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如何将文化传承、当代科技、生活艺术化三者相联系?近日,扬州大学文学院“拾色方物”——诗骚传承与草木认知项目团队决心打造一款兼具植物认知、文化溯源功能的运用程序。
为了让心中的畅想落于实地,以及更好地进行前期调研事情,“拾色方物”团队走进泰州市姜堰区荷叶社区,带来多元有趣、寓学于趣的互动传授教化教室,为那里的孩子们遍及诗经与离骚的文化知识。

以《诗经》为范例的古典诗文讲解一向是语文传授教化中的难点,但当走进教室,却创造孩子们一个个都听得十分负责,在团队成员钮以澄的讲解下,孩子们一边听,一边不居处在头。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这是《诗经·周南》中的《桃夭》一篇中很有名的一段。
要怎么理解这句话呢?我想问问大家还记得东风吹开的第一个笑脸吗?粉嫩嫩的桃花挤满了树枝……” 理解到,为了调动孩子们对诗骚文化的兴趣,团队创新地采取了“诗词联想法”来进行诗词传授教化。
团队成员钮以澄见告,“对诗词所表达出来的意境进行讲解,并在讲解中利用音、诗、画三种表现办法的结合,谢绝原来呆板的诗歌字词讲解,不是在字面上,而是在小朋友的脑海中形成对诗歌形象化的想象,依据这个画面想象,小朋友们将通过自己手中的画笔,将诗歌的意境画出来。

为让小朋友脑海中形象化的《诗经》意境和画纸更配,“拾色方物”团队成员们带来了洁白的油纸伞面,成员们手把手地教孩子们通过手中的画笔,把刚刚学会的《桃夭》与《蒹葭》画在伞面上,成为只属于他们自己的手绘《诗经》形象。
活动结束后,前来接小朋友们放学的家长,看到自己娃儿兴趣勃勃地举着刚晾干的油纸伞,纷纭向成员们举起了大拇指。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下,许多孩子不愿意背诵古诗词,也不愿意打仗生活中的自然中的那些花草植物,沉浸在网络虚拟天下里。
”团队成员张辰悦说,“我们希望用全新的、当代的办法来进行诗词的传承,让《诗经》植物跨过千年光阴、跨过江河湖海、更超过“次元壁”,也让孩子们感想熏染到,诗词并不是死板的,诗词可以与我们的当代生活和自然生活紧密结合,诗词文化是生生不息、充满无限魅力的。
” 通讯员 张瑶 卢诗彧

一把手绘桃夭油纸伞让诗词文化跨越千年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