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39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
”既而曰:“鄙哉!
硁硁乎!
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
深则厉,浅则揭。
”子曰:“果哉!
末之难矣。

导读老师:

于闽梅:中国青年政治 学院中文系教授

国栋:浙江大學人文 学院教授

论语共读 1439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

白彤东:复旦大學 哲学院教授

【共读条记】 (本文来源:【论语汇】)

于闽梅:

这节我感兴趣的是隐士们很有文化,都会背诗经[愉快]

深则厉,浅则揭

冯国栋:

是的,古人引诗以为据

不学诗,无以言。
诗便是国际法

诵诗三百,不能专对,也说得是这个意思

于闽梅:

解释当时全体隐士阶层文化素养高

常院良:

隐士有高人!

于闽梅:

孔子对他们的嘲讽,一贯很原谅,抱着”无可无不可”的态度,这节也是

邹峻:

多隐的文化,也解释古道难求[微笑]

崔茂新:

看似農夫,實則是高人,智者,是世外高人。

實際上是有政治或文化潔癖的人。

邹峻:

儒门义务,源近于此[微笑]

于闽梅:

前面引文译的不好,难应译为“辩难”,孔子的意思是说:这样啊,那就不好辩难了(没法跟您辩论了)。

隐士的音乐素养也高,听得懂孔子的音乐,算是孔子的“知音”。
孔子的音乐中流露出“人不知已”的意思,被隐士责备:没有理解你就算了,在这(卫国)抒什么情!

古代的“乐教”是君子最高教诲,所谓“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卫国这个隐士的确是个高人。

崔茂新:

@于闽梅  認同您的意见。
荷簣者自以為高貴聪慧,,認定孔子“鄙哉”,就無法與之辯難了。

于闽梅:

孔子是跟鲁国乐官师襄子学的琴,师襄对孔子说:“我吾虽以击馨为官,然能于琴”,以是孔子跟他学了鼓瑟击磬。
磬有点像编钟。

上面师襄说的话见于《孔子家语 辩乐》

冯国栋:

这一节的训诂有点难,有几个词不好理解

扬子淓骧:

静听老师们解读,译文还真没太看懂,觉得意思有点不顺

冯国栋:

鄙,原义与都相对,是乡下之义,这里是“不通”义,不是后世鄙薄认。
硁硁,坚确义,不达变通。

深厉浅揭,揭是摄衣而渡,没什么问题

厉的讲授很多样:厉有三义:一、涉水而渡。
二、同砅,履石渡水。
三、厉,危义。
张岱引翁子先:诗意若曰,深则有厉,当见险而止,非如浅可摄衣而涉。

但深厉浅揭的意思还是清楚的,便是看到什么样的水用什么样的方法去渡,便是随时变易的意思。
《后汉书张衡传》:深厉浅揭,随时为义。
恰好解释这个意思。

于闽梅:

后来《楚辞》中,渔人对屈原以”沧浪之水”之清、浊表达同样的意思。

冯国栋:

果,是果决自傲的意思,是说 隐者太过自傲。
末之难,是末难之的倒语,难是辨难意。
便是没有办法驳难他。

如果说易传是孔子后期的著作的话,实在孔子也是讲变易的,而且讲得还不少

孙福万:

孔子常常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里反而被荷蒉者求全谴责为"莫己知",倒也很故意思。

冯国栋:

后世主见役夫思想的一向性,可以说一定程度上遮蔽了役夫思想的变革性。
把役夫算作 一个不变的役夫,实在役夫的话,有不同韶光、不同地点、对不同的人说的,不作分疏的话,可能会以为难以理解

孙福万:

@冯国栋 是啊,孟子赞赏孔子为"圣之时者",他老人家并非不知行权,这里又被荷蒉者提醒"深厉浅揭",也很故意思。

白彤东:

不过,这种时、这种权变,背后是有统一的道理和原则的。

就像孔子虽然对子路、冉求同样的问题以不同的解答,但这背后的道理和原则是统一的。

孙福万:

@冯国栋 嗯嗯,但彷佛确定巜论语》里的每句话到底是啥时啥环境说的,比较难。

于闽梅:

我也认为背后的事理和原则是统一的。
详细情境是:在卫国不用,空想眼看实现不了,在音乐中流露出焦虑,被隐士农夫听出来了[偷笑]

邹峻:

卫多君子,荷蒉者一[微笑]

冯国栋:

对,这句话古人把它系在第三次入卫之时

温海明:

孔子还没开始妄议,心刚刚动一动,立时就有人明白,就差揭破了,哈哈

于闽梅:

是的。
[偷笑]

冯国栋:

白老师,是的,役夫的权是经下的权,但后来的讲授彷佛更侧重于经的一壁

邹峻:

中国人文大戏,可始复不雅观于此[微笑]

此不迷自警之语,论之精义也[微笑]

白彤东:

孔子在《论语》中对调侃乃至揶揄他的隐士的态度彷佛都很好。

温海明:

孙老师评论的好玩,解释不是你有理解他人的能力和努力,你就一定能被他人理解。

于闽梅:

孔子心态这节很好:这家伙说骂得挺有道理,没办法跟他辩论啊。

白彤东:

侧重经的一壁,可能是不是受通过孟子理解孔子的影响。
(当然孟子也讲经权,但是他的态度要比孔子强硬得多。
)胡乱预测。

冯国栋:

孟子是个有火性的儒者,偏于刚,和役夫温而厉有点差别

于闽梅:

孟子虽然强硬,但权的比例不得不放得更大,由于时期更糟糕了

崔茂新:

經,是朝著一個大的方向走去,遵守一個大的原則,是一個學習探索的過程,而不是觀念和思想上的一成不變。

冯国栋:

經,是朝著一個大的方向走去,遵守一個大的原則,是一個學習探索的過程,而不是觀念和思想上的一成不變。
[强]

于闽梅:

在孟子那里,盛行音乐也可听,只要君主你内心爱百姓。
好色也很好,只要你内心爱百姓。
同乐乐就行。

崔茂新:

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孟子則意、必、固、我全有。

白彤东:

我想,一方面,由于时期的变革,孟子不得不调度的更多;但一方面,时期的绝望,也让他更迫切。
并且,我是以为,纵然孔子生活在孟子那个时期,态度也会比孟子温润得多。
个人气质上、大概是学养上的差别。

冯国栋:

白老师谅解的切实

麦哨:

@于闽梅  于老师说的好,我以为这是孔子和其弟子反对人物神化的表现

客不雅观地解释思想与环境的影响

白彤东:

说孔子话语后面有统一而不变的理,这个说法,须要当心。

孔子说一以贯之,这个一向的意思,历代注释彷佛都不以为是恒定的理。

《论语》中隐者的出场,意味着儒者的某种在世维度,即便人间之伦无可躲避(庄子也认可)且必须担当应尽之责,但个人境界上对世俗与权势,须有隐者的醒觉与疏远。

崔茂新:

@孙福万 孔子被這荷簣者認為是嘆不為人知,譏諷為不知時變,而役夫的反應是,這個人如此果決,沒有辦法和他辯難啊。
沒有探討的餘地。

由此留下的闡釋空間非常之大。

孙福万:

@于闽梅 "孔子心态这节很好:这家伙说骂得挺有道理,没办法跟他辩论啊。
"[强][强][强]

崔圣:

感谢于闽梅老师、馮国栋老师、白彤东老师的精彩导读!
感激邹峻老师、孙福万老师、郭美华老师、温海明老师、崔茂新老师的交情辅导!
感激各位学友的参与!

邹峻:

@白彤东

孟子在权上引入了王者,威信至尊,有浩然之气存焉。
他拯救了孔儒[微笑]

毛增余:

该当说是批评得没有道理,孔子以为没必要辩白了。

崔茂新:

他這麼果決,固執己見,就沒有辦法和他辯難與討論問題了。

白彤东:

@毛增余 这样理解过于大略化了

孙福万:

@毛增余 @崔茂新 我以为,孔子与荷蒉者心有戚戚焉,才会那么说。
孔子的思想是抵牾的,他也有出世之想,只是救世之心占了上风而已,但这并不妨碍他欣赏隐者的生活。

郑静:

出世之想,聖學啊

明易:

@孙福万 我以为,孔子与荷蒉者心有戚戚焉,才会那么说。
孔子的思想是抵牾的,他也有出世之想,只是救世之心占了上风而已,但这并不妨碍他欣赏隐者的生活。
[强][强]

崔圣:

这章学习有感:

在鲁得到造诣后不被重用,(大概为了避色)53岁的孔子,开始了长达14年之久的漫游列国。

首先来到卫国,卫灵公年迈昏聩,发孔子高薪以示尊重,却不为用。
南子弄权或淫威,孔子被迫(也是避色)离开赴陈。
赴陈途中,被受过阳虎伤害的匡人误认为阳虎,与弟子被困于匡地。
孔子操琴而歌,匡人放行。
随又被蒲人围,弟子公良孺率车兵之,蒲人放行。
又返卫。

孔子谢绝与蒲人缔盟,卫灵公喜,众弟子在卫被用,但孔子仍虚衔而居。

于是,孔子又率众弟子赴晋。
不料,才到黄河边,得知晋国执政赵鞅杀害贤臣,孔子十分悲痛、懊丧,久久站在黄河边慨叹,放弃了赴晋。

再次返卫,孔子击磬渗出壮志未酬之忧郁,一个挑着草筐从屋外经由的高人,彷佛听懂了役夫击磬之意境,便说:这磬声别有含义呀!
既然别人不理解你就算了吧!

明易:

@崔圣 ,您这段有感非常好。
有了详细语境,生动鲜活,为我们更好的理解孔子供应了更大的可能[强][强]

@郑静 ,,向你这样的好学生学习

崔圣:

@张国明 老师,我一边看老师导读,一边想役夫当时所处境遇,不由得写了出来,拙见!

文静:

@孙福万 我以为,孔子与荷蒉者心有戚戚焉,才会那么说。
孔子的思想是抵牾的,他也有出世之想,只是救世之心占了上风而已,但这并不妨碍他欣赏隐者的生活。
[强][强]实在,与孔子心有戚戚的是不是还有昨天的晨门?

邹峻:

我始终认为,这两章内容从生活情景中虔诚表示了孔子思想的光辉与真实,是孔子本意的精彩呈现,洞彻古今,值得士子们千年玩味[爱心]

(【论语汇】@2014-今版权所有,转载或引用请联系微信:mazh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