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时候,人们很喜好用对联的办法,来磨练一个人的真才实学。像乾隆年间,有个叫刘凤诰的人,出口成章,是远近有名的大才子。他凭借着出众的才华,得到了进入殿试的资格。
殿试是由天子当场给考生们出题,当乾隆天子见到其貌不扬,还是独眼的刘凤诰时,有些不悦。要知道乾隆帝是非常看重外面的,他的宠臣和珅、福康安都身姿挺立、长相俊美。
但由于刘凤诰的文章写得太过出彩,以是阅卷官们才将他的试卷放在了第一位。乾隆帝也想试试刘凤诰的才华,是不是真的像大臣们说的那样出众,便给他出了个上联:“独眼不登龙虎榜”!
这个上联多少有点挖苦之意,意思是这样的长相, 将来又如何能登上朝堂呢! 刘凤诰也没有由于天子的挖苦而退缩,思虑了一下,便对出了下联“半月依旧照乾坤”。
不但对得工致,还意境高远,表达了自己心如皓月的开阔和诚挚,大臣们听了都点头称好,乾隆帝也对他刮目相看。
随后乾隆帝又抛出个上联:“东启明,西长庚,南箕北斗,谁是摘星汉?”刘凤诰轻微思虑后,答道“春牡丹,夏芍药,秋菊冬梅,臣本探花郎。”
虽然刘凤诰长得其貌不扬,但确实才思敏捷,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让外面协会的乾隆帝也起了爱才之心,钦点他为"探花”,后来还将他封为太子少保,以示对他的看重。
在民国期间,清华大学有一次国学考试,国学大师陈寅恪也出过一个十分经典的对联题。
陈寅恪是清华大学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之一,出生于湖南长沙的书喷鼻香门第,祖父是大儒出身的官僚,父亲陈三立是“清末四公子”之一。陈寅恪由于出身名门,又学贯中西,被称为“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
在一次,清华大学的国学考试时,陈寅恪作为出题人,想到了以对联的形式出题,由于对联最能磨练一个人的措辞能力与文学根本。
陈寅恪在仔细思考后,写出了题目“孙行者”。当考生们在考试时,看到这三个字时,一片哗然,大部分考生都没有头绪,很多人末了还交了空缺卷。
交上答案的考生,大部分写的是《西游记》中的"唐三藏“、"沙和尚”等,只是凑上了个答案,但也说不出个以是然。
陈寅恪看着这些试卷,越看越烦闷,直到看到周祖谟的试卷中写着"胡适之"三个字,让他以为十分惊喜。
"胡"对"孙",是猢狲的谐音,孙悟空本身便是猢狲,当年菩提祖师为他取姓氏时,也是取猢狲之意,最开始本要让他姓胡,但以为意思不好,终极取了孙姓。
"适"与"行"都是动词,对仗严谨。末了的"之"和“者"都是虚词,文法皆通。
以是陈寅恪给了他满分,周祖谟后来还成为了我国著名的措辞学家,古笔墨领域的泰斗。
而陈寅恪心中的下联,实在是"祖冲之",由于“祖”对"孙",两个字都是姓氏,又暗含辈分。"冲"对"行”,两个都是动词,末了"之"对“者", 由于"之乎者也” 都是虚词。
大家以为"祖冲之"和"胡适之"哪个对得更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