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向大家分享的《宿建德江》,便是一首描写愁绪的名篇。
它出自唐代墨客孟浩然之手,是孟浩然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顾名思义,这是一首刻画秋江暮色的诗,也是一首描写羁旅之愁的记行诗。
所谓记行诗,即指墨客因各种缘故原由阔别家国,用诗词的形式反响客居他乡的困难、流落无定的辛劳,以及抒发对亲人的思念、对故乡的思归。

据史籍记载,唐玄宗开元十六年(728年),孟浩然在长安参加科举未能及第,便回到了家乡襄阳。
唐玄宗开元十八年(730年),孟浩然为了排解仕途失落意的悲愤,便开始漫游吴越。
这首《宿建德江》,便写于孟浩然漫游吴越时。
题中的建德江,便是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西部的一段江水。
下面我们便来详细看看孟浩然的这首《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的这首诗短短20字便把心田的忧闷写得淋漓尽致

首先,诗的前两句“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即孟浩然所乘的小船,停靠在了建德江中一个烟雾迷蒙的小洲边,随着日暮的来临,新愁不禁涌上了心头。
别看这里只有一个“愁”字,但却是对孟浩然繁芜愁绪的高度概括。
孟浩然曾在自己的另一诗《自洛之越》中这样写道:“皇皇三十载,书剑两无成。
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

由此可见,孟浩然当时去长安,是带着多年的准备、多年的希望,但结果却是事与愿违,只能怀着一腔被弃置的悲愤,离开长安,漫游吴越。
仕途的失落意,自然便是孟浩然的第一层愁。
形单影只的孟浩然,羁旅他乡,心中的孤寂自然也便是第二层愁。
而适逢日暮,对付孟浩然来说,更是徒添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愁。

实在自古以来,日暮就与愁息息相关。
最早可见《诗经·王风·君子于役》中的“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即每当夕阳西下、鸡进笼舍、牛羊归栏的时候,女主人公就格外思念在外服役的丈夫。
除此之外,杜牧的“白沙日暮愁云起,独感离乡万里人”、梅尧臣的“昨日日暮别,今日日暮愁”等,不胜列举。

然后,我们再看诗的后两句“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即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高高在上的明月,倒映在澄清的江水中,和舟中的人是那么的近。
倘若没有前面的“日暮客愁新”,孟浩然这两句诗可谓风采天成,美得令人憧憬。
但实际上,这两句诗是借景抒怀,它是孟浩然繁芜愁绪的具象,是自我的一种宽慰。

大略来说,便是在孟浩然怀着失落意的悲愤,深感孤寂和思念故乡亲人的时候,溘然创造身边还有一轮孤月和他是如此的亲近,为此心中的繁芜愁绪也就彷佛寻得了抚慰。
但我们都知道,这不是豁达,它只是愁绪少焉的转移。
以是纵不雅观孟浩然的这首诗,实在核心便是一个“愁”字。
而整首诗统共二十字,均是为了表现孟浩然内心的忧闷。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