喜好与对皇家“崇高文雅”富丽的崇尚这两种不同的情绪统于一个画面中。
虽然有天子的题诗授予此画的思想内容,但也不能折衷起截然不同的两种情绪。
卧石与秀峰紧张用大斧劈皴,个中在秀峰上夹用些许长披麻皴,岩石的凝重,秀峰的峭险与水纹柔和的勾法形成强烈的比拟。

此图作者马远在南宋画坛中霸占主要地位,历任南宋光宗、宁宗两朝画院待诏,极受统治者的赏识。
人们常日把他与李唐、刘松年、夏圭联系在一起,称为“南宋四大家”。
由他们所代表的山水画派,在美术史上称为“院体”。
在“南宋四大家”中,如果说李唐是院体的首创者,那么,马远则是最具代表性的院体画家。
马远出生于绘画世家,他的曾祖、祖父、父亲、伯父、兄弟、儿子都是宫廷画家,而且都很有造诣。
像这样一门数代均以绘画善于而且作出了重大贡献的,不仅在宋代,便是在全体中国美术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
足以与之相媲美的,只有元代的赵孟頫一家。
马远的绘画,在继续古人造诣的根本上进一步挖掘山水中的诗情与动听力量,着意形象的加工提炼,看重章法剪裁和经营,使得作品更加简洁完全,主题更为明确突出。
其山水画一样平常是远山奇峭,近石方硬,远景简练,近景凝重。
“其小幅峭峰直上而不见其顶,或绝壁直下而不见其角,或近山参天而远山则低,或孤舟泛月而一人独坐”,予人以玩味不尽的意趣。

由于马远在构图上长于采取以局部表现整体的手腕,常画山之一角、水之一涯,使画面呈露出大片空缺,以是,被人称为“马一角”,被认为反响了南宋偏安的残山剩水,所谓“中原殷富百不写,良工岂是无心者;恐将长物触君怀,恰宜剩水残山也。
”这种阐明是欠科学的。
实在,马远的边角之景是艺术上的高度提炼,完备是美学的,而不是政治学的。
当北宋画家把全景山水发展到至高无上,南宋的山水画家要有所创造,就不能不在不雅观照办法和表现方法方面另辟路子,由“远不雅观其势”的全景风光转向“近不雅观其质”的边角之景。
其余,刘李马夏的“院体”山水,在明代被董其昌列为“北宗”,认为其在详细画法上讲究刻画,在绘画的功能目的方面不免身为物役,以是其结果每每导致画家的损寿。
董其昌明确提出,北宗“非吾曹所当学”。
而作为一位文人画家,应该从“南宗”入手。
以是,只管院体山水在艺术上独具特色,但在后世却始终处于被排斥的地位,尤其受到文人士大夫们的反对。

找、求宣布、求帮助,各大运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