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晚就像一把双刃剑,对付内心清宁的人,可以不雅观照自我,享受那份独占的宁静;但对付流落异域、生活失落意的人,则是煎熬。
当白天的匆忙结束,残酷的霓虹灯散去,你会创造另一个自己。一个没有面具,不用伪装,也最随意马虎受伤的自己。
这个时候,不同的人,不同的心境会有不一样的感想熏染。
杜甫是“有弟皆分散,无家问去世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宋之问是“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李煜是“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顾月明中。”
岳飞是“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
而此时此刻,面对这漫漫永夜,我首先想到的是苏轼。
公元1080年、元丰三年,苏轼因鞭笞新法,被御史台弹劾下狱,经受他人生的至暗时候——乌台诗案。
随后,虽在其弟苏辙以及王安石等人的求情下,又得益于宋太祖赵匡胤“不杀士大夫”的国策,有幸免去去世罪,但还是被贬黄州,受当地监视,失落去了人身自由。
初到黄州时,苏轼内心极其苦闷。仕途的失落意,生活的困顿,以及对未来的迷惘,都让他倍感失落落。
然而,大起大落,陡峭弯曲的人生旅途并没有使苏轼一贯消沉下去,反而使他更加复苏豁达。
他开拓荒地,研究美食。时而布衣芒屩(juē),出入于阡陌之上;时而竹杖芒鞋,携一壶东坡酒,或醉卧山丘、享劈面清风,或临江静听、沐天地之寂然。
这不、一天他于东坡雪堂开怀畅饮,由于回来太晚,敲不开门写下一首词,仅结尾10个字,便引起千古共鸣。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拍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怀营营。更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一个“夜饮”,一个“醒复醉”,一起笔就将一个豪饮醉酒的人物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
“仿佛”二字,再一次解释了他的醉态。
大概,他回来的时候还没有三更,可是由于喝得太多,醉得太厉害,面前朦朦胧胧,让他觉得已经晚了,仿佛已经是深夜三更了。
“家童鼻息已雷鸣。拍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这几句极具画面感,很有平凡人家的生活气息。
由于喝得太多,喝得太久,回来太晚,创造童仆早已睡着,扯着很响的呼声,以至于他用力的拍门声也听不见。
若是一样平常人,这种时候肯定会大发雷霆,或者第二天责怪童仆一顿,可苏轼没有,不仅没有,还很心平气和。
于是他说“倚杖听江声。”
既然反复拍门敲不开,无人回应,那我就倚着藜杖去谛听江水微波荡漾、舒缓扑退滩岸的隐约轻叹声吧。
你看,苏轼很会转念,他不像我们一样喜好去世磕。他总是这样睿智,既然一条路走不通,一套方法弗成,那我就换个方向,换个心态。
下阕很精彩,是他夜晚在江边的独白和反思。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怀营营。”他一个人在江边听江水舒缓扑退滩岸的声音。望着波光粼粼的江面,望着宁静的夜色,溘然想起了自己这些年的浮沉。
他说,恨自己长期在仕途,到现在这身子仿佛已经不是他的了。什么时候才能不为功名利禄而钻营奔竞呢?
他彷佛在感慨,我们每天忙来忙去究竟为了什么?到底有没有好好为自己活过一次?
想着想着,溘然想开了,豁达了!
“更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他想,既然如此,何不趁着这夜深、风静、江波坦平,驾起小船从此消散,泛游江河湖海寄托余生呢。
你看、这便是苏东坡,他总能自我反省、疗愈。一件本来看起来很烦闷无奈的事到了他这里,末了都成了治愈他人的良药仙方。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别看只有短短10个字,却包含了无限哲理。
人生失落意的时候,当你无力改变当下的困境的时候,该怎么办呢?
是一喂去世磕、自怨自艾,还是像苏轼一样接管自己的不敷,转念和解,过一个更快乐的人生?
答案我想毋庸置疑。
特殊是当我们出了社会,有了奇迹和家庭
,我们更该当多读读苏轼,学一学他的处处态度。
那时,所有的苦难自然会逐一化解。
完
图片来源‖插画师“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