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意韵,意境,是中国古今诗歌辞吐中最常见的词语。
可见他们在中国诗歌中霸占着崇高的地位。
可以说去掉了以上三个方面,中国古典诗歌基本上不复存在。
然而当代诗却并没有完备按照上面的原则来构建自己的美学。
它很大程度上是用中国字来写的外国诗,可以说至本年夜部分诗歌还是属于这种情形,即散文化的西诗。
当然它毕竟是中国人用中国字写的,以是内容是中国的,方法是外国的,而情绪态度则是当代的。
由于,中国新诗是口语文的产物,而口语文的语法规则则全部来自西方,连标点符号也不例外。
只要大家不是真的担心别人说自己崇洋媚外,随便你翻开哪本书,其表述的办法与外国人无二,而与中国古文古诗则扞格难入。
当然中国人自己对这种语法也进行过改造,同时融入了中国文言文的语法使之更言简意赅。
以是我们的文章句子较西方短,而意思则更灵巧跳脱。
只是用到中国新诗上,却难免捉襟见肘,无法更好地表现中国人天生儒雅的脾气。
比如中国古典诗歌从根本上讲是田园诗,或者可以说每一个汉字实在便是一部田园牧歌。
由于每一个中国字都是音形义的凑集,如果从甲骨文去理解汉字,则每一个字便是一幅画,即它根本上是表意的图像。
可以肯定地说,中国诗基本上也是意象诗,最好的诗也是意象组合得最好的诗。
可是中国新诗学外国诗往后,基本上就变成了用不同的小意思拼成一个大意思的杂交诗,就像一堆混泥土,用石头,沙子,铁,等绝不干系的东西,组成了一个新的天下(我不否认它拓宽了诗的表现形式)。
这个中当然也有好诗,只是它与晓风残月这类自然成长出来的诗比较自然不足生态,也不灵动。
它清晰固定有如钢骨的外部,它深奥精湛却也如石头漆黑的内心,或者说它重在表意,就像它的匪贼爸爸----航空母舰的阴森森的外壳一样,重在表达自己刁悍的火力。
以是,它不是儒雅的中国人喜好的诗,直到现在我还是以为中国的古诗天下无双,哪怕最精良的外国墨客的最精良的诗作,也仍旧无法与咱们的老祖宗比较。
这样说,你当然嘲笑我的浅陋,只是它确实是我目前真实的想法(只管不对,我也仍旧有自以为是的精确感),我不想违心地改变自己,以是我呼吁中国人必须写属于中国人自己的诗------意象诗。

意象诗是符合汉字的象形的原则的,既然象形的字是我们的材料,自然我们无法分开象形的诗即意象诗或意境诗。
只有这种诗才是中国诗的本来面孔,其它统统的诗基本上是此面孔的美容和变形。
不是说外国就没故意象和意象诗。
而是说,外国的意象派无法同中国的意象诗比较。
这里我不说中国的意象派,是由于外国的意象派是一时的派别,中国的意象派则是历来的老例,以是它无所谓派。
中国的意象重生涯化,场景化,现实化,它具有虚实相应的飞舞感,而去世板的外国诗只是意的精密,无法达到中国诗的美的圆融。
一旦它过于方向于陌生化的词语组织和思想的精湛,则很随意马虎滑入说理逻辑的怪圈,乃至于走向晦涩的误区。
而中国诗很少涌现这种情形,它简洁不失落义理,它明哲却不玄奥,它把深奥让给哲学,把美留给自己。
它华贵而惊艳,偶尔出风头却不抢占艺术的道路,以是我们喜好它并以之为合理的典雅。

下面先从一首唐诗中谈谈我对意象诗的意见。

唐代杜甫的《绝句》

我们要写中国人自己的诗意象诗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上苍。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很显然,这首诗的意象相称的密,有黄鹂,翠柳,白鹭,上苍,西岭,雪,船,短短的二十八个字里就有如此多的意象,这在当代诗里是不可想象的。
而且所有的物象都取自于同一个场景,以是一看就明了。
象有近有远,有高有低,有不同的颜色,有不同的活动,正由于这干系联的象才组成了一幅活泼的山水画和人事的活动场景。
试想一下如此生活化的图画,看了往后,还有谁不说它美呢?就算是不懂绘画,而略识几个字的农人,也会对它啧啧夸奖。
至少它明明白白的景象就能留住无数的读眼睛,更别说还有后面的妙意了。
千秋雪,万里船。
则是把意化在象里,或者说,通过提示,象里已经有了美好的意。
可是如果你要用当代诗翻译出来,那么美意顿时减半。
不是说翻译的诗歌里不能插入物象,而是这样的当代诗无法直接高效地利用意象,它只是用西方的组织句子的方法,用了很多的联结词语把意象组织起来,而组织起来的物象却顿时失落去了那样的美好的位置关系,自然不能形成美感,更何况联结的词语就彷佛给联结的物象加进了联系的假肢,它不能像原来那样凭借自身的位置上风直接组合成一个俏丽的整体,以是说光故意象还弗成,还得有组织意象的完美的形式。

下面再看一首当代获鲁迅诗歌奖的名墨客的诗:

《东风斩》

(胆怯,温顺的东风学会了斩,血腥的诗意)

作者:胡弦

河谷伸展。
小学校的旌旗

(河谷,旌旗有象无意,看不出风大)

噼啪作响。

有座小寺,听说已走失落在昨夜山中。
   

(大概小寺不是被吹得旌旗噼啪响的东风斩断了老奶奶般的小脚,倒像被墨客的情书轻松地拐走到远方)

牛羊散落,树桩孤独,

石头里,住着永久无法返乡的人。

(这种陌生化的比喻是可以雷去世几个人,只是逻辑太神经)

转经筒在迁徙改变,西部多么安静。
仿佛

能听见地球轴心的吱嘎声。

(小寺倒了,还在念佛,心灵狗血一样的安静)

风越来越大,万物变轻,

这漫游的风,带着鹰隼、沙砾、碎花瓣、

歌谣的住址和出路。

(还是有象无意,太散文,末句该当有点意思,只是不合中国人的思维)

风吹着高原小镇的心。

春来急,屠夫在洗手,群山惶恐,

(东风比作屠夫思维跳荡太大,易误解,

湖泊拖着磨亮的斧子。

(可算神来之笔)

费了好大劲把这首诗看完,终于明白了一点意思,即墨客是表现一场东风的威力,以是题目是东风斩。
可以肯定地说,墨客是用了很多的意象,只是这些物象并不能象古人那样将它们组合成俏丽的图画,也不能将这些物象与自己的意思完美地结合起来,以是很难有古诗那样的场景感。
当然作者在这里并不求美,而是求意,可是他的这些物象有很多是有象无意的象,以是难以发挥意象的浸染,诗中这些象只不过是必不过可少的小道具而已,很难达到古代那种借物抒怀借物表意的效果。
不过这首诗的突出的地方在于利用了一些陌生化的措辞,比如“石头里,住着永久无法返乡的人。
”“湖泊拖着磨亮的斧子”,后一句还算精彩,由于它与前面的措辞有足够的提示性联系,前一句石头里住着永久无法返乡的人,则难懂,由于前面缺少足够的铺垫,以是它难以达到无理而妙的效果,徒然为众人所诟病。
总之,这首诗有很多的意象,但却并不具备中国传统意象诗的上风,它还是用外国人的思维来打动中国人的心,墨客虽然故意,诗歌仍旧无情,把它作为经典流传,大概中国新诗并没有长远的未来。

不过对付意象诗,我有很多的期待和情由。
其一是当代诗有很多人看不懂,其二是当代墨客学西方诗歌用意来表意,不美。
而意象是办理这二个问题的法宝。
缘故原由从古代墨客自己的辞吐中就可以找到。
由于古代墨客写诗作文章时常常“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诸身是自己,自己不理解自己的身体和觉得是不可能的,诸物是与自己联系紧密之物,或者说生活的履历,这样的事物谁还不清楚呢?以是说写这样的意象诗,是很难有人看不懂的。
同时写意象的目的是为了用象表意,以少达多,以是它最具有蕴藉美,又由于它是通过熟习的象达陌生的意,以是它既有新颖感又不会晦涩,它只是经由熟习的提示,再通过思和悟来升华至陌生的美感,因而它又是一种合理的提升了智性的情诗,具有情与意的双美。
以是,我希望提倡墨客们写中国人自己的诗--------意象诗,即以意象美为主的领悟外国智性的、知情和美的意象诗。

作者:读睡诗社桂冠墨客六木(六木菩提),芹泥莲喷鼻香居士(罗六荣),湖南永州人,一个自始至终痴迷于诗歌的小学西席,一个富有社会任务感和正义感的青年公民,一个将生命体验煮成咖啡酿成美酒的无名草根。
他的生平没有惊涛骇浪,但他的心灵却领略过人所未经的阴郁。
他瘦弱的身心经历过自私,孤独,绝情,无助等最痛彻的打击。
他的爱曾被天生的善良指引,他的歌声曾被灵魂的刀斧打磨。
以是他的苦里有蜜,他的痛里有歌。
他是一个被风声遗忘了的寂寞的墨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