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开始和结束。

所谓生与去世,

一个眼珠纯澈映满希望,

一个回顾望世事已沧桑,

经典|四大年夜名著首尾诗词万千悲喜终归一悟

当这出发点和终点连接在一起,

人生的真谛霎时洞明,

人生的滋味铺天盖地。

小说,

写的也是人生,

最深的滋味也在开始和结束处。

四大名著用诗词开场和落幕,

这或许便是人生的诗意,

不论是喜乐还是哀悲。

红楼梦

风月情长,究竟梦一场

红楼是一场梦,人生是一出戏。
梦迷梦醒,戏里戏外,红楼的开篇和结尾诗词,意味也有这样的两重。

梦里是荒诞

从小说本身,红楼的开篇词便是那首《引子》。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

都只为风月情浓。

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

试遣愚衷。

因此上,

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

曹公说,红楼“大旨谈情”,红楼的梦里是一场情天恨海。
世间之人,一个个都是情种,只是有真情和妄情,人情和欲情。
流落在人间风月场上。

个中充斥的是什么呢?奈何,伤怀,寂寥,愚衷。
纵然曾经金玉满堂,也终归是一场追怀和悲悼。
人间风月,一场虚妄。

这便是人生的滋味。
想想你的人生,已经有了多少了却和落幕?

以是红楼的结尾,是散场。
曲终人散或许让人伤感,繁华落尽、死活茫茫更是无尽悲惨。
小说本身的扫尾诗词,正是那首《飞鸟各投林》。

为官的,家业凋零。

富贵的,金银散尽。

有恩的,去世里逃生。

无情的,分明报应。

欠命的,命已还。

欠泪的,泪已尽。

冤冤相报实非轻,

分离聚合皆前定。

欲知命短问前生,

老来富贵也真侥幸。

看破的,遁入空门。

痴迷的,枉送了性命。

好一似食尽鸟投林,

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人生百态,人的希望和路途也有千万种,可是结局却宿命般地奔向同一个——究竟是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镜花水月一场空,梦幻泡影真如梦。

那么我们曾经又争什么、乐什么、哭什么、痛什么、挣扎什么,放不下什么?

大概,眼究竟要看尽沧桑,心究竟要味尽悲惨,有些事才能不再挂心上。
这或许便是所谓道行。

在此之前,大概就只能该若何还若何。
但至少,心中明了,总是好的。

戏外是荒凉

红楼,还有另一种开篇和结尾,那是作者的自况。
更真实,也更残酷。

甲戌本第一回的回前诗说:

浮生着甚苦奔波,盛席华筵终散场。

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一梦尽荒诞。

漫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

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劳不屈常。

开篇诗又说:

满纸荒诞言,一把酸楚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个中味!

结尾诗再说:

说到酸楚处,荒诞愈可悲。

由来同一梦,休笑众人痴!

从这自况看,对付这情天恨海,写故事的人依旧是放不下的,人生难免会有铭心镂骨。

只管故事的开始,就见告我们这是一场梦;故事的结束,也见告我们究竟是一场空。
但那更多的,是作者的痴想,和神往。
就如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桃花源。

张爱玲说:时期是这么的沉重,不容我们那么随意马虎就大彻大悟。

还有一句话说:懂得了太多的道理,却依旧过不好这生平。
这是人生最无可奈何的原形。

可是红楼的故事依旧是空蒙的,那是一种梦后的醒,痛后的悟。
于是我们就还可以抱着一份希望:所有的苦都不会白受,所有的泪都不会白流,所有的不堪都自有落场,只待迎刃而解。

大彻大悟或许太奢侈了。
可总算还能够把人生所历的所有苦痛哀乐,当作更通透一些的粮。

三国演义

心机,天机,契机

三国的故事,从开始到结束,实在是一场后果前因。
你非要懂得了过程,看到了却局,才感悟得到最初。
这或许便是所谓返本归元、返璞归真。

开始也是结束

三国的开篇,借用了明代大学问家杨慎的一首词: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

惯看秋月东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这首词用在三国,最得当不过。
我们仿佛看到一位曾经气吞山河、阅尽世间成败的白发老者,站在离开的小船的船头,端着杯中酒,唱着这首歌。

这种境界太高。
功名争斗,哪怕是三国中搅动风云的英雄们,也始终沦陷在这个角斗场,脱不开,逃不掉。
我们每个人,在现实的漩涡里,也何尝不是如此。

但最少我们能够由此知道:顿悟,是须要跳出来的,跳出人间各类利欲纠葛;就像我们作为局外人,看着三国中的是非成败转头空,历史中的浪花淘尽英雄,才能秋月东风笑谈中。
可惜,众人争做的却是当局者。

如何跳出来呢?不雅观心,不雅观人,不雅观世间,不雅观清闲。

三国,一开始就把最高处,轻轻而重重地搁放在我们面前。

结束也是开始

三国的结尾,有一首长诗,尽说那个金戈铁马的英雄时期。
最深彻的是末了一句:

纷纭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

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

这让我想到《三国志·诸葛亮传》里末了那句话:盖定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也。

这便是天数。

于是我们就更能理解开篇那首词的意味——那样的旷达之人,不但是经历过、跳出看,就可以的;他还须要看到和明白“天数”这个东西。

古人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定命不可违”,又见告我们“尽人事,安定命”。
人能做的,只是尽力而为,不能也不该对结果太过执着,太挂心上。

有时候,每每是这句话最管用:这便是命。
由此,生命开始有所悟。

开始也是结束,结束也是开始,三国的故事如一个闭合的圆。
人间争夺,本是这样循环不尽。

故事之中,是心机;故事之外,是天机。
对付顿悟,是契机。

水浒传

尘归尘,土归土

水浒,大体说来便是一个义字当先、替天行道却毁于一旦的故事,迎面草莽英雄气,一场江湖侠义志,万千无语凄凉意。

以是开卷词才流露这样的气质:

试看书林隐处,多少很多多少俊逸儒流。

浮名薄利不关愁,裁冰及剪雪,

谈笑看吴钩。

评议前王并后帝,分真伪霸占中州,

七雄扰扰乱春秋。

兴亡如脆柳,出生类虚舟。

见成名无数,图名无数,

更有那逃名无数。

顷刻月牙下长川,江湖变桑田古路。

讶求鱼缘木,拟穷猿择木,

恐伤弓远之曲木。

不如且覆掌中杯,再听取新声曲度。

仿佛笑傲江湖,彷佛遗世独立。
对付水浒故事,这真是完备看客的心思,像饮酒品茶听着评书唱曲。

而水泊梁山却是一个悲剧,比起红楼的悲剧,个中的现实更沉重,更真实。

以是这开卷词中的洒脱与冷眼或许都是装出来的——什么看淡名利、隐迹书林、儒流俊逸,都分明是一种在现实面前的无奈和不得已。

这种感情,在结尾处的几首诗中,终于明白流露出来。

先是说梁山108豪杰:

天罡尽已归天界,地煞还应入地中。

千古为神皆庙食,万年青史播英雄。

看上去是众神归位,永受喷鼻香火供奉,青史留名。
可想起梁山英雄们的故事和结局,却多少带着些“尘归尘,土归土”的凄凉感。
这是一种通透,也是一种奈何。

然后诗说:

莫把行藏怨老天,韩彭当日亦堪怜。

齐心专心征腊摧锋日,百战擒辽破敌年。

煞曜罡星今已矣,谗臣贼相尚依然。

早知鸩毒埋黄垠,学取鸱夷泛钓船。

替天行道,建功立业,为国效忠,可是“谗臣贼相尚依然”,有什么用呢?早知如此,不如学范蠡归隐江湖泛舟而去。
这种无可奈何和心底的悲愤,更加重了。

末了诗说:

生当鼎食去世封侯,男子平生志已酬。

铁马夜嘶山月暗,玄猿秋啸暮云稠。

不须出处求真迹,却喜忠良作话头。

千古蓼洼埋玉地,落花啼鸟总关愁。

这或许便是“尽人事,听定命”了,纵然无用,究竟已无愧于心。
纵然心中再多不甘,心上是萦绕不去的遗憾和悲哀,却已经无憾了。

人生的滋味,本是如此。

人生的玄机,本是难以捉摸。
只好但求尽力而为,问心无愧。

西游

始于慈悲,终于觉悟

《幽梦影》里说,西游是一部“悟书”。

比起上面三部,它的主题更直接,调子也更温情——四大名著里,只有西游是“笑剧”,虽然同样历经坎坷,却有着皆大欢畅、不复更求的结局。

这是一个关于佛家的故事。
而佛家的主题只有两个:慈悲,和觉悟。
西游记也同样如此。

开篇诗中说:

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

自从盘古破鸿蒙,开辟从兹清浊辨。

覆载群生仰至仁,发明万物皆成善。

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

从混沌鸿蒙、开天辟地开始,却落在仁善二字上,这便是西游的慈悲精神。
老子言道德;德,即是人之道。

西游结尾时,有两首诗:

圣僧努力取经编,西宇周流十四年。

苦进程途遭患难,多经山水受迍邅。

功完八九还加九,行满三千及大千。

大觉妙文回上国,至今东土永留传。

一体真如转落尘,合和四相复修身。

五行论色空还寂,百怪浮名总莫论。

正果旃檀皈大觉,完成品职脱沉沦。

经传天下恩光阔,五圣高居不二门。

末了引用,是佛家回向偈: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在结束处,慈悲与觉悟的主题依旧在,而且道出了慈悲才能觉悟之理,这正是大乘佛教的精神。

提及来,西游的主题彷佛大略多了。
可是莫忘了,在开始和结束中间的九九八十一难,那无数的误会和委曲、挫折和历练。
觉悟,从来不是随意马虎的事。

比起其他三部名著,西游的宝贵更在于:承受磨难的意志、降服挫折的勇气、矢志不渝的坚韧,都来自慈悲之心、觉悟之求,而不是因了希望和执念。

这便是不忘初心。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四大名著的故事和主题各有不同,但结局却不谋而合地走向了空悟之境。
这也是一种宿命。

人生始终是要觉悟的,梦再美也究竟是梦,究竟要醒。
这是末了的选择与唯一的路途,人与人的差别,只在迷执的深和浅。

经云:众生皆具如来聪慧德相,只因企图执著故,不能证得。

来源:笨鸟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