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之喜好和研读古典诗词,本不出于追求学问知识的存心,而是出于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一种感发生命对我的冲动和召唤。

“诗言志,歌永言”,绵延数千年的中华诗词,在中华民族文化亲缘关系上有着特殊意义。
中华诗词美在何处?其传播如何打破文化鸿沟,促进文明互鉴?中华古典诗词大家、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叶嘉莹就此进行解读。

:中华诗词有何特点?其美感表示在何处?

叶嘉莹:作为天下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之一,诗词是一种美文,它包括了形、音、义等几个方面,严格的格律韵脚、凝练的措辞、绵密的章法、充足的情绪以及丰富的意象是其主要特点。

道中华  叶嘉莹什么是中华诗词之美

什么是中华诗词之美?中华诗词之美首先表示在中国措辞笔墨上,独体单音和平仄四声的特色使诗词具备了独一无二的笔墨与声音美感。
当然,这不是全部。
诗词中所表示出来的墨客、词民气坎的感情和生命之境界,是中华诗词最具独特性的美感。

▲2018年4月,第八届“海棠雅集”诗会活动在南开大学迦陵学舍举办,来自海内外诗词界、艺术界、文化界的名家学者共赴迦陵学舍。
叶嘉莹出席活动,与众人赏花吟诗。
(中新社 张道正 摄)

中国古典诗词自始即以其能予人直接的感发之力量为最基本特色,作诗一定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即看到外界的景物情事使内心冲动,然后用诗歌表达出来。
钟嵘在《诗品》中曾说:“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矣。
”在贫贱困难或寂寞失落意时,没有比诗词更能安慰人、鼓励人的了。
可以说,中国古典诗词凝聚着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志趣、气度、神韵,是中华民族的血脉,是全体中华儿女的精神家园。

:在中华文化的“版图”中,中华诗词处于何种位置,发挥何种浸染?

叶嘉莹:中国古典诗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极为独特的崇高地位,浓缩了中华文化的精华,展示了几千年来中国人的精神风貌。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诗歌最宝贵的代价和意义,在于由作者到读者,不断传达出生生不已的感发的生命。

我之喜好和研读古典诗词,本不出于追求学问知识的存心,而是出于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一种感发生命对我的冲动和召唤。
受益于古诗词,(即便)我生平经由了很多苦难和不幸,却能一贯保持乐不雅观、沉着。

▲2015年10月,叶嘉莹在南开大学一讲座上演讲。
(中新社 张道正 摄)

现在有一些青年人文化积淀不足,看不懂诗词内容,也分辨不清哪首诗是好诗,好在哪里,不能认识诗歌对人的心灵和品质的提升的功用。
守着中华文化的丰富宝藏而一无所知,是日然是一件极遗憾的事。

填补这些遗憾原是我这些年来的一大欲望,也是我之以是选择返国教书,而且在讲授诗词时特殊重视诗歌中感发之浸染的一个紧张缘故原由。
虽然我也自知学识能力都有所不敷,恐终不免有劳而少功之诮,只不过情之所在,不可自已。
但我愿把所知道的都说出来,说给年轻人听,否则上对不起古人下对不起来者。

:中华诗词如何实现环球化传播?

叶嘉莹:中华诗词所独占的声韵美感及其表示出的作者独占的情绪,是难以言传的意韵之美。
因此,当措辞笔墨发生改变时,诗词的觉得和所蕴含的情志可能就完完备全改变了。

当然,中国诗词英译中也有极好的翻译,我曾听过,将唐诗“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翻译成“I return you the pearls with my tears/ that we didn’t meet in earlier years”。
这种声音与感情结合得很好的翻译,须要译者具有墨客的情怀和才华,达到这种水平很难。

像我这样没有很好英文根本的讲授者,即兴发挥是不能将翻译做好的。
以是,在英语教室上,我只将我对诗词的理解表达给学生,将墨客真正的、实质的美好讲述出来,和对待中文读者、中国学生一样。
所幸,我大概天生便是吃教书饭的,只管英文语法也不完备精确,发音也不见得标准,逐日的备课都须要查字典这样笨的方法,学生们对我的传授教化还是极感兴趣,教室积极性很高。
我想,这还是与我将我个人对付诗词的朴拙的冲动和理解传达出来,或者说,我真正用生命将诗歌的情绪、意志诠释出来有极大的关系。
当然,我在教室上的吟诗诵词,也吸引学生们陶醉于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诗词蕴含着久远的文化传统,只有对中国的古典文化理解得越多、越丰富,才能更好、更多地体味诗词中的意味。
以用典为例,只有真正理解了所用典故的涵义,才能更好地体味墨客、词人用典的良苦存心。
外国汉学家在这方面面临着许多困难。

实际上,真正的汉学家对中国诗词的研究非常用功与负责。
我在U.B.C的学生施吉瑞(Jerry D. Schmidt),硕士论文研究的是韩退之,博士论文关注的是杨万里。
毕业后,他留在U.B.C教书。
我退休之后,他就接了我的课,教授中国古典诗歌。
他十分看重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累积,会把中国古典的书本、材料查得非常清楚、详细,书上标满了表明。
正是得益于切实而严谨的治学态度,他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古典诗歌。

此外,传播中国文化时,首先要问问自己是不是真正热爱中国文化,是不是知道中国文化美好品质所在,是不是能让它们在自己身上表现出来。
一句话,便是要用言行、用实践来传播中国文化。

:您如何看待中华诗词在文化互换、文明互鉴中的浸染?

叶嘉莹:大约十年前,南开大学跨文化互换研究院曾出版我的《中英参照迦陵诗词论稿》,嘱我撰写媒介。
个中谈了成书之经由及当年与哈佛大学海陶玮教授互助研译中国诗词之理念。
这段与美国最高级大学的最高级汉学家密切互助的经历,让我对文化互换、文明互鉴有所感想熏染。

早在1953年,海师长西席就曾在美国杜克大学所出版的刊物《比较文学》(Comparative Literature)上揭橥了一篇题为《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中的意义》的文章。
个中特殊提到,古典中国文学的历史比拉丁文学的历史更久远,而且古代的文言文,纵然在口语文涌现已久后也仍是一种主要的文学措辞,两者并存而不悖,不像拉丁文学古今有绝大歧异。
中国文学以其传世之久、方面之广,在世界文学中霸占主要地位。
而要想研究中国文学,就须要彻底理解中国文学。

▲2015年10月,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在天津向叶嘉莹付与名誉博士学位,以表彰她对付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传授教化和中西互换所作的精彩贡献。
(中新社 张道正 摄)

至于学习中国古典诗歌的用途,我个人以为正在其可唤起人们一种长于感发、富于遐想、活泼开放、更富于高瞻远瞩之精神的不去世的心灵。
关于这种功能,西方的接管美学也曾有所论及。
按照西方接管美学中作者与读者之关系来看,则作者的功能乃在于授予作品以一种足资读者去发掘的潜能,而读者的功能则在于使这种潜能得到发挥的实践。
而且读者在发掘文本中之潜能时,还可以带有一种“背离原意的创造性”,以是读者的阅读,实在也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

而这种过程每每也就正是读者自身的一个演化和改造的过程。
如果把中国古典诗歌放在世界文学的大背景中来看,我们就会创造中国古典诗歌的特色实在因此这种兴发冲动之浸染为其特质的,以是《论语》说“诗可以兴”,这正是中国诗歌的一种宝贵传统。

有人问“中国古典诗词会灭亡吗”,我以为不会。
我相信,宇宙间确有一种属灵的东西。
人的生命当然是短暂的,但诗歌的生命却生生不已。

如果说,要我总结出最希望将中华诗词的哪一种美感向西方天下传播,那便是诗词中的中国人的精神。
字里行间流淌着的中国人的情绪、意志与品性,是我最希望通报给西方读者的。

受访者简介:

▲叶嘉莹。
(中新社 张道正 摄)

叶嘉莹,女,号迦陵,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
1924年7月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喷鼻香世家,1945年毕业于辅仁大学国文系。
现为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受聘于海内多所大学客座教授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名誉研究员、中心文史研究馆馆员。
曾任台湾大学教授、美国哈佛大学、密歇根大学及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教授。
2016年3月,获2015-2016年度“影响天下华人大奖”终生造诣奖。
2019年9月,获南开大学教诲传授教化终生造诣奖。
2021年2月,被评为“冲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
她以所挚爱的中国古典诗词研究为终生奇迹,矢志传承中华古典诗词文化,学生遍历海峡两岸,大洋东西。
著有数十部中文、英文著作,在中国古典文学界及广大诗词爱好者中有很广泛的影响。

来源:“道中华”微信"大众年夜众号

流程·制作: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