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山水田园墨客韦应物(737-791)时年43岁,其时为陕西鄠县令以疾辞官隐居沣上,今西安鄠县沣水之西幽居。
在此期间写有百首诗句,其在沣水西郊月高云淸写下一首五言绝句,以寄托朋友之间的纯朴友情。

《沣上对月寄孔谏议》思怀在云阙,泊素守中林。
出处虽殊迹,明月两知心。

此处的孔谏议为唐代隐土孔述睿(公元730-800年)比韦应物年长七岁,《旧唐书:孔述睿传》:“唐德宗践祚,以谏议大夫银章朱绶,命河南尹赵惠伯赍诏书、玄纁束帛,就嵩山以礼征请。
述睿既至,召对付别殿,特赐第宅,给以厩马,兼为皇太子侍读。
旬日后累表固辞,依前乞还旧山。

查史料可知韦应物与孔述睿相识于安史之乱后,约公元763—769年间韦应物任洛阳丞,河南兵曹期间相识,时孔述睿在洛阳嵩山九皋的孔丛子祠堂与兄孔克符,弟孔克让避乱于此。
孔述睿祖籍越州山阴人,其先汉末太子少傅22代祖孔潜避乱会稽后为吴侍中,其后为唐代孔子后裔会稽孔氏,为会稽四姓之一,南朝约四百年史上有传百人,为侍中十四人,孔述睿为梁侍中孔休源八世孙,曾祖孔昌寓唐贞不雅观进士,上柱国司稼寺丞,尚书膳部郎中,唐高宗武后时帝曾玺书褒美有“不置刺史”的美誉。
祖父孔祖舜监察御史,梁州都督府司马,父孔齐参宝鼎令,唐初其家族就定居在隋唐洛阳城坊里第。
公元755年“渔阳鼙煽惑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西逃剑门关,此时韦应物以曾祖父为韦待价为唐高宗李治大周武则天期间的宰相,15岁时荫补为唐玄宗的宫廷内侍,即天子近身侍卫,也与唐明皇逃奔四川,由川回长安后入太学,安史之乱后27岁时公元763年后任洛阳丞。

安史之乱时隋唐洛阳城宅被毁,洛阳河洛派孔氏家谱上有:孔述睿弟兄三个博通经史事亲至孝因安史乱避兵嵩山祖祠孔丛子祠堂遂家焉。
乱平孔克符游学洛邑孔子入周问礼遗迹处传授儒业,去世安葬于府治东十八里今白马寺镇孔家寨后人留居于此,今为孔子世家河洛派,其弟孔述睿,孔克让还在嵩山九代祖孔鲋祠堂隐居守祀,精研儒业。

清代洛宁孔氏家谱

安史之乱使盛唐一去不返,韦应物从长安到洛阳到任期间的诗句可以窥见当时的残败景象,《骊山行》:“君不见开元至化垂衣裳,压坐明堂朝万方”,“兵戈一起文武乖,欢娱已极人事燮”,“圣皇弓剑墜幽泉,古木苍山闭宫殿。
”《经函谷关》:“圣朝及天宝,豺虎起东北,下沉战去世魂,上结窮冤色”,《广德中洛阳作》:“王师涉河洛,玉石俱不完”“冷落孤烟绝,日入空城寒。
”这些都是墨客韦应物对付亲积年夜唐盛世年夜方冲动大方心情溢于言表之作,也是东都洛阳收复之后的冷落之景。
据史料记载,天宝十三载(754年),全国人口有5 280多万,而到广德二年(764年),全国人口只有1 690多万,因安史之乱只存活30-40%的人口,可见安史之乱给唐朝的打击之大,只此今后唐朝由盛变衰,直至一百多年后经黄巢朱温叛逆唐朝灭亡,五代十国动乱开始。

《旧唐书.孔述睿传》:“大历中,转运使刘晏累表荐述睿有颜、闵之行,游、夏之学。
代宗以太常寺协律郎征之。
转国子博士,历迁尚书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
述睿每加恩命,暂至朝廷谢恩,旬日即辞疾,却归旧隐。
”唐代宗大历元年为公元766年,转运使刘晏推举孔述睿风致才学俱佳,以协律郎征之于宫中,此时韦应物由洛阳丞升任河南兵曹,陪东都留守王郎中一起去嵩山探求孔述睿。
王郎中是河东王氏王缙,字夏卿,广德二年764年,拜黄门侍郎、同平章事、太微宫使、弘文崇贤馆大学士。
同年,河南副元帅李光弼薨于徐州,以王缙为侍中、持节都统河南、淮西、山南东道诸节度行营事。
王缙恳让侍中,上从之加上柱国,兼东都留守。
岁余,迁河南副元帅,请减军资钱四十万贯修东都殿宇。
大历三年,幽州节度使李怀仙去世,以王缙领幽州、卢龙节度离任洛阳。
也便是广德二年公元764-大历三年公元769时在洛阳为行政主座东都留守,韦应物为其部下。
韦应物大概在任洛阳丞时就认识孔述睿,因而天子征召孔述睿就陪王缙一起嵩山寻访,因而写下一首诗记述此事。

《陪王郎中寻孔征君》俗吏闲居少,同人会面难。
偶随喷鼻香署客,来访竹林欢。
暮馆花微落,春城雨暂寒。
瓮间聊共酌,莫使宦情阑。

王缙为唐代墨客王维的弟弟,安史之乱时王维长安被俘当伪官,后王缙以平乱有战功,以减官求情免王维之去世。
王维去世前上表推举其弟王缙有五长:忠,政,义,才,德,把王缙调回长安为官,不久唐代宗登基,广德二年764年调任王缙洛阳为官。
韦应物在洛阳还写过《陪王卿郎中游南池》便是王缙。
南池即为翟泉,狄泉,后魏时称南池。
《水经注》上记载,宫内天渊池又东流,入洛阳之南池。
南北110步,东西70步,在洛阳城东汉魏故城遗址上,今属洛阳市孟津县平乐镇。

唐德宗时孔述睿以谏议大夫,太子侍读,改秘书少监,兼右庶子,再加史馆修撰。
述睿精于地理在馆乃重修地理志时称详究,而又性谦和妥协与物无竞,每亲朋集会尝恂恂然似不能言者,人皆敬之。
季候狐垣亦充修撰,与述睿同职,多以细碎之事侵述睿,述睿皆让之,竟不与争,时人称为父老。

此令狐岫为韦应物的姝婿,为其姻亲,唐代丞相令狐德棻之玄孙。
被德宗斥为奸人,窦参为相恶其为人贬之地方为官,我想韦应物不应因此也与同林好友孔述睿有隔阂吧?不过有孔述睿的孙子上洛县主薄孔望回墓志出土,上有其舅伯韦承素撰写墓志铭,孔述睿子状元集贤殿学士孔敏行娶的是京兆杜陵韦氏郧公房之后,韦承素,是历武后、中宗、睿宗期间,四次拜相韦安石的玄孙。
韦应物出自郧公房血缘近支京兆韦氏逍遥公房。
中唐后关东士族与关中士族之间相互联姻,所谓的门当户对。

韦应物与孔述睿在洛阳相识于微时,并且韦应物爱写田园山水隐逸诗歌,孔述睿谦和隐忽,无意仕途,隐于伊洛河之南的“鹤鸣九皋,声闻于天”的嵩山九皋之中,以学识德行有名朝野。
两人之间都有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之情操,家世阅历心性相仿,因而韦应物在洛阳期间会常常与隐土饮酒诗词等交往。
在唐德宗时孔述睿任谏议大夫时,韦应物在沣上月下回顾洛阳竹林饮酒相聚的欢快光阴,又想到自己时辞鄠县令等低级职位幽居沣上,孔述睿此时是德宗期重的隐士,因而写下:“出处虽殊迹,明月知两心。

不久后韦应物45岁时 德宗建中二年(781年)四月,迁尚书比部员外郎。
从六品上。
47岁时 德宗建中四年(783年)夏,由前任领滁州刺史,秋到任,正四品下。
52岁 时德宗贞元四年(788年)七月,由左司郎中领苏州刺史,从三品。

54岁时 德宗贞元六年(790年)本年春仍在苏州任上,后罢刺史任,闲居苏州永定寺。

55岁时德宗贞元七年(791年)去年冬或本年初卒于苏州官舍。
后运回长安,十一月归葬少陵原后于夫人元苹合葬祖茔。

宋代赵明诚《金石录》

德宗贞元四年(788)命令孔述睿送诏书和御赐食馔、数百套衣服,前往甘肃平凉会盟的地方敬拜覆没将士的骸骨,是因孔述睿品性纯洁厚重朴实的缘故。
贞元九年(793),因疾上表,要求罢官还乡。
德宗天子下召不许可,并说:“朕由于爱卿德高望重位列首席,品行敦厚影响了风尚习俗,有无言的教诲,朝廷十分依赖您,没有依照您的要求,想您该当知道。
”孔述睿末了多次上表,才得到许可,于因此太子来宾的身份赐予紫金鱼袋致仕,放还家乡洛阳。
仍旧赐予锦帛五十匹,一套衣服。
旧例,致仕还乡的人都不给予公家驿车,德宗优待宠信儒者,特意命人给予驿车送孔述睿还乡。
贞元十六年(800)玄月去世,享年七十一岁。
追赠为工部尚书。

两人都在德宗朝时得到重用和升迁三品致仕,韦应物官终苏州刺史,后人称为韦苏州,与柳宗元并称韦柳以唐诗杨名传世。
孔述睿以太子来宾致仕,71岁去世安葬于洛阳北邙凤凰山祖茔,赠工部尚书。
唐史有传,明清《洛阳县志》有:唐太子来宾孔述睿碑(郑絪撰/郑馀庆书)。
宋代赵明诚《金石录》收录。

壬寅年中秋于京南固安月园之夜整理此文纪念两个中唐期间文人学士,让今日中华盛世的明月带去后人对先贤的敬仰,惟愿山河无恙,中原团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