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颢《黄鹤楼》一举成名,引发后代墨客的竞相模拟。在浩瀚拟作中, 最引人瞩目的是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拟崔诗以较高下的故事被后人津津乐道, 《唐诗纪事》、《诗林广记》等文献中多有记载。崔颢《黄鹤楼》作于天宝三载 (744年) 之前 ,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应作于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的乾元元年 (758) 之后, 李诗难免受到崔作的影响, 对照二诗文本也能创造模拟的痕迹。
崔颢《黄鹤楼》
前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睛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 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 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上苍外, 二程度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
与崔颢《黄鹤楼》诗比较,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模拟痕迹非常明显。二诗开篇都写登台或登楼之后, 传说中的事物已不存在, 仅余空楼空台, 留给后人惆怅与感慨。李诗首联用了两个“凤凰”和三个“凤”字, 表示出对崔诗重复利用“黄鹤”的效仿。李白对崔颢的模拟不仅在一些特殊的句子, 比如开头的阐述手腕就极为相似, 都以一种主体‘缺席’的存在和流畅的话语开始, 气势豪迈开阔。
颔联亦是怀古, 转入对历史的凭吊。颈联皆是写景, 崔诗中写到“鹦鹉洲”, 因而李诗此联亦以“洲”来押韵煞尾, 但崔诗融进了祢衡的典故, 在写景中寄寓感伤之情, 李诗只是纯粹写景。尾联抒怀, 点出不见长安、壮志未展的失落意之愁, 在表现愁情方面也是明显模拟崔颢诗的。
总体看来, 无论是构思立意, 还是谋篇布局、用韵, 李诗都与崔诗一模一样, 二诗之间存在多方面的互文关系, 但论立意之高远、涵蕴之深邃、格调之浑成、措辞之自然, 李诗都不及崔诗。
李白另有一首《鹦鹉洲》亦是模拟《黄鹤楼》:
鹦鹉来过吴江水, 江上洲传鹦鹉名。
鹦鹉西飞陇山去, 芳洲之树何青青。
烟开兰叶喷鼻香风暖, 岸夹桃花锦浪生。
迁客此时徒纵目, 长洲孤月向谁明?
鹦鹉洲在今鄂州城南, 对南楼;黄鹤楼在城西, 向汉阳。太白此诗, 乃是效崔颢体, 皆于五、六加工, 尾句寓感叹。《鹦鹉洲》模拟崔诗的章法, 前四句与崔诗一模一样, 前三句连用三个“鹦鹉”, 五六句写景, 尾句寄寓感叹, 句格逼肖崔诗。《黄鹤楼》独特的七律体称之为“崔颢体”, 即“律间出古”的“七律变体”、或“以古笔为律”的变体七律。“鹦鹉西飞陇山去, 芳洲之树何青青”, 与“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皆是“律间出古”, 表示了李白诗对“崔颢体”的诗体模拟。
李白的两首拟诗在音韵追随、语词借鉴、章法模拟、诗体模拟等方面表示出和崔诗的互文关系, 崔颢《黄鹤楼》即是《凤凰台》、《鹦鹉洲》的“文下之文”。因此,崔颢的《黄鹤楼》使诗仙李白心悦诚服,更被后人推为唐代七律压卷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