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柳永

帘内清歌帘外宴。
虽爱新声,不见如花面。

牙板数敲珠一串,梁尘暗落琉璃盏。

桐树花深孤凤怨。
渐遏遥天,不放行云散。

一天一首古诗词  宋词柳永凤栖梧帘内清歌帘外宴

坐上少年听不惯,玉山未倒肠先断。

译文

帘内清亮的歌声助兴着帘外的酒宴。
虽然能听见那可爱新颖而美妙的歌声,却看不见歌女那如花的脸庞。
牙板拍节声犹如珍珠落玉盘,振动的梁尘不知不觉落入晶莹碧透的羽觞。
那歌声,时而如凤凰对唱时的美妙欢畅声,时而又如孤凤如泣如诉的哀怨声,响遏行云。
座席上的青年男子已被这歌声深深打动,已然销魂。

注释

凤栖梧:别号“蝶恋花”、“鹊桥枝”等,唐教坊曲,后用作词牌名。
《乐章集》《张子野词》并入“小石调”,《清真集》入“商调”。
双调六十字,高下片各四仄韵。
清歌:清亮的歌声。
葛洪《抱朴子·知止》:“清体柔声,清歌妙舞。
”新声:指新制订的歌曲。
牙板:歌女演唱时用以拍节之板。
珠一串:像一串珠子落在玉盘上,形容歌声清脆。
白居易《长恨歌》:“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梁尘:梁上的尘土。
刘向《别录》:“鲁人虞公发声清,晨歌动梁尘。
”桐树:梧桐,相传凤非梧不栖。
《诗经·大雅·卷阿》:“凤凰鸣矣,于彼高冈。
梧桐生矣,于彼朝阳。
”“渐遏遥天”二句:即响遏行云,声音高入云霄,把浮动着的云彩也止住了,形容歌声洪亮。
《列子·汤问》:“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乃谢求反,终生不敢言归。
”坐上少年:柳永自谓。
玉山未倒:指人还没有喝醉。
玉山,形容男子仪容之美。
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嵇叔夜(嵇康)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
”肠先断:形容歌声动听至极。
刘义庆《世说新语·黜免》:“桓公入蜀,至三峡中,部伍中有得猿子者,其母缘岸哀号,行百馀里不去,遂跳上船,至便即绝。
破其腹中,肠皆寸寸断。

赏析

古代散文中留下了许多描写歌声的名言佳句,成为后世文人写作时爱用的典故。
柳永这首《凤栖梧》正是在这些典故的根本上写成的,词中描写了一位歌女的歌声。

词起首三句虚写歌妓的仙颜,先写客人与歌妓之间隔了一层帘子,不仅交代了这次听歌会并非在一样平常的歌馆之中,而是某位王侯将相家中,而且为后文“不见如花面”作了铺垫。
然后谈到详细的歌妓的仙颜时,却只说了一句“不见如花面”,到底是若何的“如花”则只字未提,给读者供应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接下来写歌声之美,词人利用了大量的典故。
“牙板数敲珠一串”一句,化用《礼记·乐记》描写歌声的:“……累累乎端如贯珠。
”“珠一串”形象化了歌女圆润流转、有板有眼,再妙手拈来“牙板数敲”的打击乐器伴奏,较原典增加了节拍感和音响效果。
“梁尘暗落琉璃盏”一句,化用刘向《别录》“鲁人虞公发声清,晨歌动梁尘”,词人以“梁尘暗落”渲染歌声的清脆和穿透力,再别出心裁增加了一只晶莹剔透的“玻璃盏”,以这器皿来承接落下来的梁尘,化虚为实,使虚拟的带有夸年夜意味的意象更具实感。
“桐树花深孤凤怨。
”一句,虽没有直策应用古人写音乐的诗文,但“梧桐”、“凤凰”是古代诗文中习见的意象,而且古代又有凤凰非梧桐不栖的传说,柳永借助这些绘制了一个画面,极易引发读者对歌声的诸多遐想。
词人再以“深”、“孤”、“怨”三字对画面加以点染,则歌声的清越、凄怨、孤寂、哀婉,就令人有了详细的感知;同时,这一句又为词尾所抒之情作了坚实的铺垫。
“渐遏遥天,不放行云散”一句,化用《列子·汤问》秦青歌声“响遏行云”的典故,但词人加一渐字,就写出了歌声由细到壮、由弱到强不断增大的力度。
词人再加“不放”二字,给这歌声授予了鲜活的主动性和生命力。
末了词人被那凄婉的歌声冲动得“肠先断”,甚至于不忍卒听了。

柳永描写歌声处处用典,又处处富有极强的画面感,如诗如画,清新生动,使人在如闻其声的同时,不仅得到了听觉上的美感享受,还得到了视觉上的美感享受。
而且,柳永用典而不拘泥于典,臻于“用事不使人觉”(《颜氏家训》)的田地。
由此可见,善于一鄙谚入词的柳永,以典入词的功力也是非常娴熟的。

这是《乐章集》中一首绘声绘色、声情并茂的描写音乐的好词章,它在古代浩瀚描写音乐的诗词中亦属上乘。

来源:唐诗宋词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