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西席小丛书”选书标准
大家经典小书
语文西席必备
精选作者
中国本土学术大家
篇幅适中的经典之作
涵盖语文干系学术领域
充分考虑语文学科特点
综合性、实践性
措辞、思维、审美、文化四大语文核心素养
学者导读
(选录)
“没有经典,我们会停滞思考”
陈文忠
……
1942年初,朱自清在昆明西南联大完成了《经典常谈》并写了“序”,这部著作迄今已有75年的生命史,同时也已有75年的阅读史。《经典常谈》75年的阅读史,折射出的是一百多年来,在整体性反传统主义背景下,在持续不断的“废经”声中,有眼力的新文学家和当代学者,为经典辩解,为“经典演习”辩解,为传统文化辩解的弯曲进程。不过,这是一个欲说还休、进一步退两步的困难进程。
朱自清的自序,是为《经典常谈》辩解。他的辩解,可概括为三点。一是写作此书的目的:“在中等以上的教诲里,经典演习该当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演习的代价不在实用,而在文化”;二是写作此书的情由:“读经的破除并不是经典演习的破除,经典演习不但没有破除,而且扩大了范围,不以经为限”;三是此书的自身特点:经典演习须要空想的经典读本,“每种读本还得有一篇切实而浅明的口语文导言”。……
本日如何读古书
唐子恒
……
纵不雅观《古书今读法》一书可见,作者一方面把文献学的知识融入书中,勾引读者寻求阅读古书的门径,另一方面又结合传统文化和当代社会的特点,把古书阅读和现实结合起来。
我国文籍浩繁,逐渐形成了内容丰富的文献学。文献学研究的内容紧张有文献的形成和发展历史,文献的整理、鉴别,文献的分类、编目和检索,各种文献的特点、用场,等等。学习研究文献学对阅读古书当然大有裨益,但是,作者要写的并不是一部文献学著作,写作的目的也不是培养读者成为文献学专家,而是为各专业领域的一样平常读者阅读古书供应方便,因此作者并没有系统地先容文献学,而是利用文献学知识为读者供应古书阅读门径:“明学术源流”和“明古书源流”。
……
胡朴安和他的《笔墨学ABC》
王立军
《笔墨学ABC》一书从属于天下书局的“ABC丛书”,是一本先容笔墨学根本知识的遍及性读物,是范例的“大家小书”。按照丛书发刊旨趣所描述的,该丛书是要为大中学生供应一套有系统的优秀的教科书或参考书,给读者供应普通的大学教诲和新知识的起源,并且力争使青年们阅读时不会感到一点儿的疲倦,于极经济的韶光内收到很大的效果。单从《笔墨学ABC》这本书来说,确实做到了这一点。
……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汉字传授教化也就一定成为语文传授教化的根本内容。著名语文教诲家张志公师长西席曾经说:“‘字’是学豪杰语汉文的第一关。这是个大关。过不了这关,提高语文程度很困难;过了这一关,提高就比较随意马虎”。汉字能力是学生必须具备的最根本的语文素养,其主要性不但是表现在根本教诲阶段的识字传授教化中,而是表现在阅读、写作以至全体语文传授教化的全过程。
……
“期于致用,贵于可行”
许 艳
……
“中学学生以会作运用之文为最要”,这是梁启超对中学作文传授教化的目标定位。
在本书中,梁启超认为文章可划分为三种:记载之文、论辩之文、情绪之文,凡阐述客不雅观事实者为记载文,用笔墨揭橥自己主不雅观见地者为论辩文。“作文传授教化法本来三种都应教都应学,但第三种情绪之文,美术性含的格外多,算是专门文学家所当有事。中学学生以会作运用之文为最要,这一种不必大家皆学”,并提示另有一篇《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绪》,可供有兴趣者参考。(《作文传授教化法》中采取“记载之文”“论辩之文”;“单行本”中采取“记述之文”“论辩之文”;《为什么要看重叙事笔墨》一文中采取“叙事文”“论事文”。“记载之文”“记述之文”“叙事文”应为同一文体,“论辩之文”“论事文”应为同一文体。)
……
《中国八大墨客》导读
吕玉华
……
本书颇有“典范”意识,看重辨析诗歌的渊源及沿革。如他总结楚辞的三个特点,第一是说神话,即认为中国后世的诗歌中增长神话,便是受到了屈原影响,并以李白、李商隐为最显著者;第二是发牢骚、表现孤僻脾气,他认为这个特点深刻影响了唐代孟郊、李贺等,宋代梅尧臣、黄庭坚又受到了孟郊、李贺影响;第三是喜用艳丽的字,又举出后代效仿者为李商隐、温庭筠、韩僵等。
胡怀琛所采取的这种追根溯源的研究方法,有助于理解诗歌的继续与发展,可谓深具写作“诗史”的自觉性。从文学史来看,后代的墨客基本上都从《诗经》《楚辞》中汲取营养,或多或少均受到诗骚影响,大墨客更是转益多师,故下文先简要阐述一下中国古代诗歌的审美典范沿革,可以更好地理解胡怀琛的不雅观点。
……
汉语征象和汉语征象学
王宁
……
征象是事物在发展、变革中所表现出来的外部状态和联系。通过外部征象来不雅观察内在规律,这是人类认识天下的普遍方法,但是在措辞学领域,还提倡得很不足。措辞学界强调的“第一手材料”,和“措辞征象”并不是同义语。含有规律的征象并不是单个措辞材料的堆砌,而是一种存在在许多措辞材料之中共同的外部状态。一种形之于外的状况,如果不断涌现,想躲也躲不开,一欠妥心就“掉进去”了,这才可以称作是一种故意义的征象,那里面似有一种冥冥的力量在制约着它,这力量就来自措辞的规律。把它捕捉到,概括出来,便是措辞的法则。总结这种法则,才能适宜汉语实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