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利毋居人前,德业毋落人后;受享毋逾分外,修为毋减分中。
【译文】
恩宠利禄不要占居他人前面,德行功业不要落在他人后面,承受享用不要超越本分以外,教化行为不要缩减分内标准。
【表明】
宠利:恩宠与利禄。见一三四【表明】
德业:德行与功业。清魏源《默觚上学篇一》:\公众世有自命君子而物望不孚,德业不进者,无不由于自是而自大。\"大众
受享:享受,享用。宋袁褧《枫窗小牍》卷上:\"大众惟野葱苦蕒,红米作炊,炊汁许许,代脂供饮,不谓地上天宫,有此受享也。\"大众
修为:修是涵养学习,修为,修行也,即风致教化和行为举止。明单本《蕉帕记提因》:\"大众不知弟子怎么修为,纔到上乘。\公众
分外:本分以外。宋沈作喆《寓简》卷二:\"大众而不闻大道者,乃欲以智计力取分外之事,岂不愚哉!
\公众
【评语】
名誉或利益切不可争抢到人的前头,该当先让他人而后自己再领受,不这样做就会引起人家的怨尤。反过来说,对付社会国家有利益的事,或有关个人的道德教化,则不要落在他人的后面,要自己争著提高去做。从君上受了爵禄的恩宠,或是从他人处受到物品的享受,即便是应该得到的,自己也要扪心自问,反省自己的身分和劳力,应不应当得到这一分享受,一定不要超过分限的程度。不论什么事都要保留余地,便是这个意思。对付自己的教化或实践道德的事,必须要尽自己所有能力去刻苦努力。人的品质修省是从实际的利益中表示和磨炼出来的。范仲淹说\"大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大众,表现了一种传统的优秀的人生态度。现在提倡\"大众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大众,表现的同样是\"大众德在人先,利居人后\"大众的境界。\"大众乐让人,苦已取\"大众的做人态度,才是教化道德的素心,教化心性的根本。
一八八、退即是进 与便是得
处世让一步为高,退步即进步的张本;待人宽一分是福,利人实利己的根基。
【译文】
处理世事妥协一步为高明,妥协一步那便是提高一步的条件:待人接物宽厚一分是福泽,有利他人实在是有利自己的根本。
【表明】
处世:生活在人间间。《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大众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公众引申指参与政治或社走运动。宋苏轼《与林济甫书》之二:\"大众某兄弟不善处世,并遭远窜。\"大众
张本:条件,准备。为事态发展预先做的安排。明冯梦龙《智囊补上智高拱》:\"大众人臣务为欺蔽者,地方有事,匿不以闻,乃生事倖功者,又以小为大,以虚为实,始则甚言之,以为邀功张本,终则激成之,以实己之前説。\公众
根基:根本。《朱子语类》卷六四:\"大众譬如为臺不雅观须是大做根基,方始上面可以高大。\"大众
【评语】
\公众以退为进,欲取先予\"大众,这是老子的处世哲学,俚语也有\"大众亏损便是占便宜,占小便宜吃大亏\公众,也都是解释这种做人的道理。由于处世态度如果不因此诚为根本,很可能就会变为一种虚伪的策略,以是待人要以诚为本,\"大众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大众便是指明此点。又如《宋元学案》所说:\"大众胜大家必耻,下(让)大家必喜,耻生竞,喜生敬。\公众谦恭礼让是君子的风范,琐屑较量是小人的行为,不与人争得多利,退一步想常进百步。待人处世有两种方法:一是把人压倒自己占先,二是与人为善互让互谅。前者是竞争的行为,后者是谦让的行为。这两种态度完备不同。中国学者辜鸿铭认为,泰西人的生活乃是建立在物质上面,谈不上什么文明,他们是凭著相互竞争的思想而发展进步。我们再看看东方,以中国而论,是在物产特殊丰富的黄河、长江流域一带,文化发展即以相互推让的精神而发。本日的世间许多人都以为别人的头痛可以忍耐,而自己的腹饿就不能忍耐。以这种作风,独行其是的个人主义,排斥他人什么都弗成而以为自己什么都行。这种利己而不平等的主见,不能互助互让的行为,人类的和平哪有保障?为了社会共同生活,就应该有不落人后的觉悟。
一八九、骄羚无功 后悔天罪
盖世功劳,当不得一个矜字;弥天罪过,当不住一个悔字。
【译文】
盖世的劳苦功高,禁不住一个\"大众矜\"大众字居功自傲便半途而废;滔天的罪过差错,说不定一个\公众悔\"大众字悔过悛改能赎回罪过。
【表明】
盖世:谓才能、功绩等赶过当代之上。《韩非子解老》:\"大众战易胜敌则兼有天下,论必盖世则和颜悦色从。\"大众
功劳:对奇迹的贡献;劳绩。《管子明法解》:\"大众乱主不察臣之功劳,誉众者则赏之。\"大众
当不得:禁不住,拗不过。《水浒传》第一○二回:\"大众当下 王庆 对着 李助 坐地,当不的那油纸扇儿的柿漆臭,把皂罗衫袖儿掩着鼻听他。\"大众
矜:〈动〉自夸,自恃。《广雅》:\公众矜,大也。\"大众《礼记表礼》:\"大众不矜而庄。\"大众注:\公众谓自傲大也。\"大众
弥天:满天、滔天之意。
当不住:说不定。
悔:〈动〉本义仇恨,懊悔。《说文》:\"大众悔,恨也。\"大众后悔本是佛家语,有自我认错请人宽恕之意。清袁枚《新齐谐石揆谛晖》:\"大众夫儒家之改过,即佛家之懺悔也。\"大众
【评语】
一个人该当有自知之明,任何时候任何情形下都应摆正自己的位置,保持自谦上进的品质。纵然是为国家培植有大功,成为天下崇拜的英雄伟人,如果自己产生自夸功绩的动机,把自己沉浸在一个名誉的花环中,不思进取,那他的大功不但会在自傲中损失,说不定为此还会招来意外的祸患,俗话说\公众傲卒多败\"大众便是这个道理。古人所说\公众一将功成万骨枯\"大众,可见任何劳苦功高并不是某一个人所能建立的,都要有无数人一起抛头颅洒热血才能完成,不管是元勋还是凡人,把一世功劳都占为已有,那他就不能算是具有崇高道德的人。一个人的功劳只能代表过去,未来的统统都必须重新开始。以是我们做人必须切实打消这个\"大众矜\公众字。反过来,犯下滔天算夜祸的人,如果能彻底后悔,悛改自新重新作人,邪念就会全消,罪孽也可能灰飞烟灭。这就犹如佛经所说:\"大众罪性本空由心造,心若灭时罪亦亡,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后悔\公众以是一个人的积善与作歹有时在于一念之间,一念要积善成善,一念要作歹成恶,以是一念之差可以上天国也可以下地狱,只管善恶在表面上不同,实在全随心而旁边摆动,纵然是一个作歹多真个坏人,一旦能猛然悔悟改过悛改,也能使罪孽肃清,所谓\公众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大众说的便是这个道理。罪孽消去,而遗留下来的便仍是本来的善心。所谓\公众人之将去世,其言也善。\公众便是复见了他的本性。
一九○、让名远害 归咎养德
完名美节,不宜独任,分些与人,可以远害全身;辱行污名,不宜全推,引些归己,可以韬光养德。
【译文】
完善的名誉美好的节操,不适宜独自霸占,应分一些给他人,可以阔别祸害保全生命;耻辱的行为腌臜的名声,不适宜完备推脱;要引一些归自己,可以敛藏光采教化德行。
【表明】
独任:犹专任。独自傲用;独自承担。汉邹阳《狱中上书自明》:\"大众故偏听成姦,独任成乱。\公众
远害:避免祸害。汉刘向《列女传邹孟轲母》:\"大众夫君子学以扬名,问则广知,因此居则安寧,动则远害。\"大众
全身:保全生命或名节。《诗王风君子阳阳序》:\公众君子遭乱,相招为禄仕,全身远害而已。\"大众
辱行:指腌臜的行为。《庄子让王》:\"大众吾生乎浊世,而无道之人再来漫我以其辱行,吾不忍数闻也。\"大众
污名:坏名声,恶名。
韬光:敛藏光采;见○七九【表明】
养德:教化无为而治的德行。亦泛指教化德行。《庄子天地》:\公众 尧曰:‘多男子则多惧,富则多事,寿则多辱,是三者,非以是养德也,故辞。'\"大众成玄英疏:\公众三者未足养无为之德,适可以益有为之累,以是并辞。\公众诸葛亮《诫子书》说:\"大众君子之行,以静养身,以俭养德。\公众
【评语】
做人不能只沾隽誉,害怕任务,应该敢于担任务,担责任。从历史上看,一个人有伟大的政绩和赫赫的功劳,常常会遭受他人的妒忌和猜疑,历代君主多数都屠戮开国元勋,因此才有\公众功高震主者身危\公众的名言涌现,只有像张良那样功成身退长于明哲保身的人才能防患于未然。以是君子都宜明了居功之害。碰着好事,总要分一些给其他人,绝不自己独享,否则易招致他人怨恨,乃至杀身之祸。完美名节的反面便是败德乱行,人都喜好美誉而讨厌污名。污名固然能毁坏一个人的名誉,然而一旦不幸碰着污名降身,也不可以全部推给别人,一定要自己面对现实承担一部分,使自己的肚量胸襟显得磊落。只有具备这样涵养德行的人,才算是最完美而又清高脱俗的人。让名可以远害,引咎便于韬光,这本身便是处世的一种善策。
一九一、天道忌盈 业不求满
事事留个有余不尽的意思,便造物不能忌我,鬼神不能损我。若业必求满,功必求盈者,不生内变,必招外忧。
【译文】
干事留有一个有余味没有穷尽的意思,即便是造物主也不能妒忌我,鬼怪神灵也不能危害我。如若奇迹必定哀求圆满,功劳必须苛求久盈的,不发生内部变乱,也一定招致外来忧患。
【表明】
事事:治事,干事。《韩非子内储说上》:\"大众吾之吏不事事也,求簪三日不得之;吾令人求之,不移日而得之。\公众
有余:有剩余,超过足够的程度。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封禅》:\"大众事覈理擧,华不敷而实有余矣。\公众谓有余味。清恽敬《答邓鹿耕书》:\"大众师长西席论史笔不难於简,难於有余,最为高识名论。\"大众
不尽:未完,无尽。《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大众弥子食桃而甘,不尽而奉君。\公众
意思:意图,用意。汉王充《论衡变动》:\"大众夫正欲得之而犹不能致,况自刑赏,意思不欲求寒温乎!
\公众
造物:见一五六【表明】
忌:<动>本义痛恨。《说文》:\"大众忌,讨厌也。\"大众妒忌,亦作\公众妬忌\"大众。因别人比自己好而忌恨。《诗召南小老婆序》:\公众夫人无妬忌之行。\"大众郑玄笺:\"大众以色曰妬,以行曰忌。\"大众
鬼神:鬼与神的合称。《礼记仲尼燕居》:\公众鬼神得其饗,丧纪得其哀。\"大众孔颖达疏:\公众鬼神得其饗者,谓天神人鬼各得其饗食也。\"大众
损 <动>:本义减少。《说文》:\公众损,减也。\"大众侵害;损失。
业:奇迹,功业。诸葛亮《出师表》:\"大众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公众
满 <动>:本义填满,布满。《说文》:\公众满,盈溢也。\"大众〈形〉饱满,丰满。《吕氏春秋审时》:\"大众穗阅而青零,多秕而不满。\公众圆满,圆满,完善无缺。《宋史外国传六天竺国》:\"大众福慧圆满,寿命延长。\"大众
功 <名>:本义功绩,功业,功劳。《说文》:\"大众功,以劳定国也。\"大众
盈:〈动〉《说文》:\公众盈,满器也。\公众《广雅》:\公众盈,满也。\"大众圆满,无残缺。《礼记礼运》:\公众三月而盈。\公众疏:\公众谓月光圆满。\"大众久盈,长久圆满。晋陆机《齐讴行》:\"大众天道有迭代,人性无久盈。\"大众
变 <动>:本义变革,改变《说文》:\"大众变,更也。\"大众 《白虎通》:\公众变者,非常也。\"大众 变乱,变更,使紊乱。《书无逸》:\"大众此厥不听,人乃训之,乃变乱先王之正刑,至于小大。\公众
外忧:外来的忧患。唐韩愈《秋怀》诗之十:\公众世累忽进虑,外忧遂侵诚,强怀张不满,弱念缺已盈。\公众
【评语】
从做人、干奇迹角度来看,\"大众满招损,谦受益\公众\公众天道忌盈,卦终未济\"大众,这些道家思想对中国人生活办法影响很大,它告诫人们做人要抱\公众致虚守静\"大众的态度。道家因此虚无为本,认为天地之间都是空虚状态,但是这种空虚却是无穷无尽的,万物便是从这种空虚中产生。例如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大众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如长保。\"大众 这跟俗话所说\"大众诚笃常存\"大众的做人哲学完备相同,可见\"大众知进而不知退,善争而不善让\"大众就会招致灾害,以是历史上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才发出\公众汉三杰而已,萧何系狱,韩信诛夷,子房托于神仙\"大众的慨叹。人们凡事都求全求美,绞尽脑汁企图来达到这个目标。实在如果不留下几分余地,乃至连造物主都会忌恨,那幽灵更会来加害。不论何事都不应企图至高无上,由于有上坡就一定有下坡,也便是有上台一定有下台的一天,事情到了一定的限度一定发生质的变革。一件事成功了如果不及时总结,保持复苏头脑反而骄傲自满,沉溺在过去的成功之中,那么就可能使事情走向它的反面。从另一个意义来讲,功业不求满盈,留有余地,也是一种处世方法,比如对付置钱财家业,求多求尽,对付功名地位,求高求上,不知急流勇退,不知保持人的本性而成为小气鬼,不知预先留几分余地才会安全,那么正应了古圣先贤的至理名言,历史教训就会再现。
一九二、恳切和气 胜于不雅观心
家庭有個真佛,日用有種真道,人能誠心和氣、愉色婉言,使父母兄弟間,形骸两釋,意氣互换,胜于调息不雅观心萬倍也。
【译文】
家中有个真正的佛,日常有个真正的道,人能够至心诚意心平气和、神采和悦言辞婉转,使父母兄弟之间,感情融洽无所顾忌,意气相投,这远胜坐禅调息、不雅观心自察万倍了。
【表明】
日用:日常,平时。《景德传灯录义隆禅师》:\公众问日用事如何?师曰:一念周沙界,日用万般通。\公众
真道:犹真理,旧时常指玄门或其他宗教的教义。南朝梁陶弘景《冥通记》卷二:\"大众以是真道不交乎世,神仙罕游人间,正为此耳。\"大众
愉色:和悦的神采。《礼记祭义》说:\公众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大众
婉言:婉转的言辞。清沈复《浮生六记坎坷记愁》:\公众严君怒犹未息,兄宜仍往扬州。俟严君归里,婉言劝解,再当专札相招。\公众
形骸两釋:形骸:人的形体、躯壳。《庄子德充符》:\"大众今子与我游于形骸之内,而子索我与形骸之外,不亦过乎?\"大众释,〈动〉本义脱掉,解下。《说文》:\公众释,解也。从采,取其分别物也。睪声。\"大众解除,免除。清黄宗羲《原君》:\"大众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大众两釋:二者相互解除。形骸两釋即\公众相忘形骸\"大众,彼此不拘形迹,无所顾忌。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小梅》:\"大众王以其言荒诞,曰:‘卿素敬神者,今出此言,不已褻乎?'答云:‘小梅事我年餘,相忘形骸,我已婉求之矣。'\公众
意气互换:互换,彼此间把自己有的供应给对方,相互沟通。意气互换即\"大众意气相投\"大众,意气,志趣性情;投,合得来。指志趣和性情相同的人,彼此迎合。元官大用《范张鸡黍》:\"大众咱意气相投,你知我心忧。\"大众
【评语】
我们为三宝弟子,要牢记我们哀求一个真理,便是我们生存于世的目的。孔子也说过:\"大众朝闻道,夕去世可矣!
\"大众大家要摈弃迷妄的思想,直趋真理生命之道。鲁哀公问孔子为政之道,孔子的回答是\"大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众。这也便是说做君主的要有作君主的威严,做臣子的要尽臣子的职责,为人父母要尽父母的任务,为人子女的要尽子女的本分,反之,如果\公众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大众,就会使天下充满狠恶之气而陷于一片混乱。\"大众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公众是中国的传统伦理纲常,也便是《大学》中所说的齐家之道,长幼有序、恭卑谦让,无规矩不成周遭,如果连家都治不好,还谈什么治国之道?以是《大学》才标榜出\"大众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公众的纲领。
一九三、责毋太严 教毋过高
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之善毋过高,当使其可从。
【译文】
责怪他人的过恶不要太过严厉,要思考到对方能否承受;教海他人的善良不要期望过高,要顾及到对方能否屈服。
【表明】
攻:〈动〉本义进攻,攻打。《说文》:\公众攻,击也。\"大众责怪。《论衡顺鼓》:\"大众攻者责也。\公众
毋:〈副〉本义表示禁止的词。相称于莫、勿、不要。《说文》:\公众毋,止之也。\"大众
恶:〈名〉本义过失落。《说文》:\"大众恶,过也。\"大众过恶,缺点,恶行。《周礼地官州长》:\"大众正月之吉,各属其州之民而读法,以考其德行道艺而劝之,以纠其过恶而戒之。\公众
堪:〈名〉本义地面高起。《说文》:\"大众堪,地突也。谓土之坟起者。\"大众能够,可以。《世说新语捷悟》:\"大众众云并不堪用,正令烧除。\"大众
从:〈动〉本义随行,跟随。《说文》:\"大众従,随行也。\公众屈服,允从。《左传昭公十一年》:\"大众不昭不从。\"大众
【评语】
在处理人际关系中应该有些儒家思想。儒家在人际关系上最讲究\公众恕\"大众的不雅观念,\"大众恕\"大众便是宽恕、体谅。在此根本上要考虑对方的才智能力,能否接管你的教诲或批评。对方接管的能力有限,你的批评或教诲实际上是零。\公众恕\"大众不是无原则的宽容不管,而是要充分考虑对方的智力和承受力。每每在现实中,有的人责备别人的过失落唯恐不全、捉住别人的缺陷,便当痛处,处理起来不讲方法不讲效果而图一时之愤。而诲人者要么期望太高,要么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人,要么成才心切不顾实际添补别人装不进去的东西,不考虑实际效果,这是责人或教诲时所不敷取的。
【注057】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一集醒》同文。
一九四、净从秽出 明从暗生
粪虫至秽,变为蝉而饮露于秋风;腐草无光,化为萤而耀彩于夏月。故知洁常自污出,明每从晦生也。
【译文】
粪士里的虫极其腌臜,蜕变成蝉而在秋日的凉风中吸饮露水;腐败的野草毫无光华,化育成萤而在夏天的月夜里闪耀光彩。因此知道清洁常常是从腌臜中得到,光明常常在阴郁中产生。
【表明】
粪虫:粪指粪土或尘土,粪虫是尘芥(尘土和草芥,比喻轻微不敷道。亦指被废弃之物,指垃圾堆。)中所生的蛆虫,此处指的是螬(即蛴螬。金龟子的幼虫。白色,圆柱状,向腹面波折。居粪土中,吃农作物的根和茎。俗称地蚕、土蚕、核桃虫),而蝉便是从蛴螬腐化而成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大众蝉蜕于浊秽。\"大众
至秽:至,〈副〉大。《易坤》:\"大众至哉坤元,万物资生。\公众极,最。《荀子正论》:\公众罪至重而罚至轻,庸人不知恶矣。\公众秽;〈形〉凌乱。柳宗元《永州八记》:\公众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公众肮脏,污浊。《玉篇》:\"大众秽,不净也。\"大众凡是脏臭的东西都叫秽。至秽,即极其肮脏。
蝉:别号知了,幼虫在土中吸树根汁,蜕变成虫后而登树,再蜕皮成蝉。
饮露于秋风:蝉不吃普通的食品,只以喝露水为主,古以此为高洁这象征。据《淮南子附形训》篇:\"大众蝉饮而不食。\"大众又陆土龙《寒蝉化赋》说\公众蝉含气而饮露是清。\"大众
化为萤:腐草能化为萤火虫是传统说法,据《礼论月令季夏》篇:\公众季夏三月,腐草为萤。\"大众注:\公众萤,飞虫营火也。\"大众又《格物论》说:\"大众萤是从腐草和烂竹根而化生。\"大众实在莹火虫是产卵在水边的草根,多数潜伏在土中,次年草蛹化为成虫,这便是萤火虫。
【评语】
生于粪土中的蝉的幼虫比任何东西来得腌臜,但久之却能腐化为蝉,飞停于树梢上,被秋日风凉的风荡拂著,去吸饮那清净的露水而生活著。那枯朽而腐败的草,犹如尘土一样平常的无光无色,但一旦孕育出萤火虫,在初夏之夜的空中飞行,自由清闲,一闪一烁放出残酷俏丽的光芒。由此便可知宇宙间存在的东西由大至小,由贵至贱,乃至粪虫与腐草一类的东西都各有其代价;也便是指天地间没有一件东西是没有用的,\"大众暴殄天物\公众最要不得。更紧张的是解释了清洁的东西乃自腌臜中生,光彩的物品从晦暗中出,我们由此思考一下就可以理解个中的真理。例如,粪尿是极秽的东西,但把它当作肥料施于田园时,就成为五谷或青菜等清洁有用供人的食品,这时候绝不再是腌臜东西,而成为美味的食品了。但五谷或青菜通过我们的身体,又成为渗出的秽物了。如此看来。在清净与腌臜中,切实其实没有差异,故清洁即腌臜,腌臜即清洁。事相如此,万物在循环变革,表面与里底亦不致相差太甚。推演下去,善、恶,明、暗,上、下,高、低,贵、贱,天国与地狱,神佛与邪魔,统统的统统,万物的差别本来是没有的,但是态度不同,意见就不一样了。
一九五、降伏客气 消杀妄心
矜高倨傲,无非客气,降服得客气下,而后正气伸;情欲意识,尽属妄心,消杀得妄心尽,而后至心现。
【译文】
骄矜高傲倨侮傲慢,不外乎是一时意气,降服了一时意气,而后浩然正气得到舒展;情绪希望意念见识,全都属于虚妄之心,肃清了虚妄之心,而后真实之心才会显现。
【表明】
矜高倨傲:矜〈名〉同\公众鳏\"大众。无妻的老人,也泛指无妻的人。《礼记王制》:\公众少而无父者谓之孤,老而无子者谓之独,老而无妻者谓之矜,老而无夫者谓之寡。\"大众自夸,自恃。《广雅》:\"大众矜,大也。\"大众《礼记表礼》:\公众不矜而庄。\"大众注:\"大众谓自傲大也。\"大众 矜高,高傲自大。《北齐书崔昂传》:\"大众意色矜高,以此不为名流所服。\"大众倨〈形〉,本义傲慢。《说文》:\公众倨,不逊也。\公众倨傲,傲慢不恭。《汉书匈奴传上》:\"大众中行説令单于以尺二寸牘,及印封皆令广终年夜,倨驁其辞曰‘天地所生日月所置匈奴大单于敬问汉天子无恙。'\"大众颜师古注:\公众倨,慢也。驁与傲同。\公众
无非:无一不是,不外乎。唐韩愈《祭穆员外文》:\"大众终日以语,无非德声。\"大众
客气:谓言行虚骄,并非出自诚挚。《左传定公八年》:\公众公侵齐,攻廪丘之郛......主人出,师奔。阳虎伪不见冉猛者,曰:‘猛在此,必败。'猛逐之,顾而无继,伪颠。虎曰:‘尽客气也。'\"大众杜预注:\公众言皆客气,非勇。\"大众杨伯峻注:\"大众客气者言非出於衷心。\"大众一时的意气,过分的感情。宋司马光《赵滋札子》:\"大众今滋数乘客气以傲使人,争小胜以挑强胡。\公众
正气:满盈天地之间的至大至刚之气。表示于人则为浩然的气概,刚毅刚烈的气节。《楚辞远游》:\"大众内惟省以端操兮,求正气之所由。\公众指光明正大的作风或纯洁良好的风气。《文子符言》:\公众君子行正气,小人行邪气。内便於性,外合於义,循理而动,不繫於物者,正气也;推於滋味,淫於声色,发於喜怒,不顾后患者,邪气也。\公众
情欲:情绪,欲念。汉王充《论衡道虚》:\"大众夫草木无欲,寿不踰岁;人多情欲,寿至於百。\"大众
意识:意念,识见。汉王充《论衡实知》:\"大众众人阔略,寡所意识,见贤圣之名物,则谓之神。\"大众佛教语。佛教六识之一,即由意根所起之识,亦称法识。南朝梁武帝《浄业赋序》:\"大众除此二障,意识稍明,内外经书,读便解悟。\"大众
妄心:虚幻不实叫妄,妄心本是佛家语,谓妄生分别之心。指人的本性被幻象所蒙蔽。《大乘起信论》:\公众统统众生,以有妄心,念念分别。\"大众
至心:纯洁善良的心。《后汉书窦融传》:\公众欲设閒离之説,乱惑至心。\公众佛教用语。谓真实无妄之心,真实不变的心。宋契嵩《〈坛经〉赞》:\公众心有至心,有妄心,皆以是别其正心也。\"大众据《辞海》注:\"大众按楞伽经以海水与波浪喻真妄二心:海水常注不变,是为真;波浪起伏无常,是为妄。众生之,对境妄动,起灭无常,故皆是妄心。得金刚不坏之心,惟佛而已。\"大众
【评语】
凡是自以为崇高得\"大众了不起\"大众的人,其傲心充斥于心灵之上,总感到自己是智者、是英明、是伟大,就无论做什么事都会引起这样的高傲,对人都是那般的骄傲不逊,那纵然他有很大的勇气,也只是假的、无用的、无代价的,绝不是真勇的显露。统统的统统,无非是客气。客气是不好的,如能以一本真的元气,来降服此一附在元气里可卑的客气,就可以舒展正气了。故我们应以真如的元气来抵制邪恶的客气。身体是一个小宇宙,一个小天地,能支配光明正大的心,便是正气,便是孟子所说的\"大众浩然之气\"大众。浩气长存,百邪自然避去,这是真理。正气恰好跟客气相反,人都要有正气为主心骨,由于正气乃天地之气,在我们身体中支配我们的主人便是正气,这种正气光明正大,绝不为短长所迷失落。所谓\"大众情欲意识尽属妄心\"大众乃是指憎爱欲惜的各种情欲,而判断是非得失落的智能乃属意识,但是不论情欲或意识都属妄心,这种虚妄之心俗称企图,不捎除这种企图,至心就不会涌现。人如果真能不受客气使令,同时不但不为妄心所旁边,而且又能加以制服消灭,那正气和至心自然会涌现。这里所说的正气和客气,以及所谓的妄心和至心,都是作者为使人易于理解所作的差异,并非客气与正气是不同之气,或妄心和至心真是不同之心。而是客气为正气所用,妄心为至心之所浸染,众人不解才有所误会。便是让人们把世俗的各种欲念,以及虚伪的各类造作去掉,而显出本性,显出一个本我。总而言之,人被客气所驱,被妄心所动,在无明的暗道徘徊,在执著的偏径傍徨,于是失落去了大勇的心。我们要绝对把它消杀降服,自然而然便能舒展浩然的正气,显现真实的道心,以达于菩提的境界。
一九六、事悟痴除 性定动端
饱后思味,则浓谈之境都消;色后思淫,则男女之见尽绝。故人常以事后之悔悟,破临事之痴迷,则性定而动无不正。
【译文】
酒足饭饱之后回忆酒菜的味道,纵然浓郁清谈的意境都已消逝;房事知足之后回味性欲的情趣,纵然男女欢爱的动机全部断绝。以是人们常用事后的仇恨觉醒,来破解面临事物的愚痴迷妄,这样才能使本性安定而行动没有不正当的了。
【表明】
悔悟:追悔前非,觉醒改过。《孔子家语子路初见》:\公众(比干)固必以去世争之,冀身死之后,紂将悔寤。\公众
痴迷:痴,〈形〉本义不聪慧,迟缓。《说文》:\"大众癡,不慧也。字俗作痴。\"大众佛教语。贪、瞋、痴\公众三毒\公众之一。梵语也译作\"大众无明\"大众。谓愚蠢无知,不明如实之道理。愚痴,愚蠢痴呆。汉王充《论衡论去世》:\公众五藏不伤则人聪慧,五藏有病则人荒忽,荒忽则愚痴矣。\"大众佛教语。三毒之一。谓无通达道理之智明。《法华经譬喻品》:\公众愚痴暗蔽,三毒之火。\公众迷,〈动〉本义迷路,分辨不清。《说文》:\"大众迷,惑也。\"大众迷妄,暗于道理,虚诞荒谬。明刘元卿《贤奕编仙释》:\"大众今之言禪者,好为瘦语以相迷,大言以相胜,使学之者悵悵然,益入於迷妄。\"大众痴迷是指见到事物的一壁,而不能对事物做全面的明智的判断却又全身心投入。
性定:性是本然之性,亦即至心;定是安定,不动摇。性定即本性安定不动。
不正:不端正,不端正,不正当。《论语子路》:\"大众身不正,虽令不从。\"大众
【评语】
人们把事后才明白或后悔的征象称为事后诸葛,以是干事要事先慎重不盲动,但是对付没经由的事,对付可逞一时之欢的事。人们每每不去考虑后果,不去想不利的成分。只有经由了、实践了,才会思考、觉醒,有时难免会乐极而悲。故有\"大众事悟痴除,性定而动\"大众的履历之谈了。这里固然指的是食欲与色欲二种情形,实在无论做什么事都不可过贪,过分梦想享乐。所得每每揠苗助长,所谓\"大众兴尽悲来\公众,这道理一点也不暇。因此,人们常日在做某件事后产生后悔的动机。我们要做到\"大众八风搬不动\公众的境界,进而修学菩萨道,必先正其心去其痴。\"大众正心\"大众不是易事,必先冲破愚痴与迷妄的执著。唯有这样才能巩固天然的本性,本性是善良心,善良的心能端正沉著,那一举一动也就不会不正了。但要达到遇事不慌,临风不动;行而不贪,做而不过的水平,不是一朝一夕可成的。须要经由一个磨练过程,才会建立和节制一套方法,这就有必要先正心去痴。性定先要心定,行正先要心正。这样,对事物就不会只看到好的一壁而忽略坏的一壁,使我们随时保持复苏的头脑,用精确的方法干工作。
一九七、志在林泉 肚量胸襟廊庙
居轩冕之中,不可无山林的气味;处林泉之下,必要怀廊庙的经纶。
【译文】
身居高官显贵之中,不可没有隐居山林淡泊名利的气息情趣;身处林木泉石之下,必须要有肚量胸襟天下管理国家的抱负才干。
【表明】
轩冕:古制大夫以上的官吏,凡当出门时都要穿礼服坐马车,马车便是轩,礼服便是冕。《管子立政》:\公众生则有轩冕、服位、穀禄、田宅之分,去世则有棺槨、绞衾、壙垄之度。\"大众借指官位爵禄,比喻高官《庄子缮性》:\"大众古之所谓得志者,非轩冕之谓也,谓其无以益其乐而已矣。\"大众
山林:山与林。晋郭璞《游仙诗》之一:\"大众京华游侠窟,山林隐遯栖。\公众泛称田园风光或闲居山野之间,和林泉均喻隐退的意思。南朝梁沈约《与谢朏敕》:\"大众尝谓山林之志,上所宜弘。\"大众
气味:比喻意趣或情调。晋葛洪《〈抱朴子〉自叙》:\"大众不喜星书及算术、九宫、三棊、太一、飞符之属,了不从焉,由其苦人而少气味也。\"大众
廊庙:殿下屋和太庙。指朝廷。《后汉书申屠刚传》:\"大众廊庙之计,既不豫定,动军发众,又不深料。\"大众李贤注:\公众廊,殿下屋也;庙,太庙也。国事必先谋於廊庙之所也。\公众比喻在朝从政做官,能担负国家重任者,参政的心愿。
经论:整理过的蚕丝,比喻方案管理国家大事。《艺文类聚吴均与朱元思书》:\"大众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大众借指抱负与才干。《中庸》说\"大众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公众即胸中要有供采取的打算。朱熹曰:\"大众经者,理者绪而分之,纶者,比其类而合之。\公众
【评语】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受儒、道思想影响极大,表现在对待人生的问题上,一方面是积极人间,实现空想抱负;一方面至心出世,品味林泉真趣。两相抵牾的东西统一为一个整体。本条的中央思想,并非出世思想,也便是并非鼓励人们隐居山林或进入空门,而是说居高官享厚禄的人,在权利势头上可以保持几分山林雅趣,缓和过分热衷名利的紧张。这里的出世又分为真出世和假出世,假出世因此出世作为人间的手段,作为当官的成本;真出世是退隐,不屑于争枚夺利、尔虞我诈。一个人只要能作到隐居山林间隐士们的高风亮节,就能体会出孔子所说的\"大众富贵于我如浮云\"大众,这时才能邻悟到生活在林泉之下的哲理意趣。不过现在\公众不在其位,不谋其事\"大众的时期已经由去,而民主制度的精神便是哀求公民多参与政治活动。不管是真退隐还是假出世都存在不在其位而谋其政,只管你可以过自得其乐般自由清闲的生活,但不可以完备忘却国家兴亡大事,要时时把稳社会变革,如果对政治有什么卓越的见地,也不妨写成文章公诸社会贡献给国家,到必要时可以东山再起重掌政权。在当代,人们参政议政的意识更强烈,表现人们意愿的办法也更多,即社会的透明度越来越大,以是个人的生活办法可以自己选择。但是\"大众志在林泉,肚量胸襟廊庙\公众的传统依然影响着人们,社会的发展不容许人把自己封闭于社会之外,锁在个人的小天地里。高位的政治大员担当国家主要的任务,每当面临国家短长的关头,应该以国事为己任,非行满腹的大经纶不可。但就人情上来说,人类的劣根性好贪,私心很重。有了私心的执著,便沉沦歧途而不自知,这是十分令人慨叹的。因此,身为王侯将相,必须摆脱自以为\"大众了不起\"大众或\"大众超人\"大众的生理,套句当代措辞\"大众权利是公民授予的\"大众,\"大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公众,更要知道人类或禽兽都\"大众强中自有强中手\公众,金钱本是\"大众生不带来\公众之物,名誉在我们去世后也就\"大众烟消云散\公众。在邋遢的天下上,什么是可留恋的呢?因此,必要舍去名利,学习山林隐士们的高洁风骚与雅量。\"大众富贵于我如浮云\"大众,那就能领悟无上哲理,知道人生的真代价了。相反的,从宦途退居于山庄野岭,过着自得其乐自由清闲生活的人,不可以完备忘却国家,要时时刻刻关心国事,在政治上有卓越的识见,爱国救国的抱负十分真切,才显出自己是个高风亮节、明礼知义的人。
【注058】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三集峭》同文。
一九八、无过是功 无怨即德
处世不必邀功,无过便是功;与人不求感恩,无怨便是德。
【译文】
身处世间没有必要邀求功劳,没有过失落便是功劳;给与他人不必要求感激恩德,没有怨恨便是恩德。
【表明】
邀功:求取功劳,把别人的功劳抢过来当作自己的。三国魏刘劭《人物志接识》:\"大众伎俩之人,以邀功为度,故能识进趣之功,而不通道德之化。\公众邀求,哀求,企求。《南史儒林传顾越》:\"大众臣年事侵迫,非有邀求,政是怀此不言,则为有负明圣。\"大众
无过:没有过失落。《左传宣公二年》:\"大众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大众
与:〈动〉本义赐予,施予,给予。《正字通》:\公众与,赐也,通作\"大众与\公众。给与,亦作\"大众给予\"大众。使对方有所得。《后汉书章帝纪》:\公众今沃田尚多,未有垦闢。其悉以赋贫民,给与粮种,务尽地力,勿令游手。\"大众
感恩:感激恩德。明李贽《与焦弱侯书》:\公众闻有欲杀我者,得兄分剖乃止。此自感恩。\"大众
【评语】
我们生涯着间,尤其是大丈夫本应立功建业,但不要过度被功名心所使令,或以邋遢低下的手段去做不可告人之事,增加自己的光荣与威严,这样是会引起各类祸端的。不如脚踏实地,老诚笃实的去为生平奇迹努力,才是伟大的功业。\"大众无过便是功,无怨便是德\"大众,在这里并非指俗话所说\公众多作多错,少作少错,不作不错\"大众的悲观思想,而是一种舍己为人的精神。对他人施恩情也是很好的善行,但我们施舍的时候应以仁心施舍,并且理解‘舍'的真义。真正的给予,绝不是施小惠,完备是一种自我捐躯。如果施恩图报,那就即是贪婪而不是给予。真正的给予该当是跟烛炬一样平常,捐躯自己照亮别人。又如太阳的光热照著大地,都是没有任何条件的。不望代价,不望酬劳,如此才符合施舍的真义。否则施恩求报反而招怨,要无怨心才是恩德。用现在的话讲便是多贡献,少索取,对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不强求,该当听其自然,强求反而会揠苗助长。从这个意义上讲,不邀功就可以保持自我而不被功利所迷惑,才会把奉献、给予当成一种崇高的境界来追求。
一九九、忧勤勿过 待人勿枯
忧勤是美德,太苦则无以适性怡情;澹泊是高风,太枯则无以济人利物。
【译文】
忧虑勤恳是美好道德,过于辛劳就无从适宜心性怡悦心情:宁静淡泊是高尚风骨,过于枯寂就无从接济他人有利事物。
【表明】
忧勤:多指帝王或朝廷为国事而忧虑勤恳。这里指人们绞尽脑汁用足体力去干事。唐白居易《贺雨》诗:\公众忧勤不遑宁,夙夜心忡忡。\"大众
美德:高尚的风致。《史记礼书》:\公众洋洋美德乎!
宰制万物,役使羣众,岂人力也哉!
\"大众
太:〈副〉过于,过分。宋司马光《训俭示康》:\公众言其太隘。\"大众
苦:〈形〉劳苦,辛劳。《诗邶风凯风》:\"大众母氏劳苦。\"大众
无以:谓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无从。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大众李 亦学问,但不测彼之深浅,乍闻无以覈究。\公众
适性怡情:适性,称心,合意。汉刘向《列仙传安期师长西席》:\"大众寥寥安期,虚质高清,乘光适性,保气延生。\"大众怡情,怡悦心情。明刘基《述志赋》:\公众列玄泉以莹心兮,坐素石以怡情。\"大众使心情愉快精神豁达。
澹泊:恬淡寡欲,不追求名利。见一八三【表明】
高风:高尚的风骨,高尚的风操。《北史王罴王思政等传论》:\公众运穷事蹙,城陷身囚,壮志高风,亦足奋於百世矣。\"大众
枯:〈形〉本义枯槁,草木干枯。《说文》:\"大众枯,槁木也。\"大众有乏味,无趣之义。枯寂,寂静,寂寞。金元好问《鹿泉新居二十四韵》:\"大众巖居枯寂朝市喧,喧寂两间差有趣。\公众此处有不近人情的含意。
济人利物:谓救助别人,对世事有益。见○四○【表明】
【评语】
勤于奇迹,忙于职业是美德,是一种敬业精神,但如果陷于事务圈而不能自拔,如果因无谓的劳碌而心力干瘪失落去自我是不敷取的。因此儒家主见中庸之道,主见任何事物都要坚持均衡状态。六祖惠能说禅时曾讲:\"大众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公众可见人对付分内之事要全力以赴,但是对付与生俱来的本然之性也该当善加坚持,太苦或太枯就失落去了生活乐趣。要自然,保持自我才对。
【注059】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十一集法》同文。
二○○、原其初心 不雅观其末路
事穷势蹙之人,当原其初心;功成行满之士,要不雅观其末路。
【译文】
对奇迹穷尽情势蹙迫的人,应该还原他的最初心意:对功业造诣行事圆满的人,必要不雅观察他的末节路程。
【表明】
势蹙:势,〈名〉本义权力,权势。《史记货殖列传序》:\"大众富者得势益彰,失落势则客无所之。\公众形势,情势。汉贾谊《过秦论》:\公众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大众情势,情形和趋势,形势。《新五代史杂传六阎宝》:\公众夫决胜料势,决斗料情,情势既得,断在不疑。\公众蹙,〈形〉本义紧迫,急匆匆。《诗小雅小明》:\"大众政事愈蹙。\公众蹙迫,困窘,窘迫。《周书贺拔胜传》:\公众城围蹙迫,事等倒悬,哀求助於大军,乞师为援。\"大众 势蹙,情势蹙迫。
初心:本意。晋干宝《搜神记》卷十五:\公众既不契於初心,死活永诀。\"大众佛教语,指初发心愿学习佛法者。《景德传灯录弘教大师》:\"大众初心后学,近入丛林;方便门中,乞师指示。\"大众
功成行满:功,〈名〉本义功绩,功业,功劳。《说文》:\"大众功,以劳定国也。\"大众事情,事情。《庄子天地》:\"大众事求可,功求成。\"大众行,本义走路,行走。《说文》:\"大众行,人之步趋也。\"大众行为,行事。《孟子告子下》:\"大众行拂乱其所为(干事就使他做的事不顺,让他做的事情没秩序,颠倒错乱)。\"大众奇迹有所造诣,统统都快意圆满。
末路:末了一段路程。《战国策秦策五》:\"大众《诗》云‘行百里者半於九十',此言末路之难。\"大众晚年;老年。《文选谢灵运〈酬从弟惠连〉诗》:\"大众末路值令弟,开颜披心胸。\"大众李周翰注:\"大众末,衰也。朽迈始得逢令弟。\"大众了局,结局。鲁迅《坟写在〈坟〉后面》:\"大众揭橥一点,酷爱温暖的人物已经以为冷漠了,如果全露出我的血肉来,末路正不知要到若何。\公众
【评语】
人生涯着谁也无法预见成功与失落败,生活中成功的人固然有,失落败的人也不少。可刺目耀眼的花环总是戴在成功者头上,失落败者面临途穷势蹙,虽有伯仲,虽有才华,亦徒增悲观,徒叹奈何了。这时候,不以成败论英雄,对失落败者来说,最要紧的是要静下心来,对大众而言,应该客不雅观看待失落败者,想想他创业之初是否用心善良正派?是否合乎天理人意,有无缺陷掉队之处?如最初的出发点错了,其事失落败是一定的。俚语所谓\公众好的开始便是成功的一半\"大众,意思便是强调只要出发点精确就有可能创一番奇迹。一
二○一、富多施舍 智不炫耀
富贵家宜宽厚,而反忌刻,是富贵而贫贱其行矣!
如何能享?聪明人宜敛藏,而反炫耀,是聪明而愚懵其病矣!
如何不败?
【译文】
富贵家庭该当宽容仁厚,如果反而妒忌刻薄,这样的富贵其行为是贫乏卑贱的!
如何能享受富贵呢?聪明的人该当收敛藏匿,如果反而炫弄夸耀,这样的聪明其毛病是愚蠢懵憧的!
如何不受挫失落败呢?
【表明】
忌刻:亦作\公众忌剋 、\"大众忌克\"大众。谓心存妒忌而欲驾凌于人。亦泛指为人妒忌刻薄。《左传僖公九年》:\"大众无好无恶,不忌不克之谓也。今其言多忌克,难哉!
\"大众 孔颖达疏:\"大众其言多所忌,多欲陵人。\"大众
敛藏:敛,〈动〉本义网络,聚拢。《说文》:\公众敛,收也。\"大众收敛,检点行为,约束身心。清李渔《比目鱼狐威》:\公众用豪奴,使狠僕,非是我不知收歛。\"大众藏,〈动〉本义把谷物保藏起来。《墨子三辩》:\"大众农夫春耕夏耘,秋敛冬藏。\"大众隐匿。《说文新附》:\公众藏,匿也。\"大众藏匿,隐蔽。《史记郦生陆贾列传》:\"大众酈生闻其将皆握齱好苛礼自用,不能听大度之言,酈生乃深自藏匿。\"大众
愚懵:亦作\"大众愚瞢\"大众,愚蠢不明。南朝宋鲍照《谢永安令解禁止启》:\"大众岂臣浮朽,所可恭从,实非愚瞢,所宜循践。\"大众
【评语】
富余是干事的经济来源,聪明是做人的内在哀求。但是,应明了富贵不敷骄傲,才智不可仗恃,只有宽厚仁慈才可能成功。如果富贵而为人刻薄寡恩,就会陷入终日勾心斗角与人争利的苦海中,完备损失生活乐趣,韶光一久便会损失周围的亲友,到头来落得伶仃无援空虚寂寞。人有才智而无正气,甚至做人愚蠢,不明道理,正应了\公众聪明反被聪明误\"大众的俚语。因此聪明人要有自知之明,如果聪明的人自以为了不起,这样的人岂有不失落败之理?可见我们为人该当虚怀若谷,慷慨解囊,遇事不要锋芒太露,不要把富贵看得太重。
二○二、知退一步 加让三分
人情反覆,世路波折。行不去处,须知退一步之法;行得去处,务加让三分之功。
【译文】
人间情分反覆无常,世上道路崎呕不平。行不通的地方,必须知晓退一步的方法;行得通的地方,务必添加让三分的功德。
【表明】
人情:人的感情。《礼记礼运》:\"大众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大众人与人的情分。唐韩愈《县齐有怀》诗:\"大众人情忌殊异,世路多权诈。\公众
反覆:变革无常。《诗小雅小明》:\"大众岂不怀归,畏此反覆。\"大众 朱熹集传:\公众反覆,倾侧无常之意也。\"大众
世路:人间间的道路。指人们生平处世行事的进程。《后汉书张衡传》:\"大众吾子性德体道,篤信安仁,约己博蓺,无坚不钻,以思世路,斯何远矣!
\"大众
波折:形容阵势或道路高低不平。汉张衡《南都赋》:\公众上平衍而旷荡,下蒙笼而崎嶇。\"大众
行不去:行不通。《儿女英雄传》第一回:\公众我第一怕的是知县,不拿出天良来作,我心里过不去;拿出天良来作,世路上行不去。\"大众
退一步:指为人处事礼让三分,不与人争。元王德信《集贤宾退隐》套曲:\"大众退一步乾坤大,饶一着万虑休。\公众退却撤退另谋出路。万迪鹤《达生篇》:\"大众人们都是这样的:当事到临头的时候,就会作退一步的想法。\"大众
【评语】
人的心不是大略的,人类的感情是繁芜无比的。以是,民气变革也奥妙无穷;今日所瞥见美的物品,来日诰日就觉其丑,今日认为可爱的,嫡大概认为可恨,故实在不可依赖。王维诗云:\"大众人情翻覆似波澜\"大众,故人情光滑油滑不可不知。俗话有云:\公众纸薄,人情更薄\"大众,依赖别人,看人家的神色过活,那就太难了。世上的道路险阻不平,走的时候必须小心,一步之差便将堕落,那么若何做才能安然度世呢?提及来很大略,便是谦让之德。见通不过,便退一步让人。便是行得通的地方,也该十分让三分。
二○三、正气天地 清名乾坤
宁守浑噩而黜聪明,留些正气还天地;宁谢纷华而甘淡泊,遗个清名在乾坤。
【译文】
宁肯守护浑浑噩噩而屏黜聪慧明了,保留一些刚毅刚烈气节归还大自然;宁肯回绝繁华富丽而甘于恬淡寂泊、遗留一个明净名节存在天地间。
【表明】
浑噩:原意是憨实而严肃。见一二八【表明】。现形容糊里糊涂,混沌无知的样子。同浑浑噩噩,浑浑:深厚的样子;噩噩:严明的样子。汉扬雄《法言问神》:\"大众虞夏之书浑浑尔,商书灏灏尔,周书噩噩尔。\"大众泛指人类天真朴实的本性。
黜:〈动〉本义阴郁,降职或罢免。《说文》:\公众黜,贬下也。\公众屏黜,排斥,抛弃。三国蜀诸葛亮《临终遗表》:\"大众提拔隐退,以进贤良,屏黜谗奸,以厚风尚。\"大众
纷华:繁华,富丽。见○六一【表明】
淡泊:恬淡,不追名逐利。见○六五【表明】
乾坤:称天地。《易说卦》:\"大众乾为天,坤为地。\公众金元好问《自题中州集后》诗之三:\公众万古骚人呕肺肝,乾坤清气得来难。\"大众
【评语】
古人认为只有天地之间才有正气,喻之于人,实际上天地正气就在我们心中,保持本性便是正气于胸。但社会的发展使人聪明而繁芜,保持古人说的\"大众本性\"大众越来越难,而自作聪明的人每每抹杀了这种正气,他们遇事就处处喜好掩饰笼罩自己的罪过和奸巧,结果就使正气在堕落的人格中无法表现。可见浮夸不十足可以误尽人的生平。因此如果我们把正气归还天地,使乾坤中的正气之光普照人间,必须从我们每个人的内心作起,也便是要遵守浑浑噩噩的天真本性,朴质讷实。但是否一定要回到浑浑噩噩不知掩饰笼罩的本性状态呢?原始人是这样,以是也就根本不懂什么叫浮夸、奸巧、欺骗,只有这样才能表现真善美的人生境界。可当代社会文明很难容下这种不大可能的善美的人生境界。因此我们不必回避当代社会的纷华,在纷华中保持几分淡泊;该当本着淡泊明志的态度来处世,由于淡泊之中有自崇高的真理存在。当然,不必追求极度的淡泊,而忽略社会的进步。离开社会讲清名和本性是空洞无实的,追求奢侈名利才会使人堕落。人做了不名誉以及各种坏事,以图换取不该得的享受,都是这纷华奢侈的欲念所匆匆成的。我们宁肯澹泊生平,末了留下一个清廉高洁的名誉,纷华奢侈,不过是面前一时的云烟而已。
二○四、伏魔自心 驭横平气
降魔者先降自心,心伏则群魔退听;驭横者先驭此气,气平则外横不侵。
【译文】
降服魔障的人首先降服自己的心魔,心魔降伏则统统魔障妥协屈服;驭制横逆的事先要掌握自己的感情,感情平和则外来强暴不能侵入。
【表明】
降魔:降,降服。魔的本意是鬼,此处当障碍修行解。实在魔是梵语\"大众魔罗\公众的简称,意译是\公众夺命障碍,扰乱毁坏。\"大众
退听:是指听本心的命令,又当不起浸染解,即妥协屈服。《易艮》:\"大众六二:艮其腓,不拯其随,其心烦懑。象曰:不拯其随,未退听也。\"大众孔颖达疏:\"大众听,从也。既不能拯动,又不能静退屈服其见止之命,以是其心烦懑矣。\"大众
驭横:驭,驭制,驾驭掌握。横,横逆,横暴不顺理。驭横掌握强暴无理的外物。
气:指精神状态,感情。诸葛亮《出师表》:\"大众恢弘志气。\"大众
【评语】
恶魔是恐怖的,但实际上心魔才真恐怖。魔有两种,此处不是指外来之魔,而是指心中之魔,即先须降伏自己的心魔,群来之外魔自然而然退散。对付个人的教化来讲,外在的邪恶随意马虎看到、战胜,内在的难点会成为自己教化中无形的障碍。所谓\"大众破山中之贼易,破心中之贼难\"大众,心中的魔,障碍了我们的修道,使我们见不到真,摸不到善,触不到美。使我们失落却了光明,见到的是阴郁,昏然一片,不能复苏。可见人间最大的仇敌便是自己,千万不可忽略隐蔽在你内心的邪念,必须先制服这种内心邪念才能踏上进德肄业的光明坦途。《六祖坛经》说:\"大众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大众
二○五、教诲子弟 要严交游
教弟子如養閨女,最要嚴出入,謹交游。若一靠近匪人,是清淨田中下一不淨的種子,便終身難植嘉禾矣。
【译文】
教诲弟子犹如抚养闺中女儿,最要紧是严格其进出,谨慎交结朋友。倘若一旦靠近了品行不真个人,便是在清洁纯净的田地中撒下一颗不干净的种子,这生平就很难栽种出茁壮的禾稻了。
【表明】
闺女:未婚的女子,女儿。唐卢纶《七夕》诗:\"大众祥光若可求,闺女夜登楼。\公众
出入:进出。《诗小雅北山》:\"大众或出入风议,或靡事不为。\"大众指女子嫁者与未嫁者。《礼记大传》:\"大众服术有六:一曰亲亲,二曰尊尊,三曰名,四曰出入,五曰长幼,六曰从服。\"大众郑玄注:\"大众出入,女子子嫁者及在室者。\公众孔颖达疏:\"大众女子子在室为入,适人为出。\"大众
交游:朋友。《管子权修》:\"大众不雅观其交游,则其贤不肖可察也。\"大众交际,结交朋友。汉王符《潜夫论务本》:\公众列士者,以孝悌为本,以交游为末。\"大众
匪人:行为不端正的人。唐李朝威《柳毅传》:\公众涇阳之妻,则洞庭君之爱女,淑性茂质,为九姻所重,不幸见辱於匪人,今则絶矣。\"大众
清浄:清洁纯净。《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大众景象清浄,光明者也。\公众
嘉禾:成长奇异的禾,古人以之为吉祥的征兆。典出《书.微子之命》:\"大众唐叔得禾,异亩同颖,献诸天子。王命唐叔,归周公于东,作《归禾》。周公既得命禾,旅天子之命,作《嘉禾》。\"大众孔传:\"大众唐叔,成王母弟,食邑内得异禾也......禾各生一垄而合为一穗。异亩同颖,天下和同之象,周公之德所致。\公众孔颖达疏:\"大众此以善禾为书之篇名,后世同颖之禾遂名为‘嘉禾',由此也。\公众禾:谷类的总称。亦泛指成长茁壮的禾稻。
【评语】
教养子弟就犹如养育一个深闺处女,作父母的不能轻微放松,采纳放任主义,由于青少年人血气方刚随意马虎误入歧途,须密切把稳他的出入,谨慎他所交的朋友,一旦交上了坏朋友,事后再来补救就为时已晚。\"大众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大众乃千古之经典沉积。良师良朋可以帮助一个人走向成功,酒肉之交最能使人堕落而葬送其大好出路。父母乃子女的首任西席,而古谚所谓\"大众与善人交,如入芝兰之室;与恶人交,如入鲍鱼之肆\"大众,这关系是何等的重大。一次与恶人交,传染了恶习,就有堕落的危险。这就犹如已耕好了洁田中,应该放下清净的谷物种子,才有好的收成。如果误播下杂草的种子,就会使杂草蔓延,无法植出好的禾苗。一染恶习,定结恶果,同时训诫子弟如不顾及教诲的方向,其后果也随意马虎发生缺憾。以是,要以悲天悯人的心情,磊落光明的心地,密切把稳教养的有效办法,才能造就出好的子弟来。为人父母的怎能不把稳子女的社交而严加管束呢?\"大众子不教,父之过\"大众也。
二○六、欲路勿染 理路勿退
欲路上事,毋乐其便而姑为问鼎,一问鼎便深入万仞;理路上事,毋惮其难而稍为退步,一退步便远隔千山。
【译文】
欲念上的事情,不要享受它方便而姑且有所问鼎,一但问鼎就会深深坠入万丈深渊;义理上的事情,不要忌惮它困难而轻微有所退步,一但退步就会远远隔离千重高山。
【表明】
此五欲者,得之转剧,如火炙疥。五欲无益,如狗咬枯骨。五欲增诤,如鸟竞肉。五欲烧人,如逆风执炬。五欲害人,如践恶蛇。五欲无实,如梦所得。五欲不久,如假借须臾。\公众老子曰:\"大众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公众众人愚惑,贪著五欲,至去世不舍。如古来多少英雄俊杰,皆因贪著五欲,而丧身失落命,败国亡家。如夏以妹喜,商以妲己,周以褒姒之辈,岂不大可悲叹者乎?!
菩萨大人畏因,能了知五欲过患,不唯出家缁流应阔别,即为在家白衣之俗人,而亦不应贪染世间之欲乐。续法曰:\公众世乐有十:谓女色、财宝、声名、饮食、就寝、家宅、田园、衣服、家眷、官贵。\"大众禅经偈曰:\"大众智者应不雅观身,不贪染世乐;无累无所欲,是名真涅槃。\"大众岂可入道净侣,涉俗便成染。所言\"大众不染\"大众者,犹如莲华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也。
乐:〈动〉喜悦,愉快。:\公众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大众感到快乐,享受。欧阳修《醉翁亭记》:\"大众不知太守乐其乐也。\公众(第一个\公众乐\公众。)
姑:姑且。
问鼎:见○七○【表明】
仞:古时以八尺为一仞。
理路:泛称有关义理、真理、道理。明谢榛《四溟诗话》卷一:\"大众诗有辞前意、辞后意。唐人兼之,婉而有味,浑而无迹。宋人必先命意,涉於理路,殊无思致。\"大众
【评语】
人的希望是一个客不雅观存在,刻意去压抑不符合社会的进步,但是过分去放肆情欲物欲就随意马虎迷失落本性,不论情欲物欲都能迷惑民气,以是在这方面必须严加断限,否则一味梦想非分享乐,就会堕入万劫不复的欲念深渊而不能自拔。例如饮酒本来无可厚非,由于酒有浇愁、助兴、宴客、催眠等功用,所谓\"大众一醉解千愁\"大众,\公众酒是万乐之长\"大众。然而一旦饮用过度就会使人陷入痛楚深渊,因此俚语才有\公众酒后无德\"大众、\"大众酒能乱性\"大众、\"大众酒为万病之源\"大众。处在享乐中的人们很难克制希望,这就须要修身养性。但是在义理方面,无论如何困难也要战胜,追求理性是很呆板的,佛家所说:\"大众一寸道九寸魔\"大众和\"大众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大众,都证明了修练风致是一件很艰巨的事,绝对不可畏首畏尾退缩不前,而该当像登山一样得奋力提高,否则躇跎生平将会落得一事无成的后果,所谓\"大众莫待老来方不道,孤坟尽是少年人\"大众,人不能纵欲胡来,而应从小刻苦磨炼,不俱困难,从而逐步建立起一个高尚的精神天下。
二○七、不贪冶艳 勿陷枯寂
动机浓者,自待厚待人亦厚,处处皆浓;动机淡者,自待薄待人亦薄,事事皆淡。故君子居常嗜好,不可太冶艳,亦不宜太枯寂。
【译文】
心念宽厚的人,对待自己宽厚对待别人也宽厚,到处都要讲究派头豪华;心念淡泊的人,对待自己淡薄对待别人也淡薄,凡事都表现得淡漠刻薄。以是有道德教化的人日常爱好,不可过分讲究派头豪华,也不应该过分吝啬刻薄。
【表明】
动机浓:浓 <形>,本义露多。《说文》:\公众浓,露多也。\"大众 特指液体或气体中所含某种身分多。与\"大众淡\"大众、\"大众薄\"大众相对。动机浓,即心念宽厚。
自待:看待自己。宋曾巩 《〈张文叔文集〉序》:\"大众又知 文叔 自进为甚强,自待为甚重,皆可喜也。\"大众
待人:对待别人。见○五三【表明】
淡:淡泊。
居常:平时;常常。《后汉书崔瑗传》:\公众瑗爱士,好来宾,盛情肴膳,单极滋味,不问餘产。居常蔬食菜羹而已。\"大众
嗜好:喜好,分外的爱好。晋葛洪《抱朴子至理》:\"大众岂能弃交修赊,抑遗嗜好,割眼前之近欲,修难成之远功哉!
\"大众
冶艳:色彩浓重而艳丽,华美。常代指鲜艳的花朵或浓妆艳抹的妇女。见○六五【表明】。此处作奢侈无度解。
枯寂:呆板烦闷,寂寞无聊。金元好问《鹿泉新居二十四韵》:\"大众巖居枯寂朝市喧,喧寂两间差有趣。\"大众寂寞到极点之意,此处当吝啬解。
【评语】
处世待人该当是辨证的,每个人都有所谓思维,这种思想也便是心念。心念有宽厚与淡泊之分,宽厚是心念冶艳所致,而淡泊则难免不免近于刻薄。以是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在宽厚与淡泊之间必须拿准尺度,由于宽厚过度就流于奢侈,而淡泊过度就流于吝啬。那么,该当采宽厚还是采淡泊?何去何从,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人的心念总不离衣、食、住、行,那我们采浓厚一些的方针,充足衣、食住、行,使其丰裕。推及万事,使什么事都因之丰裕,这是无可厚非的。但心志过于浓厚的人,尽情讲求嗜好,忽略了正道的发展,则随意马虎被人厌弃。以是冶艳太过,也不是该当采纳的态度。每个人都有七情六欲,有七情六欲当然并非坏事,由于人一旦和外物打仗之后绝对不可能丝毫不起反应。
二○八、唾弃权贵 改造命运
彼富我仁,彼爵我义,君子故不为君相所牢笼。成事在人,志一动气,君子亦不受造物之陶铸。
【译文】
他人富贵我有仁德,他人爵禄我有正义,有道德的人以是不会被国君国相所牢络笼取。人谋聪慧赛过上天,意志专一制动气质,有道德的人也不会接管命运造化所熏陶铸造。
【表明】
彼富我仁,彼爵我义:出自《孟子》一书:\"大众晋、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谦乎哉?\"大众
牢笼:包罗;容纳。《淮南子本经训》:\公众牢笼天地,弹压山川,含吐阴阳,伸曳四季,纪网八极,经纬六合。\公众收买,吸取。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记》:\公众科第之设,沿革多矣,文天子拨乱反正,特设科名,志在牢笼英彦。\公众牢络,收买。元尚仲贤《气英布》第二折:\"大众待他回归营寨,自有牢络之术。\"大众笼取,收罗。宋笼苏轼《上天子书》:\"大众朝廷察其尤异者,擢用数人,则豪杰英伟之士渐出於此涂,而姦滑之党可得而笼取也。\"大众
君相:国君与国相(宰相)。《国语晋语九》:\"大众今主一宴而耻人之君相,又弗备,曰‘不敢兴难',无乃不可乎?\"大众韦昭注:\公众君,康子(韩康子是中国春秋期间晋国韩氏的领袖,韩庄子之子。庄子去世,康子登基)。相,段规(是战国期间韩国的著名谋士,他的打算对韩国的决策产生了非常主要的影响)。\"大众
成事在人:人定:指人谋。典出《逸周书文传》:\"大众兵强胜人,人强胜天。\公众人的聪慧和力量可以降服自然。宋刘过《襄阳歌》:\公众人定兮胜天,半壁久无胡日月。\公众
志一动气:志,是一个人心中对人生的一种空想欲望,一,是专一或集中,动,是统御、掌握发动,气,是指感情、气质、秉赋。《孟子,公孙丑》上:\"大众志一则动气,气一则动志。\"大众意为\"大众意志专一制动气质,气质专一制动意志\公众
造物:命运,造化。见一五六【表明】
陶铸:陶是范士制器,铸是熔金为器。《墨子耕柱》:\"大众昔者夏后开使蜚廉折金於山川,而陶铸之於昆吾。\公众于省吾《双剑誃诸子新证墨子三》:\"大众陶谓作范,铸谓鎔金。凡古代彝器,未有不用范者,晚世所创造之商周陶范,固所习见。《礼记礼运》‘范金合土'疏‘范金者,谓为形范以铸金器',是范金亦陶铸之义。\"大众比喻造就、造就。《庄子逍遥游》:\"大众是其尘垢粃糠,将犹陶铸尧舜者也。\"大众
二○九、立身要高 处世须让
立身不高一步立,如尘里振衣,泥中濯足,如何超达?处世不退一步处,如飞蛾投烛,羝羊触藩,如何安乐?
【译文】
立身处世不能高一步立足,犹如在灰尘里振抖衣服,在泥水中洗濯双脚,怎么能超脱旷达?处理世事不能退一步处置,就像飞蛾扑火自撤消亡,公羊顶藩进退两难,怎么能安宁快乐?
【表明】
立身:即立身处世,立身,做人;处世,在社会上活动,与人交往。指人在社会上待人接物的各类活动。晋无名氏《沙弥十戒法并威仪序》:\公众夫乾坤覆载,以人为贵;立身处世,以礼仪为本。\"大众
高一步:谓起步要高,立足要稳,要有远见,即\"大众站得高,看得远。\"大众
尘里振衣:振衣,抖衣去尘,整衣。《楚辞渔父》:\"大众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大众王逸注:\公众去尘秽也。\"大众故在灰尘里抖去尘士会越抖越多,喻干事没有成效,乃至相反。
泥中濯足:濯足,语出《孟子离娄上》:\公众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公众本谓洗去脚污。后以\"大众濯足\"大众比喻打消世尘,保持高洁。在泥巴里洗脚,一定是越洗越脏,比喻作事空辛苦量。振衣濯足,抖掉衣服上的灰尘,洗去脚上的污垢。形容放弃世俗生活的荣华富贵,立志在山中隐居。
超达:超脱旷达。唐李山甫《寄卫别驾》诗:\"大众知君超达悟空旨,三径閒行抱素琴。\公众
处世:待人接物,搪塞世情,与众人相处交往。见一八八【表明】
飞蛾投烛:即飞蛾赴烛,比喻自找去世路、自撤消亡。同\"大众飞蛾赴火\公众。宋黄庭坚《演雅》诗:\"大众蛣蜣转丸贱苏合,飞蛾赴烛甘去世祸。\"大众飞蛾是一种喜好近火的昆虫。因此别号\"大众灯蛾\"大众,每当飞娥靠近灯火每每葬身火中,喻不惜捐躯而有所作为。
羝羊触藩:羝,指公羊。藩是竹篱笆。公羊雄浑冒失,喜好用椅角顶撞,每每把墒角卡住不能自拔。据《易经大壮》篇:\"大众羝羊触藩,不能退,不能遂。\"大众以是众人就用抵羊触藩来比喻作事的进退两难陷入困境。
安乐:安宁和快乐。《孟子告子下》:\公众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祸者,国恒亡;然后知生於忧患,而去世於安乐也。\"大众明黄绾《明道编》卷二:\"大众‘去世於安乐'者,因安乐而不知思、不知慎、不知节、不知畏、不知谨、不知保、不知脩,而至於去世也。\公众
【评语】
谦让风致的建立不因此无原则容忍妥协为条件的,而因此立大志,高出发点处世为条件的。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立身要高,心地要宽,不可有一样平常无知无识之辈的俗见,也便是要认识真理,修身养性,否则就犹如凡夫俗子一样平常,终生在尘埃泥塘中打滚,难以超凡绝俗,有所造诣。尤其待人接物应以谦让为高,退一步,即是进两步。因此我们为达成目的,绝不可以盲目努力,一定要听其自然,谦逊谨慎。一定要保持超然的亦子之心,同时也要具有谦逊的教化功夫,然后才能走上人生的光明坦途。俗谚所谓\"大众弓满则折,月满则缺\公众,这真是一句永恒不变的真理。干事要看傍友不雅观环境,一味冒失;不知变革,不看全局,一定遭受他人的排斥而归于失落败。
二一○、修德忘名 读书深心
学者要整顿精神并归一起,如修德而留神干事功名誉,必无实诣;读书而寄兴于吟咏风雅,定不深心。
【译文】
求取学问要集中精神专心研究,如果教化德行却又留神奇迹功绩名声名誉,一定没有实在成绩;读书把兴趣寄托在吟咏诗词风骚儒雅,一定不会深入内心。
【表明】
学者:做学问的人,求学的人。《论语宪问》:\"大众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大众
整顿精神:整顿,收聚,网络。《东不雅观汉记淳于恭传》:\"大众(恭)家有山田橡树,人有盗取之者,恭助为整顿,载之归。\"大众收拢,收揽。《清史稿尚善传》:\"大众躬蹈四罪,而犹逞志角力,谬欲整顿民气,是厝薪於火而云安。\公众精神,指人的意识。《史记太史公自序》:\"大众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公众 整顿精神,指整顿散漫不能集中的意志。
并归一起:并归即\"大众归并\"大众,合并,合在一起。《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大众若归并二国之众,可聚百万。\"大众一起,一类,同一类。《老残游记》第七回:\"大众进门打过暗号,他们就知道是那一起的朋友。\"大众犹言一带或一个方面。明田艺蘅《留青日札赌钱》:\公众苏常一起尤甚,士大夫归家者则开赌坊,盖避禁也。\"大众并归一起指合并在一个方面,也便是专心研究学问。
修德:教化德行。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归心》:\"大众僕妾臣民,与身竟何亲也,而为勤苦修德乎?亦是尧、舜、周、孔虚失落愉乐耳。\公众
留神:把稳,关心,把稳。唐白居易《喜敏中及第》诗:\"大众转於文墨须留神,贵向烟云早致身。\公众
事功:奇迹和功绩,功业,功劳。宋范成大《外舅挽词二首》之一:\"大众事功纔止此,物理故难量。\"大众
寄兴:寄寓情趣。宋刘过《贺新郎》词:\"大众人性愁来须殢酒,无奈愁深酒浅。但寄兴、焦琴紈扇。\公众
吟咏:歌唱,作诗词。《诗周南关雎序》:\"大众吟咏情性,以风其上。疏:‘动声日吟,长言日咏。'\"大众指诗词等韵文。唐刘禹锡《董氏武陵集记》:\"大众寓其情怀,播为吟咏,时復发笥,纷然盈前。\公众
风雅:本指《诗经》中的《国风》、《大雅》、《小雅》等,泛指文化。清平步青《霞外攟屑释谚临川梦》:\"大众钱牧翁评騭陈仲醇,谓聊可装点山林,附庸风雅。\"大众此作\公众风骚儒雅\"大众字面解。
【评语】
大凡求学问的读书人,是为了深明道理。那就应把散乱的精神整顿起来、统一起来,用于研究道理一方面,这是很主要的。也便是说,求学最大的目的还是为了更高尚的道德,发挥道德与加强学识是应齐头并进的。当代人多藉修德之名,为了他个人的名利、奇迹的出息而努力,这样便失落去为学的本意,没有深入的学问可求了。读书人每每只知道吟诗弄赋,但求风雅不求实学,这种人哪里是真正的求学呢?没有深入的学问,只求一些肤浅的皮毛,那是何等可悯!
明乎此,要教化齐心专心,求最真实的学问,不是风雅一番就可以了事的,为了真正的得益,我们便该当发菩提心,修无上道,去做度众人的大奇迹。从事学术研究本来就没捷径可寻,历来做学问都讲究个勤字,勤中苦,苦中乐,所谓\"大众读书之乐无窍门,不在聪明只在勤\"大众、有一分耕耘才能有一分收成。
二逐一、真伪之道 只在一念
大家有个大慈悲,维摩屠刽无二心也;处处有种真意见意义,金屋茅簷非两地也。只是欲闭情封,当面错过,便咫尺千里矣。
【译文】
每人都有一个宽大的慈爱悲悯,维摩诘和屠夫刽子手没有两样心地;到处都有一种真正的生活情趣,黄金屋和茅草屋檐并非是寰宇之别。只是希望闭塞情绪封锁,当面交错而过,即便近在咫尺也相去千里了。
【表明】
大慈悲:慈,菩萨爱护众生,给众生以快乐叫慈,悲,愿解他人痛楚之心。悲是大乘佛教菩萨观点的基本特点。《大智度论》:\"大众大悲,拔统统众生苦。\"大众大慈悲是佛家语,《不雅观无量寿经》有\公众佛心是大慈悲\公众指佛菩萨广大之慈悲。慈悲,谓给人快乐,将人从苦难中拔救出来,亦泛指慈爱与怜悯。全句意:大家都具有成佛的佛性。
维摩:梵语维摩诘简称,是印度大德居士,汉译叫净名。与释迦同时人,辅佐佛来教养众人,被称为菩萨化身。清吴伟业《题王石谷画》诗之二:\"大众一幅天然图画里,维摩僧寺破山桥。\公众
屠刽:屠,〈动〉本义宰杀畜生。《说文》:\"大众屠,刳也。\"大众〈名〉以宰杀畜生为职业的人即屠夫。《聊斋志异狼》:\公众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公众刽,〈动〉割断,砍断。《说文》:\"大众刽,断也。从刀,会声。本年夜辟刑人之隶。俚语谓之刽子手。\"大众因此实行罪犯去世刑为专业的刽子手。。
金屋:指富豪之家的住宅,建筑金壁辉煌,汉武帝有\公众若得阿姣当以作金屋藏之\公众的典故。南朝梁柳恽《长门怨》诗:\"大众无復金屋念,岂照长门心。\公众
茅簷:\"大众簷\"大众同\"大众檐\"大众,本是房檐。。茅,指盖屋的草。茅檐指茅屋。宋辛弃疾《清平乐村落居》:\"大众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大众佛教认为世间事物皆虚幻,故金屋茅簷并无差别。
两地:两亦作\"大众贰\公众,两处,两个地方。唐元稹《齐煚饶州刺史王堪澧州刺史制》:\公众俾分两地之忧,佇听二天之谚。\"大众此处作\"大众参天两地\"大众解。为《易》卦立数之义。《易说卦》:\公众参天两地而倚数。\公众孔颖达疏:\"大众倚,立也。既用蓍求卦,其楪蓍所得,取奇数於天,取耦数於地。\公众引申为人之德可与天地比较。《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大众故驰騖乎兼容并包,而勤思乎参天贰地。\"大众即比喻寰宇之别。
当面错过:面对面地失落去了机会。语本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一回:\"大众洪太尉道:‘我直如此有眼不识真师,当面错过!
'\"大众
咫尺:周制八寸为咫,十寸为尺。谓靠近或刚满一尺。形容间隔近。《淮南子道应训》:\"大众终日行不离咫尺,而自以为远,岂不悲哉!
\公众
二一二、有木石心 具云水趣
进德修道,要个木石的动机,若一有欣羡,便趋欲境;济世经邦,要段云水的意见意义,若一有贪著,便坠危急。
【译文】
匆匆进风致教化道义,要有一个树木山石的武断动机,如若一旦有了欣喜倾慕的想法,就会趋向物欲田地;救援众人经营国家,要有一段行云流水的淡泊意见意义,如若一旦有了贪恋执著的意图,就会坠入危险机关。
【表明】
修道:指学习、实施宗教教义。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归心》:\"大众一人修道,济度几许苍生?免脱几身罪累?幸熟思之!
\"大众这里指教化道义。
木石:树木和山石。《孟子尽心上》:\"大众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大众木石无知觉、无感情之物,比喻不为外界事物诱惑。《周书文帝纪上》:\公众纵使木石为心,犹当知感;况在生灵,安能无愧!
\"大众
欣羡:喜好而倾慕。南朝宋王景文《自陈求解扬州》:\"大众久怀欣羡,未敢干请。\"大众
济世经邦:济世,救世,济助众人。《庄子庚桑楚》:\"大众简髮而櫛,数米而炊,窃窃乎又何足以济世哉?\公众成玄英疏:\"大众此盖小道,何足救世。\公众经邦,即\"大众经邦纬国\公众,经、纬,本指丝织物的纵线和横线,引申为管理、方案。邦:国家。指管理国家。
云水:云与水。宋陆游《长相思》词:\"大众云千重,水千重,身在千重云水中。\公众指僧道。僧道云游四方,如行云流水,故称。《宋史方技传下莎衣道人》:\"大众帝岁命内侍即其居设千道斋,合云水之士,施予优普。\"大众佛家称行脚僧为云水,这种和尚手待三宝云游天下,到处为家毫无顾虑,行迹飘忽有如行云流水。他们不受物欲束缚而具淡泊雅趣。
贪著:贪,〈动〉本义贪财。《说文》:\"大众贪,欲物也。\公众《楚辞离骚》:\"大众爱财曰贪,爱食曰婪。\"大众著,\"大众着\"大众的繁体字,<后缀>用在动词后,表示已经达到目的或有了却果。贪著,指对荣华富贵功名利禄的贪婪执著。
危急:亦作\"大众危几\"大众。潜伏的祸害或危险。唐刘言史《不雅观绳伎》诗:\公众危急险势无不有,倒掛纤腰学垂柳。\"大众危险的机关。用于杀敌、猎兽、捕鱼等的用具。清陈维崧《八声甘州南耕斋中食鲥鱼作》词:\"大众贪听渔翁笛,悮触危急。\公众
【评语】
一个有志修道的人,该当有木石那样不能移动他的恒志,既不会一味梦想世俗富贵名利,更不致趋炎附势,如果稍有一点贪恋富贵的人,齐心专心求权势功名,这人便成了希望的奴隶,进入了迷惑可怜可哀的欲境。古人修身养性讲究心定,不为外物所扰,打消统统杂念。这种寻求内心悟性的办法用之于经邦济世,从政当权,是有积极意义的。政治家们统治天下,亦必须具有一片清淡如云水僧的意见意义。一个当权者可能权倾朝野,一个有钱人或许富可敌国,一个入仕者可能年夜志万丈,但决难具备隐世者的淡泊意见意义,及行脚僧人手待三宝云游天下,那种高枕而卧飘然出世的风貌,其恬淡超逸的清高志趣,绝对不是一个奔波于名利中的凡人所能望其项背的。但一个经邦济世的人也应具有这种胸襟,具有那种木石一样平常武断不移的心志,政事一定可办得井井有条,政风清廉,全球推崇。这样就可能看淡名利而保持清廉。如果一味贪恋荣华富贵功名利禄,就即是一个齐心专心向上的人没有根本而终有一日会跌落无底深渊,不仅不能为国为民做事,恐怕连身家性命也难保全。权力能使人腐蚀,不断修省,时时保持一种高雅脱俗的心性而在名利声中保持复苏,才可能不去随波逐流,自觉抵制贪污腐蚀。
二一三、君子无祸 勿罪冥冥
肝受病则目不能视,肾受病则耳不能听;病受于人所不见,必发于人所共见。故君子欲无得罪于昭昭,必先无得罪于冥冥。
【译文】
肝脏遭受病变眼睛就不能看东西,肾脏遭受病变耳朵就不能听声音;病变发生在人们所看不见的地方,一定产生发火在人们都能瞥见的时候。以是君子想不开罪于明显处,必须首先不开罪于暗藏场所。
【表明】
得罪:使人烦懑或挟恨,搪突,开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大众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大众
昭昭:显著,明显可见,公开场合。据《庄子达生》篇:\"大众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也。\"大众
冥冥:阴暗不明,暗藏场所。《荀子劝学篇》:\公众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大众
二一四、多心招祸 少事为福
福莫福于少事,祸莫祸于多心。唯苦事者,方知少事之为福;唯平心者,始知多心之为祸。
【译文】
幸福莫过于幸福在减少琐事,灾害莫过于祸害在多余心思。唯有劳苦事务的人,方才知道减少琐事才是幸福;唯有平和心情的人,方才知道多余心思才是灾害。
【表明】
苦事:令人为难、苦恼的事,指繁重费力的事情。明沈德符《野获编补遗台省台疏讥谑》:\"大众谦又曰:‘近日又要我改一道招拟,甚是苦事。'\公众
平心:谓存心公正,态度公道。《荀子大略》:\公众是非疑,则度之以远事,验之以近物,参之以平心,流言止焉,恶言去世焉。\公众使心情平和,态度镇静。《礼记深衣》:\"大众下齐如权衡者,以安志而平心也。\"大众
多心:语本《吕氏春秋重言》:\公众口吻不言,以精相告,紂虽多心,弗能知矣。\"大众高诱注:\"大众紂多恶周之心。\公众后称猜疑过多为\公众多心\"大众。谓二三其心,反复无定。《史记陈丞相世家》:\"大众汉王召让平曰:‘师长西席事魏不中,遂事楚而去,今又从吾游,信者固多心乎?'\公众
【评语】
一个有为的人应该具备\公众大智若愚、大巧似拙\"大众的境界,这样就不会被琐事缠身,不会为闲言困扰。而一个平常人的生活,也该当因此生平安然无事没有任何祸端为幸福的。所有祸端多数是由多事而招来,多事又源于多心,心猿意马,易放难收,便易走入邪念之途,殊不知作歹者有灾殃乃是天理,天理是不假的。多心是招致灾害的最大根源。所谓\"大众狐疑生暗鬼\"大众,很多人由于狐疑而把事情弄坏,其道理就在于此。所谓\"大众君子开阔荡,小人长戚戚\"大众,聪明人就该当从此抑制心的散乱,千万不要多疑猜,不要打企图,不要有任何不正的动机或不当的企图。一个心地光明的人自然俯仰无愧,根本不用疑惑别人对我有过什么不利的言行。
二一五、周遭处世 宽严待人
处治世宜方,处浊世宜圆,处叔季之世当周遭并用;待善人宜宽,待恶人宜严,待庸众之人当宽严互存。
【译文】
处在政治清明太平盛世该当志行忠方;处在政治阴郁纷争浊世该当应变滑腻调皮;处在政治衰败国将消亡的末世应该方直滑腻调皮并用;对待有道德善良人该当原谅宽宏大量,对待品质恶劣的人该当摈弃重办不贷,对待平民大众应该宽容厚道与严厉公道相互并存。
【表明】
治世:指太平盛世,政治清明,公民安居乐业。《荀子大略》:\公众故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为浊世。\公众
宜:应该,该当。
方:〈形〉方正(人行为、品性正派天真),正派。《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大众盘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大众志行忠方:志行,志向和操行。唐李华《三贤论》:\公众元之志行当以道纪天下,刘之志行当以‘六经'谐民气,萧之志行当以中古易现代。\"大众忠方,忠实方正。《三国志魏志邴原传》:\"大众徵事邴原、议郎张让,皆秉德纯懿,志行忠方。\公众
浊世:治世的对称,混乱不安定的时期。《公羊传哀公十四年》:\"大众拨浊世,反诸正,莫近诸《春秋》。\"大众
圆:〈形〉本义圆形。《说文》:\"大众圆,圜全也。\"大众没有棱角,滑腻调皮,调皮,随机应变。《易经系辞》说:\公众是故蓍之德,圆而神,封之德,方以知。\"大众滑腻调皮,通达道理,处事灵巧。《梁书处士传陶弘景》:\"大众弘景为人,滑腻调皮谦谨。\"大众
叔季之世:古时少长顺序按伯、仲、叔、季排列,叔季是兄弟中排行末了,比喻末世将乱的时期,《左传》云:\公众政衰为叔世\"大众,\"大众将亡为季世\"大众。叔季,没落,末世。《魏书释老志》:\"大众叔季之世,闇君乱主,莫不眩焉。\"大众
善人:有道德的人,善良的人。《论语述而》:\"大众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大众 邢昺疏:\公众善人,即君子也。\"大众
宽:〈形〉本义房屋宽敞。《说文》:\"大众宽,屋宽大也。\"大众度量宽宏,宽厚。《诗卫风淇奥》:\"大众宽兮绰兮。\"大众传:\公众宽能容众。\公众三国魏刘劭《人物志材能》:\"大众宽宏之人,宜为郡国,使下得施其功,而总成其事。\"大众
恶人:品质恶劣的人。汉扬雄《法言修身》:\"大众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大众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慕贤》:\"大众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公众
严:〈形〉不放松,不宽容,与\"大众宽\"大众 相反。严厉,严明。《韩非子五蠹》:\公众诛严不为戾。\"大众重办不贷,惩,惩罚;贷,宽容。严厉惩罚,绝不宽恕。
庸众:凡人,一样平常的人。《荀子修身》:\公众边幅、态度、进退、趋行,由礼则雅,不由礼则夷固僻违,庸众而野。\"大众杨倞注:\公众庸,凡庸;众,众人。\"大众
【评语】
这是古代知识分子待人处世的一种范例办法,这和他们的从政不雅观有关。太平盛世有明君贤相为政,能采纳善言表彰善行,所实施的是大公无私的善政,以是一个人的言行纵然刚直严肃,也不会受到任何政治伤害。反之,如果是处于昏君奸臣当政的浊世,言行就必须只管即便圆机,否则就有招致杀身之祸的危险。从政如此,待人同样。这种待人处世的办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一个人不能抱着满腔激情亲切,怀着小儿百姓之心却不顾实际环境,不看周围大众的水平而自顾自地施展抱负,在待人处事的办法上一成不变,如果这样的结果将非撞一鼻子灰而于事无补。谈到\"大众世道\"大众,在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社会里,道德不被尊重,正义也必不受人欢迎。因此,在干事方面回不能左袒于任何一方面,而有时以方正、有时以滑腻调皮。至于待人也要有套知识,那便是有时紧迫,有时松弛。对付善良诚笃的人该当采纳宽厚,由于他们的言行无可责备。反之,恶人所犯过失落太多,如果太宽待了,就造成他的放肆,助长他的恶行,以是应该以严厉来匡正他的恶德恶行。又有一种人未曾达到善人程度,又没有像恶人那样坏法,这样的人就要看在什么场合、什么韶光,随时宽严并用,以奥妙中和的方法指引他精确的路向。
二一六、忘怨忘功 念过念恩
我有功于人不可念,而过则不可不念;人有恩于我不可忘,而怨则不可不忘。
【译文】
我有功德给于别人不可以常常念叨,而对别人有过失落则不可不想念;别人有恩情给于我不可以轻易忘怀,而别人怨恨于我则不可不忘怀。
【表明】
功:〈名〉本义功绩,功业,功劳。《说文》:\"大众功,以劳定国也。\"大众功德,恩德。《孟子梁惠王上》:\"大众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大众
念:〈动〉本义常思,思念,想念。《说文》:\"大众念,常思也。\公众念叨,亦作\"大众念到\"大众,\"大众念道\"大众。因思念而常常提及。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一折:\公众俺小姐至今脂粉未曾施,念到有一千番张殿试。\公众
过:〈名〉无意的犯法或作恶行为,缺点。《说文》:\"大众过,罪愆也。\"大众
恩:〈名〉本义恩情。《说文》:\"大众恩,惠也。\"大众他人对我的帮助接济。
怨:〈动〉本义怨恨,仇恨。《说文》:\"大众怨,恚也。\"大众〈名〉仇恨,怨仇。《史记商君列书》:\"大众是积怨畜祸也。\公众他人对我的怨恨和搪突。
【评语】
一个有教化的人不同于一样平常人的地方,首先在于待人的恩怨不雅观因此恕人克己为条件的。一样平常人总是随意马虎记仇而不长于怀恩,因此有\"大众利令智昏\公众\"大众恩将仇报\"大众\"大众忘恩负义\公众等等说法,古之君子却有\"大众以德报怨\公众\"大众涌泉相报\"大众\公众一饭之恩终生不忘\公众的传统。不过关于\公众以德报怨\"大众一语,却有商榷的必要,由于孔子主见\公众以德报德,以直报怨\"大众,否则就会涌现\公众以德报怨,何以报德\"大众的征象。这种道理就犹如唱歌,如果起音起得太高,那往后再碰着更高的音就一定无法唱下去,以是还是孔子的主见合乎中道。为人不可琐屑较量,少想别人的不敷、别人待我的不是;别人于我有恩有劳应记取于心,大家都这样想,人际就和谐了,天下就太平了。用现在的话讲,多看别人的长处,多记别人的好处,抵牾就化解了。人家留下的怨仇,要忘得一干二净,以培养我们开阔恢宏的心胸,一个胸中不能容物的人,又怎能造诣伟大的奇迹呢。
【注061】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一集醒》同文。
二一七、出世入世 明心为本
心地干净,方可读书学古,不然,见一善行窃以济私,闻一善言假以覆短,是又籍寇兵而赍盗粮矣。
【译文】
内心田地干干净净,方才可以读圣贤书学习古训,否则,瞥见一个善良行为偷偷用来知足私欲,听闻一个善良言语假借用来掩饰笼罩缺陷,这是借给仇敌武器而又送给匪贼粮食了。
【表明】
心地:佛教语,指心。即思想、意念等。见一二三【表明】
学:学习研究古代文籍。《书周官》:\"大众学古入官。\"大众孔传:\"大众言当先学古训,然后入官治政。\公众
济私:语出《宋书南郡王义宣扬》:\"大众籍西楚强力,图济其私。\"大众后以\公众济私\公众谓使自己得益。
覆短:护短,粉饰缺陷或缺点。《明史王应熊传》:\"大众应熊强愎自张,纵横为习,小才足覆短,小辨足济贪。\"大众
藉:〈动〉进贡。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公众无以藉君,与君相忆也。\"大众\"大众借\"大众的繁体字。《史记陈杞世家》;\公众空籍五岁矣。\公众《索隐》曰:\"大众一云:‘籍,借也,谓借失落国之后年为五年。'\公众
赍盗粮:送粮食给盗贼,比喻做危害自己的蠢事。《荀子大略》:\公众非其人而教之,齎盗粮,借贼兵也。\"大众赍,〈动〉拿东西给人,送给。《说文》:\公众齌,持遗也。从貝,齊声。俗字作賫。\"大众
【评语】
\"大众学问\"大众在一个心地清正、德行纯洁的人来研究,如加以善用,可以修身治国,获益无穷。可是一个心术不正的人得到了学问,反而会利用学问去做出各类坏事。以是,必须心地正当、心性明净的人方可读书求学。那些心怀不测的人读了书,犹如得到了武器,他可以利用这武器去做不好的勾当,盗取他人的名誉,逞私人的欲念。他们又以学问掩饰笼罩短处,口里说的是善行,所做的却全是坏事,真是:\公众好话说尽,坏事做绝。\"大众故此,给恶人以知识学问,无异供匪贼以粮食,那将增长他的罪过。一个心地纯洁风致高尚的人有了学问,可以用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社会人群乃至全体人类有所贡献。反之,一个心术不正的人有了学问,好比为虎傅翼,他会利用学问去做各种危害人群的事,例如当代人所说的\公众经济犯罪\公众和\"大众聪慧犯罪\"大众等等,就都是这种心术不正之人的详细表现。由于这些小人以自己所修的学问作为武器,在社会上无恶不作,有的以伪君子的姿态好话说尽坏事做绝,有的乃至为了一私利而做出祸国殃民的勾当,因此西谚才有所谓\公众偷一块面包进监狱,偷一条铁路进国会\"大众的愤激之言,由于能偷一条铁路的人自然都是属于有点学问的聪慧犯罪和经济犯罪。以是做学问不能以一个\"大众勤\"大众字了得,还必须立身正才行,这便是现在讲求的\"大众德才兼备\"大众。现在一些人花着国家紧张的外汇放洋留学,可一但学业有成,便黄鹤不返;更不要说一些人会以所学加害他人了。故古人讲立身修性在本日仍有实际意义,用现在的话讲,做学问的同时,还须培养良好的思想风致才行;有学问的人未必便是利于社会、益于大众的人,要看学问在什么人的手里,要看其风致如何。
二一八、崇俭养德 守拙全真
奢者富而不敷,何如俭者贫而有余;能者劳而俯怨,何如拙者逸而全真。
【译文】
奢侈的人富有也不能知足,不如节俭的人穷苦还尚有剩余;能干的人劳苦而俯拾怨恨,不如笨拙的人安逸而保全天性。
【表明】
奢:〈形〉本义奢侈,不节俭。《说文》:\"大众奢,张也。\"大众徐灏曰:\"大众奢者侈靡放肆之义。故曰‘张',言其张大也。\"大众奢侈,挥霍摧残浪费蹂躏钱财,过分追求享受。《国语晋语》:\"大众及桓子,骄泰奢侈,贪欲无艺,略则行志。\"大众
富而不敷:富,富有,包罗万象,无所不有。《易繫辞上》:\公众富有之谓大业。\公众韩康伯注:\"大众广大悉备,故曰富有。\"大众谓拥有大量财产、物资。《论语子路》:\"大众子谓衞公子荆善居室。始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公众不敷,不充足,不足,知足不了须要。《荀子礼论》:\公众断长续短,损有餘,益不敷,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者也。\公众
何如:用反问的语气表示赛过或不如。《北史卢昶传》:\公众卿若杀身成名,貽之竹素,何如甘彼芻菽,以辱君父?\公众
俭:〈形〉本义自我约束,不放肆。《说文》:\"大众俭,约也。\公众节俭,节约俭省。《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大众盖闻治国之道,富民为始;富民之要,在於节俭。\"大众
贫而有余:贫,〈形〉本义短缺财物,穷苦,与\"大众富\"大众相对。《说文》:\"大众贫,财分少也。\"大众穷苦,贫苦贫乏。《韩非子奸劫弑臣》:\"大众夫施与穷苦者,此世之所谓仁义;哀怜百姓,不忍诛罚者,此世之所谓惠爱也。\"大众有余,有剩馀,超过足够的程度。《诗小雅都人士》:\"大众匪伊垂之,带则有餘。\公众
能:〈名〉本义熊,传说中的一种像熊的兽。《说文》:\公众能,熊属。足似鹿。\"大众才能,能力。《诗小雅宾之初筵》:\公众各奏尔能。\"大众有才能的人。《孙子谋攻》:\公众将能而君不能御。\公众能干,犹才干。《后汉书循吏传孟尝》:\公众尝安仁弘义,耽乐道德,清行出俗,能干絶群。\公众有才能,会办事。宋欧阳修《论西北事宜札子》:\"大众代州诸寨主监押三十餘员,内无三四人能干而晓事者。\"大众
劳而俯怨:劳苦而随意马虎招致浩瀚怨恨。劳,〈动〉本义努力劳动,使受辛劳。〈形〉劳累,疲倦。《韩非子五蠹》:\公众事力劳而养活薄。\公众辛劳,费力。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公众自谓少时存心于学甚劳。\"大众劳苦,勤恳辛劳。《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大众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公众俯,〈动〉本义低头。俯拾,俯身拾取。《三国志魏志高堂隆传》:\"大众士病不明经术,经术苟明,其取青紫如俯拾地芥耳。\"大众引申以喻成事之易。《北史周纪上》:\"大众欢(高欢)违负天地,毒被人鬼,乘此扫荡,易同俯拾。\"大众即\"大众俯拾皆是\"大众只要低下头来捡取,到处都是。形容多而易得。唐司空图《诗品自然》:\"大众俯拾即是,不取诸邻。\"大众怨,〈动〉本义怨恨,仇恨。《说文》:\"大众怨,恚也。\公众怨恨,仇恨;强烈不满。《墨子兼爱中》:\"大众凡天下祸篡怨恨,其以是起者,以不相爱生也。\"大众
拙:〈形〉本义笨拙,不灵巧。《说文》:\"大众拙,不巧也。\公众笨拙,愚蠢,不机动,不伶俐。巴金《寒夜》:\"大众他的笨拙的口舌能够表达他的感情么?\"大众
逸而全真:安逸而能保全天性。逸,〈动〉本义逃跑。《说文》:\"大众逸,失落也。从辵兔,兔谩訑善逃也。\公众〈形〉闲适,安乐。《诗小雅十月之交》:\公众民莫不逸。\"大众笺:\"大众逸,逸豫也。\公众安逸,安闲舒适。《庄子至乐》:\"大众所苦者,身不得安逸,口不得美味,形不得美服,目不得好色,耳不得音声。\"大众安稳,太平无事。《宋书索虏传》:\公众今者域内安逸,百姓富昌,军国异容,宜定制度,为万世之法。\公众全真,保全天性。《庄子盗跖》:\公众子之道狂狂汲汲,诈巧虚伪事也,非可以全真也,奚足论哉!
\"大众真,〈名〉本义道家称存养本性或修真得道的人为真人。《说文》:\"大众真,神仙变形而登天也。\公众本性,本原。《庄子秋水》:\公众谨守而勿失落,是谓反其真。\"大众
【评语】
任何事都是相对的,不以相对的不雅观点看待事物每每会走向绝对,而把事物固定化,一成不变。像钱财于当代生活不可或缺,但以之为生活的全部就走向了极度。生活奢侈的人,无论有多少财产,到头来也都挥霍精光,表面看来他彷佛很快乐,实在二心坎常感不知足,由于他的财产越多希望越强,可见人的希望有如永久填不满的沟壑。反之一个生活节俭的人,他们平日能量入为出,虽然并非富有,但是在金钱上从来没有感到不敷,因此在希望上也就没有非分之想,安全然安过个极快乐的日子。生活上要有知足感,事情中要讲究方法。不能由于自己有多方面的才能便事必亲躬,处处亲劳,结果可能会招致怨恨还办不好事情。对付一样平常人而言,能而劳,可能就压抑了别人的才能,使别人无从表现:如果是当权者,其能不应表现在自己如何亲为上,而在于若何组织、管理,使每个人都可显其所能。而且,任何抵牾的涌现是由于事做了,局势活了,抵牾便开始涌现了;一潭去世水时人们心意相对稳定。那么谁做谁就成了抵牾中央,不集怨而何?头脑发达、知识能力超人一等的人,固能担当各类奇迹,但他每每犯了目空一切的毛病。行为太过,便侵害了别人的利益。结果不但事情劳苦,而且结怨于一身。不如那些悠哉悠哉不失落其天真本性的笨拙的人,虽然脑筋大略、能力差些,却不致与人结怨,可以安然无事的生活。闲者置身局外当然会有韶光去评头论足了。以是能应是相对的,个人的能不可能原谅大家的能。干事前理应先看看想想。
二一九、学甚至用 立业种德
读书不见圣贤,如铅槧庸;居官不爱子民,如衣冠盗;讲学不尚躬行,如口头禅;立业不思种德,如面前花。
【译文】
研读诗书不能见到圣德贤才,犹如一个书写笔墨的匠人;身居官职不能爱护庶民百姓,犹如一个穿衣戴冠的匪贼;讲习学问不能崇尚身体力行,犹如一个口头念经的和尚;创立奇迹不能思考积累功德,犹如一朵瞬即凋落的花朵。
【表明】
圣贤:贤人和贤人的合称,亦泛称道德才智精彩者。见一六○【表明】
铅槧庸:古代的书写工具。铅,铅粉笔;椠,木板片。语出《西京杂记》卷三:\公众掦子云好事,常怀铅提槧,从诸计吏,访殊方絶域四方之语。\"大众庸,〈动〉本义用,须要。《说文》:\"大众庸,用也。\"大众受雇用,出卖劳动力。《韩非子五蠹》:\"大众买庸而决窦。\公众〈名〉受雇用的人。《淮南子缪称》:\公众取庸而强饭之。\"大众铅槧庸,雇佣来书写的人,即写字匠人,引为著作家。
口头禅:佛教语,指不能领会禅宗哲理,只袭用它的某些常用语以为发言的点缀,称之为\"大众口头禪\"大众。宋王楙《临终诗》:\公众平生不学口头禪,脚踏实地性虚天。\公众
面前花:瞬即凋落的花朵,比喻一时的荣华。清唐训方《里语徵实》卷中下:\公众董思白曰:‘读书不见圣贤,为铅槧佣;讲学不究躬行,为口头禪;居官不爱百姓,为衣冠盗;立业不思种德,为面前花。'\"大众
【评语】
读书不仅仅为了认识几个字,记住几篇文章,就算达到目的了。读书的真正目的在于体会出古代圣贤的一言一行,把他们的精神变成自己的精神,进而做好修身齐家的工夫,然后去为国家社会尽力做事。读书如果倾向研讨笔墨章句的末节,而不能体会古圣先贤的真精神,结果不过是一个\"大众铅板的佣者\"大众而已。铅是用夹在木板上写字的铅丹(赤色)。中国在后汉以前,还没有发明纸,用绸绢和木板来代替纸,以铅丹写字在绸或板的上面。佣是雇用的人,以是\"大众铅佣\公众便是写字匠的意思,说他生平一世都没有什么代价了。做官不是为一身一家的名利,而是为谋国家富强和社会幸福。有些做官的人,每天在想若何升官、若何发财,凡事都为他个人的利益打算,没有替国家和公民的公利著想,这样做官的人,切实其实便是穿著官吏衣服的盗贼。既然具有盗贼的心肠,为了遂其私欲,自然就不惜利用伤天害理的手段,来达成他的目的了。国家如何不乱?社会如何不乱?民心如何不坏呢?人生涯着,建立起一件奇迹,并不单是为了自己的名利,必须是为社会谋利益,为人群造幸福,把功业传之后世,才能名垂千古。可惜一样平常大人师长西席,每每只图自己的荣华富贵,不思施恩德于天下,则他的生平,只是过眼云烟。去世后什么也没遗留下来。古人治学,并不仅仅以懂得笔墨为目的,而看重躬行实践,所谓\"大众学甚至用\"大众,首先是学习,传承古令精髓,节制真才实学;而后灵巧地用于实践,贡献国家社会。如果学问与实践不能相辅相成,那就变成了徒有虚表的读书匠,亦或是\"大众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公众的口头禅而已,纵然每天绞尽脑汁在理路上苦斗,如果不彻底实践参禅悟道的真功夫,到头来连一点用途也没有。同样,作官的是公民的父母官,如果不能爱护公民,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又与穿着华美外衣的匪贼何异!
总而言之,读书如果不探求圣贤哲理,就不能算是学甚至用;做官如果不爱护公民,就不能算是公民父母官;创立奇迹而不想积善积德,又怎能爱护自己的子女!
二二○、肃清外物 直觅本来
民气有部真文章,都被殘編斷簡封固了;有部真鼓吹,都被妖歌艷舞湮沒了。學者須掃除外物直覓本來,才有個真受用。
【译文】
大家心中都有一部真正的文章,可惜都被残缺不全的书本封闭禁锢了;大家心中都有一部美妙的乐曲,可惜都被妖冶华美的歌舞泯没埋没了。做学问的人必须打消外界事物直接寻觅民气中本有的心性,才能有一个真正享用不尽的真学问。
【表明】
残编断简:指残缺不全的书本。编,用来穿联竹简的皮条或绳子。简,竹简,古代用来书写的竹片。语本北周庚信《谢滕王集序启》:\"大众某本乏财用,无多作述......至如残编落简,并入尘埃;赤轴青箱,多从灰烬。\公众
封固:封,〈动〉封闭(以封记关闭,使不能动用、通畅或随便打开),堵塞。《战国策燕策》:\"大众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大众固,〈形〉本义坚,坚固。《说文》:\"大众固,四塞也。\"大众〈动〉禁锢,闭塞。禁锢,封闭,束缚限定。鲁迅《南腔北调集为了忘怀的记念》:\"大众可是在中国,那时是确无写处的,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大众
鼓吹:即鼓吹乐。古代的一种器乐合奏曲。亦即《乐府诗集》中的鼓吹曲。用鼓、钲、箫、笳等乐器合奏。源于我国古代民族北狄。汉初边军用之,以壮阵容,后渐用于朝廷。晋崔豹《古今注音乐》:\"大众短簫鐃歌,军乐也。黄帝使岐伯所作也。以是建武扬德,风劝战士也。《周礼》所谓王大捷,则令凯乐,军大献,则令凯歌者也。汉乐有《黄门鼓吹》,天子以是宴乐羣臣。短簫鐃歌,鼓吹一章耳,亦以赐有功诸侯。\"大众鼓吹声,乐曲声。唐李山甫《陪郑先辈西岳罗谷访张隐者》诗:\"大众谷风闻鼓吹,苔石见文章。\"大众
本来:指人本有的心性。见○一九【表明】
受用:享受,享用。《法苑珠林》卷十二:\"大众四方僧物,饮食卧具,皆悉不得共同受用。\"大众犹受益,得益。《朱子语类》卷九:\公众今只是要理会道理,若理会得一分,便有一分受用;理会得二分,便有二分受用。\公众
【评语】
任何一个人的心中,都有一部上天阐述真理的文章,只要读这部真文章,就没有再讲其他文章的必要(也便是创造这一个真实,心该当随从他的辅导,再没有另求他道的必要了)。假如只去读古人如糟粕一样平常的书,并且收藏到心底的深处,被这些书本的思想给牢牢束缚封闭著,对付自己心里原有的真文章反而不知道把稳,这是非常可惜的(便是把名贵的真实心为古人之言所迷惑,而妨碍了心灵的浸染与发展)。人的心中都有一曲本真的音乐,只要听了这音乐而体会到个中三昧的话,就再也没有听取其他音乐的必要了。可惜的是,人们被外来的声色所迷,埋没了本真,便听不见了。众人只知念\"大众不雅观世音菩萨\"大众的圣号,而不知不雅观世音的意思是什么?所谓不雅观世音,便是要人们修得不雅观见众人本真之音,而去实施救苦救难的菩萨道(这个比喻是说:民气都怀有本真的真理,如果能够悄悄体会这一真理的奇妙旋律,就再没有听闻其他各种言词的必要)。最可惜的是,受了外界各类言词的掩蔽而生出了迷惑,这样一来,本真之音就听不见了。对付修学之道,如果能不为残篇断简的言词所蔽,不受邪说异端所侵扰,能够明心见性直向心中本有的真理去探求,不受外界的诱惑,那他将会创造自己本有的真文章与真音的妙旨。以是,只有能够体会到本来的真理,才有真正的受用。由上可知,真理无待他求,应该直指自己的心中,由于自己的心中有一个本来的真理。本篇的旨趣即是为求本来的真理,必须把外来的诱惑物全然扫去。孔子曰:\"大众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公众,这意思也便是说,一个人如果只知道读书而不肯用脑筋去思考,就会使所学的道理模模糊糊,如果只思考而不读书则也是非常危险的事,可见学习与思考必须两相兼顾。由于不读书不识字而能悟出真理的,自古以来只有禅学大师六祖慧能一人而已,以是孟子才提醒众人:\"大众尽信书不如无书\"大众,也便是读书必须用聪慧来分辨书中的道理。由此可见,人间真理无待他求,要向自己心灵深处去寻求,由于自己内心一定有一个本然的真理,这便是所谓的良知。
二二一、苦中有乐 乐中有苦
苦心中,常得悦心之趣;得意时,便生失落意之悲。
【译文】
劳苦心力之中,常常得到愉悦心情的乐趣;得志满意之时,就会产生失落去意愿的悲哀。
【表明】
苦心:费尽心思。《庄子渔夫》:\"大众苦心劳形,以危其真。\公众指费力地耗在某种事情上的心力。唐杜甫《韦讽录事宅不雅观画马图歌》:\公众借问苦心爱者谁?后有韦讽前支遁 。\公众
悦心之趣:悦心,愉悦心情,心里喜悦。汉刘向《说苑修文》:\"大众嗜欲好恶者,以是悦心也。\"大众趣,〈名〉乐趣,兴趣。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大众园日涉以成趣。\公众
得意:犹得志。称心,满意。今亦指骄傲自满,志得意满。见○○八【表明】
失落意之悲:失落意,不遂心,不得志。《汉书盖宽饶传》:\"大众宽饶自以行清能高,有益於国,而为凡庸所越,愈失落意烦懑。\"大众悲,〈形〉本义哀伤,酸心。《说文》:\公众悲,痛也。\"大众悲哀,哀伤痛楚。《史记五帝本纪》:\"大众尧辟位凡二十八年而崩,百姓悲哀,如丧父母。\公众
【评语】
这个天下可以叫做\"大众忧世\"大众,也便是佛说的\公众娑婆天下\公众,译为\公众堪忍天下\公众。在这个天下里,本是苦恼不能断绝的人生。任何事都不能合乎空想的去做,当你以为很得当的时候,画蛇添足的事情出来了;以是,佛陀见告我们,活在这天下上,碰着任何的恶劣环境与打击时,要能够堪忍才活得下去。我们常常听人说:\"大众天下不快意事,十有八九。\"大众苦恼的上面还有苦恼,当苦恼到了极致,一切身世都不存在的时候,精神上反而得到衷心安慰,不免有置身事外的快乐觉得。人间是悲苦是无情,用这样的心来看人生,则入于耳、映于眼者都是苦痛和悲哀。其结果就陷于悲观的深渊了,于是,造成了厌世自尽、愤世嫉俗的人生不雅观,而葬送了生平,这样的人生平是没有什么意见意义的。结果,一颗薄弱的心灵,不得不回返自然,也便是使自己的本然之性洗净铅华。人们必须抱著勇气,以这个有限的身力去考试测验那无限的忧闷。本来人生是痛楚多难多难的,但我们必须征服这些苦恼,绝对不可以抱着失落败的心情。如果我们以悲哀的心情去看天上的玉轮,就成了以泪眼不雅观月,而玉轮也就带著忧闷了。如果以欢悦的心情去看,玉轮也就带著微笑了。人生寻求幸福的唯一道路,便是把韶光的苦放下来,由苦的里面找出乐趣来,以是说\公众苦中有乐\"大众。人生是苦痛的业力现场,而个中又被命运的力量奇妙的支配著,有时自己走到奇妙的环境,在一样平常人的眼力看来非常幸福,在这得意的舞台上,任何人都很随意马虎忽略过去的苦痛,这时候就撒下了失落意的种子,所谓:\"大众苦是乐的种子,乐是苦的根苗。\"大众悲每每是从乐中而来,而衰每每是由盛中而生,这便是所谓 \"大众兴尽悲来\公众,\公众盛极则衰\"大众。如果不能及时割去苦恼的根苗,得意之时一过,失落意之悲哀便立时跟踪而来。人不能由于一时的得失落决定自己的生平,不能因一时的苦乐而放弃人生的奋斗。任何事情都是在发展变革着的,苦悲可以转化,得失落不是永恒。在这样的情形下,要看主不雅观上用什么态度对待人生。
二二二、名誉富贵 来自道德
富贵名誉,自道德来者,如山林中花,自是舒徐繁衍;自功业来者,如盆槛中花,便有迁徙兴废;若以权力得者,如瓶钵中花,其根不植,其萎可立而待矣。
【译文】
富贵荣华名位荣誉,从道德教化中得来的,犹如成长在山峰树林中的花草,自然是从容不迫地繁殖茂衍;从建功立业中得来的,犹如栽种在盆景栅栏中的花草,即便有迁移拔徙而兴盛荒废;假若以权位势力得来,犹如扦插在瓷瓶瓦钵中的花草,它的根部没有植养,它的枯萎就指日可待了。
【表明】
舒徐:从容不迫。唐元稹《张校书元夫》诗:\"大众远处从人须谨慎,少年为事要舒徐。\"大众
繁衍:繁殖衍生,逐渐增多。《周书于谨传》:\"大众子孙繁衍,皆至闻达,当时莫与为比焉。\公众
盆槛:盆,〈名〉本义盛东西或洗涤用的器皿。常日为圆形,口大底小,比盘深。《说文》:\公众盆,盎也。\公众槛,〈名〉槛车,囚车。《说文》:\"大众槛,栊也。从木,监声。以是囚犯人之牢也。故囚车曰槛车。\"大众泛指栏杆。王勃《滕王阁序》:\"大众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公众此处\"大众盆槛中花\"大众作\公众槛花笼鹤\公众解,栅栏中的花、笼中的鹤。比喻受到约束的人或物。语本清龚自珍《好事近行箧中有像一幅以词为赞》:\公众倘然生小在侯家,天意转孤负。作了槛花笼鹤,怎笑狂如许!
\"大众
迁徙:犹变革。《史记李斯列传》:\"大众盖闻贤人迁徙无常,就变而从时,见末而知本,不雅观指而覩归。\公众 搬家,从一处搬到另一处,移动。汉应劭《风尚通正失落王阳能铸黄金》:\公众王阳虽儒生,自寒贱,然好车马衣服,极为鲜好,而无金银文绣之物,及迁徙去处,所载不过囊衣。\"大众运徙,犹迁徙。《墨子大取》\"大众诸以居运命者,苟入於个中者,皆是也\"大众 孙诒让间诂引清毕沅曰:\"大众居运,言居住或运徙。\"大众
兴废:盛衰,兴亡。《汉书匡衡传》:\"大众三代兴废,未有不由此者也。\"大众指兴复废毁的事物。
瓶钵中花:瓶,〈名〉本义取水器,古代比缶小的容器,用以取水,也用以盛酒食。《说文》:\"大众瓶,瓮也。(瓮,汲瓶也)。\公众《方言》:\公众缶其小者谓之瓶。\"大众钵,〈名〉僧人的食器僧侣所用的食具,像碗,底平,口略小,形状像盆而较小的一种陶制用具,用来盛饭、菜、茶水等。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大众吾一瓶一钵足矣。\公众瓶盛水,钵盛饭,指僧人化缘,指僧人。,瓶钵中花是指插在花瓶里的无根之花。
植:〈名〉本义关闭门户用的直木。《说文》:\"大众植,户植也。\"大众按,古门外闭,中竖直木,以铁了鸟关之,可加锁者。〈动〉栽种,栽种,成长。《广雅释地》:\公众植,种也。\"大众植养,造就,造就。《红楼梦》第五六回:\公众这一个老田妈,本是种庄稼的。稻喷鼻香村落一带,凡有菜蔬稻稗之类,虽是玩艺儿,不必负责大治大耕,也须是他去再细细按时加些植养,岂不更好?\公众
【评语】
富贵名誉,有由道德而来,有由功业而得来,更有由权力而得来。因其缘故原由不同,以是有悠久与短暂的差异。先说有道德的人,自己不敢乞求富贵名誉,而富贵与名誉自然集于他的身上,有德的人比之为山林中成长的花草,受自然栽培,根深柢固,枝叶茂盛,寿命也长久。建立战功造诣大奇迹的人们,享受人间的富贵荣华,虽然不如有德之人悠久,仿佛是山林的花草受到天然培养的力量深厚,也能媲美于田畦之花草茂盛于一时,可是由于移植的环境、景象不同,而有盛衰久暂的差别。这完备是根基不如天然丰硕的缘故。末了谈到由权力而得来的功富贵,多数是从他人手中用强力攫取的,这样的人不但不受他人的敬仰,反而要受万人的谩骂。由于这种功名富贵是不悠久的,彷佛昙花一现,没多久就消逝了。瓶子里面插的花、水上的浮萍,不过茂盛于当时,很难希望其长久。古人提倡以德报人,而且认为财富、隽誉,也应是有德者居之。道德的修省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君子\"大众立德、立功、立言\"大众要逐步发展,官位、财富、名誉要一点一点的累积。反之如果用不正当的手段于短韶光强行得到,那就宛如空中楼阁,转眼之间就会土崩瓦解。以是自己的财富要通过劳动付出得来,自己的社会地位要依赖自己的道德力量得到。因此俗话才有\"大众政治财三十年,农夫财切切年\"大众的说法,由于田舍的财产都是用一点一滴的血汗累积而成缘故。
二二三、弄权一时 悲惨万古
栖守道德者,寂寞一时;依阿权势者,悲惨万古。达人不雅观物外之物,思身后之身,宁受一时之寂寞,毋取万古之悲惨。
【译文】
栖心恪守仁义道德的人,孤单冷落一时;寄托曲从权贵势力的人,悲惨凄凉生平。通达道理的人重视物质以外的精神生活和道德教化,顾及去世后的名誉,甘心承受一时的寂寞,不要招致永久的悲惨。
【表明】
弄权:凭借职位,滥用权力。《汉书刘向传》:\"大众四人同心辅政,患苦外戚许史在位放肆,而中书宦官弘恭、石显弄权。\"大众
栖守:栖,〈动〉本义鸟类歇息。明归有光《项脊轩志》:\公众鸡栖于厅。\"大众居住,寄居。《国语越语上》:\"大众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公众有寄托的含义。栖心,犹寄心。三国魏嵇康《释私论》:\公众若质乎中人之性,运乎在用之质,而栖心古烈,拟足公涂。\"大众守,〈名〉本义官吏的职责,职守。《说文》:\"大众守,官守也。从门,寺府之事也。寺,廷也;府,文书藏也。\"大众〈动〉遵守,奉行。《吕氏春秋察今》:\公众故治国无法则乱,遵法而弗变则悖。\"大众 恪守,恭谨遵守。语本《国语周语中》:\"大众以恪守业则不懈。\"大众
道德: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道德由一定社会的经济根本所决定,并为一定的社会经济根本做事。不同的时期,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道德不雅观念。《韩非子五蠹》:\"大众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於智谋,当今争於力气。\公众《后汉书种岱传》:\"大众臣闻仁义兴则道德昌,道德昌则政化明,政化明而万姓寧。\"大众
寂寞:生僻,孤单。唐李朝威《柳毅传》:\"大众山家寂寞兮难久留,欲将辞去兮悲绸繆。\公众另见一六○【表明】
依阿:曲从附顺。《文选干宝〈晋纪总论〉》:\"大众其倚杖虚旷,依阿无心者,皆名重海内。\公众张铣注:\"大众依阿无心,谓曲从不察。\"大众寄托、迎合,指自己缺少独立人格,凡事都随意附从他人见地。
权势:见一○八。表明】。指居高位有势力的人。《北齐书元孝友传》:\"大众性无骨鯁,善事权势,为正派者所讥。\"大众
悲惨:犹悲惨。太平天囯洪仁玕《干王洪宝制》:\"大众(耶穌)后来果真被恶人钉去世十字架上,流其宝血,受尽千般凌辱,万种悲惨。\"大众凄凉。唐李白《留别曹南群官之江南》诗:\公众怀归路緜邈,览古情悲惨。\"大众
万古:晋葛洪《抱朴子勖学》:\"大众故能究览道奥,穷测微言,不雅观万古犹如日,知八荒若户庭。\"大众犹万代;万世。形容经历的年代久远。明李贽《与梅衡湘书》:\公众若我边彼边各相戕伐,则边疆常态,万古如一,何足掛齿牙耶!
\"大众此喻人的生平。
达人:通达道理的人。见○八四【表明】
不雅观:〈动〉本义仔细看。《说文》:\"大众不雅观,谛视也。\公众《广雅释诂一》:\"大众不雅观,视也。\公众
物外之物:物外,世外,谓超脱于尘世之外。汉张衡《归田赋》:\公众苟纵心於物外,怎知荣辱之所如!
\公众萧然物外,形容极为超脱,不为俗情杂务所烦扰。语本《清朝野史大不雅观》卷九:\"大众萧然物外,得意天机,吾不如傅青主。\公众物外之物,泛称世事以外的东西,也便是现实物质生活以外的精神生活和道德教化,即佛都所谓不生不灭的涅般境界。
思:〈动〉本义思考,想,考虑。《说文》:\公众思,容也。\"大众《书洪范》:\公众思曰容,言心之所虑,无不包也。\公众
身后之身:身后,去世后。《后汉书孔融传论》:\"大众代终之规,啟机於身后也。\"大众 身后之身,指身死后的名誉。
取:《说文》:\"大众取,捕取也。\公众拿。三国魏邯郸淳《笑林》:\"大众取数斗归。\公众招致。唐杜甫《上水遣怀》:\"大众谗毁竟自取。\公众
【评语】
甘心栖守道德而寂寞一时,甘心屈服大义而舍生一去世,从古至今的例子很多,可以忠肝义胆至去世不屈的文天祥为代表。据曾先之《十八史略》说:\"大众张弘范乃命文天祥为书招世杰,天祥曰:‘吾不能忤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
'固命之,天祥遂书〈过单独洋诗〉与之,其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去世,留取赤心照汗青',弘范笑而置之。\"大众这便是\公众宁受一时之寂寞,毋取万古之悲惨\"大众的详细表现。达人以是能\"大众不雅观物外之物,思身后之身,\"大众完备在于\公众仁义\公众二字,因此文天样在他的《衣带赞》中又说:\公众孔日成仁。孟日取义,惟其义尽,以是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公众这是古代的舍身取义。有了这样的追求,生活上也就甘于淡泊了。孔子也在《论语述而》篇说:\公众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个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大众又曰:\"大众须知所乐者何事。\"大众反之,如魏忠贤、严篙、和砷等人,险些个个都是依仗枚势的佞幸奸臣,他们末了都落得身首异处悲惨万古的悲惨了局,为人处世不慎可乎!
用这个道理来稽核我们的当代生活,同样的具有深刻的教诲意义。当年,李大钊、瞿秋白等一代先烈为了伟大的空想,为了美好的追求,舍天生仁,大胆捐躯。对照我们本日的一些人在商品大潮中丢悼原则,损失空想,而贪污腐蚀,能不引人寻思吗?人类生存世间,要理解最美与最尊贵的人买卖义,并不是在外表的衣、食、住、行等等的物质享受。住的是高楼大厦,穿的是绫罗绸缎,吃的是山珍海味,终日花天酒地,醉生梦去世,如果以为这种人生才是美满的、尊贵的,那就太可怜了。我们如果把眼力向远处不雅观察一下,便能体会到古今历史上的伟人,他们之所以为人景仰,是由于人格与学识的伟大,并不是由于地位和富贵的关系;要看其人格德行之美,并不是外表形态之美。只是看一个人是否遵守人伦、道德,肯为大众做事,捐躯个人的享受,而有益于人群。古人说:\公众世上最尊贵的莫过于道,最美善的莫过于德。\"大众由此可知,一个人能遵守道德,人格高尚,一定是为人所尊重、景仰,还有人对他轻视、诬蔑吗?反过来说,个人不讲道德。不修品行,趋炎附势,谄媚奸佞,他虽然官高禄厚,衣食豪华,这还能叫做美善吗?我相信这样的人一定被当众人诅咒,遗臭名于后世。以是说不肯修持德行的人,任你是万乘的公侯宰相,甚或是帝王,也还不如一个有道德、有人格的平民。现在拿古人来做证明。古时有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叫做伯夷、叔齐。都是很有道德的人。以之比人,大家都欢畅,是喜好他们的道德。桀、射、幽、厉,乃无道的人君,以之比人,大家忿怒,乃怒他们的无德。以是,我们想在世间做个年夜大好人,必须要有道德。所谓:\"大众患道德之不充乎身,不患势位之不在乎己。\"大众我们最忧心的是道德不敷,不必由于声势不集于我身而怀忧愤。须知道充德备,每个人都钦佩他,‘德高望重'名存千古。这样看起来,是阵容与富贵重要呢?还是自身的道德主要呢?便不难解白了。
【注062】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十集豪》同文。仅前四句。
二二四、有德不虚 无志空活
春至时和,花尚铺一段好色,鸟且啭几句好音。士君子幸列头角,复遇温饱,不思立好言,行好事,虽是在世百年,宛如彷佛未生一日。
【译文】
春天到来时景和暖,花草尚且铺陈一段美好景致,飞鸟尚且清啭几句美好音乐。读书人如果侥幸列入精彩人物行列,又碰着衣暖食饱,却不想树立好的辞吐,做好的事情,虽然是活在世上一百年,正好犹如没有生活过一天。
【表明】
春至:即春分。《管子轻重己》:\"大众以冬日至始,数九十二日,谓之春至。\公众春天来到。唐李白《桓公井诗》:\"大众秋来桐暂落,春至桃还发。\"大众
时和:景象和顺。汉王充《论衡定贤》:\公众时和,不肖遭其安;反面,虽圣逢其危。\公众时,时景,指春景。唐刘商《送王永》诗之二:\"大众绵衣似热裌衣寒,时景虽和春已阑。\公众和,和暖,景象温和,暖和。汉王逸《九思伤时》:\"大众风习习兮和暖,百草萌兮华荣。\公众
啭:〈动〉鸟鸣。《玉篇》:\"大众鸟鸣。\"大众《广韵》:\"大众鸟吟。\公众南北朝庾信《春賦》:\"大众新年鸟声千种啭。\公众清啭,清脆宛转地发声。多形容鸟鸣声或乐曲声。明何景明《画鹤赋》:\"大众协云簫而清囀,随蜺驾以遥旋。\"大众
士君子:古代指上层统治人物。《墨子尚贤下》:\"大众而今天下之士君子,住所言语皆尚贤,逮至其临众发政而治民,莫知尚贤而使能,我以此知天下之士君子明小而不明於大也。\"大众旧时指有学问而风致高尚的人。《荀子非相》:\"大众有小人之辩者,有士君子之辩者,有贤人之辩者。不先虑,不早谋,发之而当,成文而类,居错迁徙,应变不穷,是贤人之辩者也;先虑之,早谋之,斯须之言而足听,文而致实,博而党正,是士君子之辩者也。\"大众泛指读书人。《儒林外史》第三四回:\"大众但凡士君子横了一个做官的动机在心里,便先要骄傲妻子。妻子想做夫人,想不得手,便事事不遂心,吵闹起来。\"大众
幸:〈形〉《说文》:\公众幸,吉而免凶也。\"大众〈副〉通\"大众倖\"大众,侥幸。《小尔雅》:\公众非分而得谓之幸。\"大众
头角:即\"大众崭露锋芒\"大众,谓显示出轶群的才华。语本韩愈《柳子厚墓志铭》说:\"大众虽年少,己自成人,能取进士第,崭然见头角\公众。
复:〈副〉又,再。中断再开始。《管子牧民》:\公众弗成不可复者。\"大众
温饱:衣暖食饱。汉扬雄《益州牧箴》:\公众丝麻条畅,有粳有稻,自京徂畛,民攸温饱。\公众
立言:指著书立说。《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大众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大众泛指写文章。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章句》:\公众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大众
【评语】
从古到今,身前重名,身后重誉是一个传统。尤其是对当权者,他的荣誉取决于他的政绩如何,所谓\公众得时当为天下语\"大众,一定要为天下苍生和后世子孙多做一些好事,如果不能这样,也应退而求其次完成几部不朽名著。因此宋儒张载才发出\公众为天下立心,为平生易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公众的呼声。既\"大众幸列头角\"大众,就应该有所作为,能为平民百姓请命是为清官,能为国家兴利除弊是为贤达,能为后人著书立说是为贤哲。人生涯着如果有了作为的条件,理应为自己的抱负,为国家的茂盛去拼搏一番。寒冬过去了,温暖的春天又来了。无心的花草和天真的雀鸟,都不断的给自然增加了许多美感。何况人是万物的灵长,生在这一个天下,我们便不该没有作为。人如果生来既不以为自己是为何而生,更不想为社会尽点力量,便是所谓的醉生梦去世之徒,把自己可尊名贵的生平当作破蔽的鞋履一样平常扔掉,这可以说人不如草木与雀鸟了。君子生于此世,不但是处身于社会的上等行列,而且衣食温饱无缺,如果只过著安逸的生活,就有亏于做人之道。必须发奋修学,进德肄业,统统所言所行都能为人们的效法,受人们的尊敬,所做的奇迹都必须是顶天立地、承前启后的。如果只图物质上的享受,无声无嗅的终此生平,虽然保得了百年纪月,也即是一天都没有存在过,这真是和行尸走肉、土像木偶一样了。
二二五、心中清净 自有意见意义
學者有段兢業的心思,又要有段瀟灑的意见意义。若一味斂束清苦,是有秋殺無春生,何以發育萬物?
【译文】
做学问的人要有一段兢兢业业的心神才思,又要有一段潇然洒脱的情趣意味。如果一味地收敛约束清贫刻苦,这样只有秋日萧杀没有春天生机,如何去萌发造就万般事物呢?
【表明】
兢业:谨慎戒惧。\"大众兢兢业业\公众的省语。《陈书宣帝纪》:\公众今便肃奉天策,钦承介圭。若据沧溟,踰增兢业。\"大众兢兢业业,兢兢,形容小心谨慎;业业,畏惧的样子。形容干事谨慎,勤奋刻苦,负责卖力。语本《诗经大雅云汉》:\公众兢兢业业,如霆如雷。\"大众
心思:思考能力,才思。《孟子离娄上》:\"大众(贤人)既竭心思焉,继之以不忍人之政,而仁覆天下矣。\"大众心神,精力。宋曾巩《再乞对状》:\公众心思消缩,齿髮凋耗,常恐卒填沟壑,独遗恨於无穷也。\"大众心神,心思精力。语出《庄子在宥》:\公众解心释神,莫然无魂。\公众心情,精神状态。唐韩愈《为韦相公让官表》:\"大众承命震骇,心神靡寧,顾已慙靦,伯仲失落措。\"大众才思,才华和思致。唐白居易《首夏南池独酌》诗:\"大众境胜才思劣,诗成不称心。\"大众
洒脱:洒脱不拘、超逸绝俗貌。唐李白《王右军》诗:\公众右军本清真,瀟洒在风尘。\"大众潇然,脱俗不羁貌。明陈所闻《驻马听飞来峰》曲:\公众安得瀟然遗世,把烟霞摶弄。\"大众洒脱,自然,不拘束。宋叶绍翁《四朝闻见录胡紘李沐》:\公众沐诗文洒脱,晚著《易》颇契奥旨。\"大众
斂束:约束,收敛。唐司空图《唐故太子太师致仕卢公神道碑》:\"大众及公至镇,待之有节,重美虽渐敛束,故态未锄。\公众
清苦:守贫刻苦。晋葛洪《抱朴子安贫》:\"大众昔回宪以清苦称高,陈平以无金免危。\公众
春生秋杀:春天万物萌生,秋日万物凋零。语本唐白居易《贺杀贼表》:\"大众伏惟文武孝德天子陛下:君临八表,子育群生,合天覆地载之德,顺春生秋杀之令。\"大众
发育:萌发,成长。宋范成大《丙午新正书怀》诗之七:\"大众蕉心翠展一冬在,梅藟粉融连夜开。肃肃九冰妨发育,温温三火护恢臺。\公众
【评语】
研究学问的人,为了要造诣他的奇迹,应该要谨言慎行与刻苦自励,如果没有这种发奋努力的精神和奋斗的意志,要想在社会上造诣伟大的奇迹是不可能的,以是,做人与干事之道常不能够四季昼夜相同而不变,必须分清楚事物的轻重缓急和先后,所谓因人事时地物的不同,而使之咸得其宜。比方说尺蠖之虫,想伸展身体之前必先把身体蜷曲起来,这便是说干事要缓急合宜然后才能稳操胜算。平时的安歇,并非为了安歇而安歇,实在是为了活动而安歇,这样才能体会安歇的真正意义。学者为了肄业,昼夜当心翼翼、戒慎恐怖而不
【注063】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三集峭》同文。仅首二句。\"大众段\"大众为\"大众假\"大众。
二二六、真廉无名 大巧无术
真廉无廉名,扬名者正所以为贪;大巧无巧术,用术者乃所以为拙。
【译文】
真正廉明的人没有清廉名声,树立名声的人正是为了梦想浮名;非常奥妙的人没有工巧技能,利用技能的人正是为了掩饰笼罩笨拙。
【表明】
扬名:树立名声。《史记伯夷列传》:\"大众閭巷之人,欲砥行扬名者,非附青云之士,恶能施于后世哉?\"大众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名实》:\"大众上士忘名,中士扬名,下士窃名。\公众
大巧:非常奥妙,喻真正聪明。大,〈副〉很,太,非常。《论语雍也》:\"大众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大众巧,〈形〉本义技艺高明、风雅。《说文》:\公众巧,技也。\公众奥妙,风雅美妙,机动高妙。唐陈鸿《华清汤池记》:\"大众安禄山於范阳以白玉石为鱼龙鳧雁,仍以石梁及石莲花以献,雕鐫奥妙,殆非人工。\"大众
巧术:工巧的技能。工巧,技艺高明。宋苏轼《干娘任氏墓志铭》:\"大众(任氏)工巧勤俭,至老不衰。\"大众长于取巧。《楚辞离骚》:\公众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大众王逸注:\"大众以言佞臣巧於言语,背违先圣之法。\"大众
【评语】
生活中,人们对喜好耍小聪明的人很讨厌,对欺世盗名之辈更是切齿腐心。由于好名声必须凭真本领,如果为了博取人们的歌功颂德而不择手段,虽然可以名藻一时,却欺骗不了历史。从道德的态度来看,行为清廉、心地洁白的人,在名义上超越了平凡所谓的清廉明确之上,一样平常的众人反而看不出他是一个清廉明确之人。而一样平常世所称道的清廉明确者,他的真正所言所行未必都是清廉明确。在表面上粉饰一层清廉的名誉,实际说来却是贪求名誉,这与盗名欺世者并没有什么两样。比方有些善士名义上负著慈善的隽誉,实在是在图私行不正当的利益!
同样的道理,有真正巧术的人,并非他的手段方法有什么奥妙,而是他的心和行为自然奥妙,并对付他的奥妙不加把稳,而别人也未特殊认识出他的奥妙。还有一种人自已想出各类手腕,自以为奥妙得不得了,这不是真正的奥妙,反而表现他的拙笨。真正的奥妙,是不玩弄手段与方法而妙趣天成的。以是一个真正廉明的人,由于他廉明的动机不在于让人歌功颂德,自然也就不会廉名远播:一个有大聪慧的人决不会靠虚假小聪明,炫耀才华来提高身价,想做点奇迹的人,该当认清真廉之名,大巧之人,以防被伪君子和耍小聪明的人所迷惑。
【注064】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一集醒》同文。
二二七、心要光明 念勿暗昧
心体光明,暗室中有上苍;动机暗昧,白日下有厉鬼。
【译文】
心胸光明磊落,阴郁闺阁中也有晴朗的天空;动机惨淡愚蠢,光天化日下也有凶厉的妖怪。
【表明】
暗室:幽暗的闺阁,阴郁无光的房间。见○四一【表明】
上苍:指天。其色蓝,故称。唐孟浩然《越中逢晒台太一子》诗:\公众上逼上苍高,俯临沧海大。\公众晴天。喻光明美好的天下。《太平天囯歌谣天囯叛逆在金田》:\公众带领穷汉除清妖,从此穷汉见上苍。\公众
动机:内心的想法。见○四一【表明】
暗昧:愚蠢,昏庸。《国语郑语》:\"大众今王弃高明昭显,而好谗慝暗昧;恶角犀丰盈,而近顽童穷固。\"大众不只明磊落,不可告人之阴私、隐私。《汉书王商传》:\公众凤重以是怨商,阴求其短,使人上书言商闺门内事。天子以为暗昧之过,不敷以伤大臣,凤固争,下其事司隶。\"大众
厉鬼:恶鬼。唐韩愈《柳州罗池庙碑》:\"大众福我兮寿我,驱厉鬼兮山之左。\公众 凶厉,凶暴暴虐。元周权《九日偕友登东岩定喷鼻香寺》诗:\"大众在昔乾符间,緑林肆凶厉。\"大众
【评语】
大千天下可以引起人们的万端思绪,如果一个人平时不能加强自己的教化,很可能抵制不住邪恶的诱惑。由于外界的善恶、正邪、妍媸征象,实际上又是人们内心的反响,每个人干事都从自己的认识出发,心善的人把恶也看作是善,心正的人把邪也看作是正,心美的人把丑也看作是美。而心地丑恶的人却恰好相反,他净把人家的善行看作是恶意,把人家的正言看作是邪念。这就如同一个心中快乐的人瞥见花就以为美,一个心中忧闷的人瞥见花并不以为美,杜甫诗中的\"大众感时花溅泪\"大众,便是解释这种生理征象,总而言之,统统善恶邪正妍媸每每是存乎一念,也就都由自己的心向所生,以是台湾才有\"大众歌仔戏箱里的傀儡人面,有佛祖也有恶鬼\公众。不管是明里还是私下,不把稳修省,而私欲横生,遇事就不可能有精确的认识;心地光明的人什么时候都是影正行端,干事自能公正合理。
二二八、勿羡贵显 勿虑饥饿
人有名位为乐,不知无名无位之乐为最真;人知饥寒为忧,不知不饥不寒之忧为愈甚。
【译文】
人们知道名誉地位是人生一大乐事,不知道没有名誉没有地位的乐趣最为真实;人们知道饥饿寒冷是人生最大忧虑,不知道没有饥饿没有寒冷的忧虑更为严重。
【表明】
名位:泛指名誉和地位(官位),也便是功名利禄。《左传庄公十八年》:\"大众王命诸侯,名位不同,礼亦异数。\公众
甚:〈形〉本义非常安乐。《说文》:\公众甚,尤安乐也。\"大众徐灏注:\"大众甚,古今字。女部。‘乐也。'通作耽,湛。《卫风氓篇》:‘无与士耽。'《小雅常隶篇》:‘和乐且湛。'皆甚字之本义。从甘匹,会意,昵其匹耦也,甘亦声\"大众厉害,严重。唐柳宗元《捕蛇者说》:\公众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大众
【评语】
人们都以为得到名誉和地位是快乐的事,但这名誉和地位并非是人生的至乐,由于伴随著名誉和地位而有困难和危险存在,有时候为了得著这名誉和地位,而持权任势多做不善的事情,于人性和天理就有所亏损了。由此看来,没有浮名、没有地位的平凡境遇反而是安全幸福。由进德肄业的态度来看,可以说是最快乐的田地,大多数的人都不知道这一种乐土,可以说是遗憾的事。还有,在实际上无食无衣的贫贱境遇,实在非常痛楚,大家都讨厌贫穷而寻求富贵,但是得到了富贵又若何呢?依旧是烦懑活。富贵的人虽在物质上有所享受,但精神上却是贫穷,有别人想像不到的忧闷和痛楚,一样平常人是不会理解的。可以肯定地说,富人的忧心和劳苦,每每远比穷汉觉得衣食不敷的痛楚还来得大些。按当代生理学的说法,人的需求是有层次的,当生活温饱办理之后,在精神上就产生了不同的层次需求。安贫乐道,悲观等待是不对的,由于人们追求财富显贵而使生活过得更好些是很现实的,但并不能因此而忘怀自身原教化。何况人们在没有达到一定需求层次,进行想象中的美好每每占满脑海,就像古时的农夫只知天子生活好,但好到什么程度就没法想像了,更不知道每个层次都有不同的烦恼。一样平常世俗之人,都齐心专心梦想功名利禄,总认为如此才能创造幸福的人生,然而事实上并非如此。例如曹雪芹的《红楼梦》中写了一首\公众好了歌\公众解释了世俗生理:\"大众众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众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公众 何况俗话有\"大众无官一身轻\"大众的一句至理名言,因此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挂冠而归田园,由于他讨厌官场排斥,权势的人,此事乃成为中国历史上的千古嘉话,可见名位确实不能给人生带来真正乐趣。从这种寻求内心平衡和道德完善的角度来讲,生活清贫而不受精神之苦,行为相对自由洒脱而不受排斥逢迎之累是可倾慕的,安贫乐道未尝不好。
二二九、居安思危 天也无法
天之机缄不测。抑而伸,伸而抑,皆是播弄英雄,颠倒豪杰处。君子只是唾面自干,居安思危,天亦无所用其伎俩矣。
【译文】
上天的气运变革不可预测。时而抑制时而伸展,时而伸展时而抑制,全都是上天播弃戏弄英雄,颠覆倒翻豪杰的地方。才德出众的人只由于唾面自干,处于安宁斟酌危难,上天也没有地方利用他的伎俩了。
【表明】
机缄:机关开闭。谓推动事物发生变革的力量。亦指气数,气运。《庄子天运》:\公众天其运乎?地其处乎?日月其争於所乎?孰主见是?孰维纲是?孰居无事推而行是?意者其有机缄而不得已邪?\公众成玄英疏:\"大众机,关也;缄,闭也......谓有主司关闭,事不得已。\"大众
抑而伸:抑,〈动〉本义按,向下压。唐柳宗元《柳河东集》:\公众抑之欲其奥。\"大众抑制,清洪亮吉《治平篇》:\"大众抑其吞并。\公众伸,〈动〉本义伸直,伸展。《说文》:\公众伸,不屈也。\"大众《广雅》:\"大众伸,展也。\"大众
播弄:操纵,摆布。清吴炽昌《客窗闲话初集呆官》:\"大众如何颠倒播弄,我岂木偶耶!
\"大众戏弄,耍弄。清宋永岳《志异续编关帝庙》:\"大众张口吐红丸,如胡桃大,盘旋播弄。\"大众播弃,弃置,舍弃。《书泰誓中》:\"大众今商王受,力行无度,播弃犂老,昵比犯人。\"大众
颠倒:高下、前后或次序颠倒。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定势》:\公众效奇之法,必颠倒文句,上句而抑下,中辞而出外,回互不常。\"大众颠,〈名〉本义头顶。《说文》:\"大众颠,顶也。\公众〈动〉颠覆,颠倒失落序。《墨子非儒下》:\公众颠覆高下,悖逆父母。\公众倒,〈动〉高下、前后颠倒。《礼记曲礼》:\"大众倒筴侧龟于君前。\公众倒翻,打翻,跌倒。茅盾《子夜》十六:\"大众周仲伟一肚子的快意算盘统统倒翻了。\"大众
君子:对统治者和贵族男子的通称。常与\公众小人\公众或\"大众野人\"大众对举。《诗魏风伐檀》:\公众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公众泛指才德出众的人。汉班固《白虎通号》:\公众或称君子何?道德之称也。君之为言羣也;子者丈夫之通称也。\"大众
唾面自干:对付恶劣的环境或无理的报酬采纳忍受的态度。语本明高明《琵琶记风木馀恨》:\公众事当唾面自干,抑情就礼通今古。\公众
居安思危:居,处于;思,想。虽然处在安然的环境里,也想到有涌现危险的可能。指随时有搪塞意外事宜的思想准备。语本《左传襄公十一年》:\"大众《书》曰:‘居安思危。'思则有备,防患未然。\公众
伎俩:技能,本领。唐贯休《战城南》诗之一:\"大众邯郸少年辈,个个有伎俩。\"大众手段,花招。元刘时中《端正好上高监司》套曲:\公众吞象心肠歹伎俩,谷中添粃屑,米内插粗糠。\"大众
【评语】
世事变化难以逆料,天机奥妙不可思议,天机的发用实在奥妙,不要说将来的事难以推测,目前的事也很难判断,也一样不得而知。就连古圣先贤也无可奈何。以是孔子对付处事有\"大众尽人事以听定命\"大众之叹,即对定命而言只好唾面自干了。最初有的人是遭遇困难辛劳的境遇,这是造化的力量先对他抑制;到了后来得到功名富贵,也是上天对他的栽培。另有最初使一个人的命运达到了幸福的顶端,停止却是落入不幸的深渊,纵然那英雄豪杰是多么伟大的人物,也迷不掉上天的安排,所谓三起三落、东倒西歪的生活岁月,他们都要经由一番。如果能够辨明这个道理,天运逆来之时去顺以受之。在碰着悲运厄境,绝不失落望丧胆,反而要勇于欢迎这一悲运,努力不懈的准备旋转恶运为幸运,所谓转祸为福;在安然的时候,应该考虑到危难困厄的到来,所谓居安而不忘危;如此则能窥破天机,不为愚弄与颠倒;虽然天有灵妙的手腕,但对君子亦无所用其技了。由于人的所知是有限的,对智无能为力的事情,很难违背自然法则。但这不虞味着任天由命,个人的生平完备以定命来决定。人对自然的探求已历几千年,对人生的思考也可以说是与生俱来,那么人们对天下、对宇宙的认识进步神速。以前认为是定命的东西往后完备可以科学办理,以前不可抗的东西现在以人之力也做到了。唐太宗要发动政变攫取政权时,如果以占卜休咎来定行止,很可能就没有往后的\"大众贞不雅观之治\"大众。唐玄宗登基后,蝗虫肆虐成灾,玄宗如果信定命不敢灭蝗,可能就没有往后的\公众开元盛世\"大众了。一个人不应忽略自己的主不雅观能动性,而应居安思危,便是要遵照自然法则不断探求思考,不断提高认识,防患于未然,定命其奈我何?
二三○、养喜召福 去杀远祸
福不可徼,养喜神以为招福之本而已;祸不可避,去杀机以为远祸之方而已。
【译文】
幸福不可强求,养护喜气神态只是作为呼唤幸福的本原罢了;灾害不可避免,去除杀害动机只是作为阔别灾害的方法罢了。
【表明】
徼〈动〉:求,当祈福解。通\"大众侥\"大众,贪求不止。《左传文公二年》:\公众寡君愿徼福于周公鲁公。\"大众
喜神:春风得意的神态,泛指物体的描述。见一七九【表明】
以为:作为,用作。《后汉书朱儁传》:\"大众时同郡周规辟公府,当行,假郡库钱百万,以为冠幘费。\"大众
召 <动>:本义呼唤。《说文》:\"大众召,呼也。从口,刀声。以言曰召,以手曰招。\公众 招致。《荀子劝学》:\"大众故言有召祸也,行有招辱也。\"大众
杀机:致去世之道。杀人的动机,欲加杀害之心。指在暗中决心要杀害他人的动机。见○六三【表明】
远祸:避免祸患。《旧唐书于志宁传》:\"大众然杜渐防萌,古人以是远祸。\公众
而已:助词。表示仅止于此。犹罢了。《论语里仁》:\"大众役夫之道,忠恕而已矣。\"大众用在陈述句末,表示限止语气,相称于\"大众罢了\"大众,常跟\"大众只\"大众、\"大众不过\"大众、\"大众仅仅\"大众等连用,对句意起冲淡浸染。
【评语】
追求幸福算得上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对个人来讲,幸福固然不可强求,但是谁也不会无缘无端地把幸福赏赐给他,一个人要想追求幸福还须靠自己奋斗。不能躺在床上等着天降大饼,更不能躺在床上看着大江东去。虽然每个人的幸福念不一样,但追求的期望太高失落望就会更大,只有在奋斗时抱着只问耕耘不问收成的达不雅观态度,保持一种乐不雅观。这样纵然不是刻意追求幸福,幸福也会因你的努力而到来。众人对幸福总是争先恐后,一遇灾害却都想躲避,可躲避不是办理问题的办法,灾害乃是上天所降,并非人力能够阻挡,这时只有抱着唾面自干的乐不雅观态度,才能收到化险为夷的实效。统统灾害横逆之来,当然不能说没有缘故原由,如果平日不起害人之心,以平稳安静的态度去待人处世,便是远祸消灾的好方法,灾害便是来了也可以避重就轻,化大为小,乃至化小为无了。只有心存虔诚,多反省自己,少怨恨别人,才可能阔别灾害。这样虽然不一定有福降临,但也绝不至于招来祸患。
二三一、宁默毋躁 宁拙无巧
十语九中未必称奇,一语不中则愆尤骈集;十谋九成未必归功,一谋不成则訾议丛兴,君子以是宁默毋躁,宁拙无巧。
【译文】
十句话语九句说中不一定夸奖稀奇,一句话语都说不中就会罪过接连而至;十次计谋九次成功不一定归于功劳,一次计谋都不堪利就会非议聚拢兴起。以是君子宁肯保持沉默不要暴躁,宁肯显现笨拙没有机动。
【表明】
未必:不一定。《文子符言》:\"大众君子能为善,不能必得其福;不忍於为非,而未必免於祸。\"大众
愆尤:过失落,罪咎。见○六九【表明】
骈集:骈,与并同,骈集便是接连而至,凑集,聚会。《坛经后悔品》:\"大众时大师见广韶洎四方之庶,駢集山入耳法。\"大众
訾议:诋毁叫訾。訾议,亦作\"大众訿议\公众,非议、求全谴责的意思。汉桓宽《盐铁论诏圣》:\"大众瞽师不知白黑而善闻言(音),儒者不知治世而善訾议。\"大众
归功:把功劳归于某人或某一集体。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慕贤》:\"大众凡有一言一行取於人者,皆显称之,不可窃人之美以为己力,虽轻虽贱者必归功焉。\"大众
丛兴:丛 ,本义聚拢。《说文》:\"大众丛,聚也。\"大众 <形>浩瀚,繁杂。《汉书酷吏传赞》:\公众网密事丛。\"大众兴 <动>,本义兴起,起来。《说文》:\"大众兴,起也。\"大众
【评语】
现实生活中,每每有一种奇怪的征象,干的不如不干的,说的不如不说的,由于你做了,你的不敷就显出了;你说了,你的思想就暴露;你做得多了古迹广了,你便成了矛头的目标,由于你的成功妨碍了别人。而有些人专喜好说别人的坏话。这种心态有幸灾乐祸,有好奇心也有威信感,总以为自己能传播一句揭破他人隐私的,才足以显示自己是灵通人士,借以知足自己的威信希望,以是俚语才有\"大众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公众。好事以是出不了门,那是由于人们有妒忌心,看到你有光彩的事就矢口不提,结果就使这种好事遭受尘封和冷冻,甚至永久无法让众人知道。反之,一旦作了一件坏事,在人们幸灾乐祸生理使令下,急速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就能让所有人知道。以是作者才发出了\"大众十语九中未必称奇,一语不中则愆尤并集;十谋九成未必归功,一谋不成则訾议丛兴\"大众的慨叹。这里\公众谨言慎行\"大众固然是明哲保身的一种办法,但也表明另一种办法,即遇事宜在寻思熟虑后一语中的。君子如果理解了这一层道理,就要多看少说,宁守拙而不取巧,使他人无隙可乘,无法向你进攻,这是做人干事的要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