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拜读了文化名人于丹的大作《重温最美古诗词》。
该书由“东风飞扬”,“秋思浩荡”,“明月千古”,“斜阳晚钟”,“田园林泉”,“登临况味”,“剑啸长虹”,“诗酒流连”八个篇章组成。

该书继续了于丹一向的风格,措辞清新洒脱中蕴含着哲理和诗意,在纷繁冗杂的生活中,如同一股清泉,涤荡心灵的尘污,帮我们找寻到那迷失落已久的栖居之所。

小时候,我们也背着“床前明月光”,却不知作甚思乡,稚嫩的声音起起落落,澄澈明朗,如撒了一地的月光。
终年夜后,自己情窦初开,回忆起“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那种隐秘的情愫,通过诗中的意象,得以开释和寄托;参加事情后,会有更多忧闷与感伤,谁不会想起“问君能有多少很多多少愁,宛如彷佛一江春水向东流”吟着诗句,仿佛看见宽阔的江面,自己的愁绪也沿着滚滚江水,逐步冲淡。

诗意人生读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有感

当终将老去的时候,我们也会吟着蔣捷的“流光随意马虎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轻叹一声回眸一笑,想起自己生平的美好。

品着人们的诗句,也才终极明白,诗是每个人心灵的寄托,实在我们身边处处有诗意,只是我们不懂如何诗意的生活。

作者在“田园林泉”这个章节中写到,我们当代人每每会以为田园是一种精神意义上的家园,是现实生活中无法到达的世外桃源。

但事实并非如此,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田园,每片田园里都有一个不可替代的主人公。

读田园诗,是为了唤醒我们内心的一种状态。
大概田园就在写字楼边,大概田园就在柏油路上,大概田园就在你一天怠倦之后,大概田园就在你远行归来的那个时分。

每一个人生命里都有一些心情须要请托,请托给田园的时候,才会露出一种会心的微笑。

不管我们多么匆忙,不管我们如何壮志凌云,不失落去田园的人,才有充电的地方。

有归属的人,才有可能一次次出发,走得更远。

此刻,我们就不再以为田园是一种虚无的、无法抵达的地方,原来它是那样触手可及。
的确是这样,大概现实生活的压力让我们很难拥有诗意的生活,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聆听、阅读让诗意扎根于心,外化于行。

心中有了诗意,便有了爱、有了美、有了博大的肚量胸襟,面对现实生活便多了份从容、淡定、坚韧。

我想,这才是诗词里的各种意象拂过心灵所留下的真正意味吧。

诚如作者在书中所说,中国人是敏感的、多情的,虽然我们不都是墨客,可总会在人生的某种时候,忽然间诗情上涌;总会有那样一个枢纽关头点,我们品味人生,给心灵充电;总会有那么一个契机,我们想探求真实的自己。

让我们从探求中国诗歌的意象开始,从一草一木,从春花秋月开始动身,沿着诗歌的通幽曲径,抵达我们的心灵深处。

下面摘抄两段话作结:

1.人真正怕的不是风雨,而是风雨大作时的那点动静,人每每是被动静吓着的。
就像人有的时候得一点小病,如果探望你的人太多,你可能以为自己得了一场大病;如果人犯了一点小错,安慰乃至鼓励你的人太多,你就会以为自己的过失落不可填补。
很多时候,这个天下的动静可以把我们吓倒。
但经历过之后,有斜阳相迎,再回过分看那“穿林打叶声”,急匆匆如管弦的风雨,只是一个短暂时刻而已。

2、每个生命都有自己的一轮明月,每个循环都有自己的阴晴圆缺。
欧阳修说得好:“人生自是有情痴,此事不关风与月。
”人生多情,风月之事转移了我们的情思,给了我们一种寄托。
明月这个意象高悬在诗坛上空,中国人从古至今保持着对它温顺的狂热,由于它对我们每个人都很公正,入心入怀,成为我们生命中历久相伴的诗意。

文|许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