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传学
在春末夏初百花凋零之际,有一种花独放异彩,这便是被称作“殿春花”的芍药。芍药是我国栽种历史最悠久的花卉之一,有近五千年之久。从文学作品的角度来看,芍药早在先秦文籍中就数次涌现,并且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作为代表爱情的美好个体涌现,寄予了美好的“意”。此后,芍药意象逐渐在文学作品中形成与发展,其“象”外之“意”也不断地丰富和完善,逐渐成为一个成熟的文学意象。芍药花在文学作品中从物态之美到意蕴品质之美,总为文人墨客所称道,也总是与美好的事物相牵连。
在《诗经·郑风·溱洧》中,有“维士与女,伊共相谑,赠之以芍药”的描写。芍药涌如今男女约会的故事之中,并且是作为约会中相互赠予的礼物,可见芍药通报的是爱慕之情、仰慕之意。芍药在这里代表的是纯洁、神秘的爱情。这首诗奠定了芍药意象的情绪基调,为此后芍药题材的创作打下了根本。
南朝墨客谢朓在《直中书省》中写道:“红药当阶翻,苍苔依砌上。”动态地表现了芍药的物态之美,并将芍药的风情融入其间,为文人们所称道。
芍药花有红、黄、紫、墨等多种颜色,在古诗词中涌现的芍药多为赤色,赤色芍药光荣艳丽,有“红药”之称。唐代墨客元稹在《红芍药》中赞颂芍药的颜色:
芍药绽红绡,巴篱织青琐。
繁丝蹙金蕊,高焰当炉火。
翦刻彤云片,开张赤霞裹。
烟轻琉璃叶,风亚珊瑚朵。……
艳艳锦不如,夭夭桃未可。
晴霞畏欲散,晚日愁将堕。……
诗的意思是:红芍药绽放如红绸簇拥,花蕊是金丝蹙成。花红如燃烧的火焰,花瓣是彤云剪裁,伸开如彤霞包裹。锦帛不能与其媲美,桃花没有其明艳。满天彩霞也畏惧它而散开,落日见到它也愁苦欲坠。芍药的赤色,艳而不俗,晶莹剔透,可以为人们带来生命的活力和丰富的内心感想熏染。每年的四月份,百花殆尽,而风中芍药却分外妖娆,显出勃勃活气。
芍药的喷鼻香味淡雅,若有似无,给人清新怡人的觉得。芍药花朵硕大,由于是草本植物,花朵多盛开在根茎顶端,茎细花大,摇荡生姿,因而也被称作“没骨花”。又结合其或艳丽或淡雅的光荣,以及若有似无的暗香,这种仿佛弱女子般娇柔细嫩之美,自古就与“多情”结下了不解之缘。
宋代墨客秦不雅观在《春日》中写道: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这首诗写暮春雨后景致。雨后庭院晨雾薄笼,碧瓦晶莹,春光妖冶。芍药带雨含泪,脉脉含情;蔷薇静卧枝头,娇艳妩媚。全诗描写真切,具有一种清新婉丽的韵味。墨客将芍药看作是多情的象征,含苞待放的芍药好比挂着泪珠的柔弱女子,其脉脉含情的娇柔之态更加引人瞩目。
再看唐代墨客张九龄的《苏侍郎紫薇庭各赋一物得芍药》:
仙禁生红药,微芳不自持。
幸因清切地,还遇艳阳时。
名见桐君箓,喷鼻香闻郑国诗。
孤根若可用,非直爱华滋。
诗的意思是:芍药的风范高,是上天眷恋的禁品,以故“仙禁生红药”。幸运的是她霸占有利的地理条件,还有阳光照耀,因而存活了下来。她被列入黄帝时的医师桐君的采药录,她的暗香流传在《诗经·郑风》之中。芍药根可以入药治病,人们并不单单只爱她的花喷鼻香。墨客将芍药的最初记载,芍药的色、喷鼻香、姿作了生动的描述,展现了芍药的外在美和实用代价,墨客借花明志,委婉的抒发了自己愿为国效力的志向。
唐代墨客钱起在王维故居前怀念王维所作的《故王维右丞堂前芍药花开,凄然感怀》中写道:
芍药花开出旧栏,春衫掩泪再来看。
主人不在花长在,更胜青松守岁寒。
墨客吟咏芍药,或许是出自本人对芍药生命力的惊叹,或许是感念王维对芍药的欣赏。王右丞虽人已不在世,但其故居庭前的芍药一如既往的开放。墨客在感伤之余,还夸奖芍药的生命力之兴旺赛过耐寒的青松。“主人不在花长在”,赞赏芍药有坚持、有崇奉。
唐代墨客韩愈写有一首《芍药歌》:
丈人庭中开好花,更无凡木争春华。
翠茎红蕊天力与,此恩不属黄钟家。
温馨熟美鲜喷鼻香起,似笑无言习君子。
霜刀翦汝天女劳,何事低头学桃李。
娇痴婢子无灵性,竞挽春衫来此并。
欲将双颊一睎红,绿窗磨遍青铜镜。
一尊春酒甘若饴,丈人此乐无人知。
花前醉倒歌者谁,楚狂小子韩退之。
诗中赞颂芍药为“好花”,开在暮春,没有其它的花木与之争艳斗奇。翠茎红蕊,是上天赐予的精品。芍药花色艳丽,形态娇美,秉性独特,是天女下凡剪裁而成,天生不与其它花同;芍药坚持自我,“何事低头学桃李”。墨客把酒赏芍药,得意其乐,并感叹“丈人此乐无人知”。墨客赞颂了芍药淡泊名利、不争春光的品质,寄寓了自己坚持操守、不学世俗的心志。
韩愈还写有一首《芍药》:
浩态狂喷鼻香昔未逢,红灯烁烁绿盘笼。
觉来独对情惊骇,身在仙宫第几重。
诗中写成片栽种的芍药所展现的兴旺生命力,及美好形态和浓郁芳香。墨客惊异其“浩态狂喷鼻香”如“红灯烁烁”,面对此景,觉得自己像在仙宫里一样。将芍药那一派活气勃勃的浩然之态及无穷魅力展现无遗。
唐代墨客王贞白笔下的《芍药》,心境爽朗:
芍药承春宠,何曾羡牡丹。
麦秋能几日,谷雨只微寒。
妒态风频起,娇妆露欲残。
芙蓉浣纱伴,长恨隔波澜。
诗中的芍药“承春宠”而盛开,虽然是殿春,但何时倾慕过牡丹呢?墨客赞颂芍药貌美,连风也妒忌,霜露也倾慕。诗中展现出一副芍药悠然自得、在东风中独自开放的景况。芍药不艳羡牡丹,也不追逐名利,愿与高洁的荷花为友,心境十分开朗。
再看宋代墨客施枢的《芍药》:
天女霜刀剪亦难,露红烟紫碧阑干。
步摇衣袂飘霞佩,钿合钗梁间宝冠。
枝上任他无力笑,灯前还作有情看。
采根亦可舒民病,始信无经载牡丹。
诗的开头赞颂芍药的美是天上的仙女也无法剪裁的,是一种无与伦比的自然美。其色红润,似红露紫烟五彩缤纷。其姿态摇荡生姿,如仙女下凡。“枝上任他无力笑,灯前还作有情看”,又将芍药的姿态与“有情”联系起来了。末了一句,赞赏了芍药的药用代价,同时也暗示了芍药该当比牡丹更为人们所重视。
宋代墨客梅尧臣的《杨乐道留饮席上客置黄红丝头芍药》写道:
洛阳贾牡丹,江都买芍药。
卖与富人欢,买为游人乐。……
墨客指出,牡丹为富人所有,而芍药更加民平易近,符合大众的审美需求,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许多欢快和美好。
芍药在古诗词中常用来作为爱情的象征。唐代墨客乔知之写有一首《下山逢故夫》:
妾身本薄命,轻弃城南隅。
庭前厌芍药,山上采蘼芜。
东风罥纨裙,零露湿罗襦。
着将干瘪日,提笼逢故夫。
这首诗是写一位女子不才山途中碰着抛弃她的前夫,内心颇多感慨。念及自己被弃之后的悲惨田地,在干瘪零落之时,偏巧遇见忘情负义之人,羞愧难当。诗中的“芍药”是指代自己,同时也是用来比喻自己与前夫之间一去不复返的爱情。“蘼芜”则是指代前夫的新欢。这里的芍药象征着当初结下誓盟的美好情绪,和女子年轻貌美的样子,只是这爱情已经被前夫厌弃,而去山野中探求新鲜的“蘼芜”了。
宋代词人杨泽民的《四园竹》词云:
残霞殿雨,皞气入窗扉。井梧堕叶,寒砌叫蛩,秋满屏帏。罗袖匆匆叙别,悲惨客里,异域谁更相知。念伊其。
当时芍药同心,谁知又爽佳期。直待金风到后,红叶秋时。细写情辞。何用纸。又却恐、秋深叶渐稀。
整首词是哀怨、凄苦的色调。上片描写了深秋时节,客居异域的墨客孤苦无依,内心悲惨,思念故人。下片中,墨客回忆到心中所爱,“当时芍药同心,谁知又爽佳期”,这里的芍药同心,指男女之间的爱情约定,芍药在这里依然是情绪的信物,是爱情的象征。可惜的是,当时的“芍药之约”不再,佳期难逢,情辞难抒,秋深情已不深。
芍药花茎细嫩,叶绿花红,临风摇摆,摇荡生姿,与女子风采很是相似。在古诗词中,常将芍药与女子比较,表达某种情绪。
先看唐代墨客孟郊的《看花》:
家家有芍药,不妨至温顺。
温顺一同女,红笑笑不休。
月娥双双下,楚艳枝枝浮。
洞里逢神仙,绰约青宵游。……
全诗较长,共三十六句,节选的是前八句。诗中不仅描写芍药温顺一如女子,艳丽动人,还仿佛“洞里神仙”,风采绰约,行踪缥缈。表达了墨客对芍药的喜好之情。
唐代大墨客白居易写了一首《草词毕遇芍药初开,因咏小谢红药当阶翻诗,以为一句未尽其状,偶成十六韵》:
罢草紫泥诏,起吟红药诗。
词头封送后,花口拆开时。
坐对钩帘久,行不雅观步履迟。
两三丛烂漫,十二叶参差。
背日房微敛,当阶朵旋欹。
钗葶抽碧股,粉蕊扑黄丝。
动荡情无限,低斜力不支。
周回看未足,比谕语难为。
勾漏丹砂里,僬侥火焰旗。
彤云剩根蒂,绛帻欠缨緌。
况有晴风姿,仍兼宿露垂。
疑喷鼻香薰罨画,似泪著胭脂。
故意留连我,无言怨思谁。
应愁嫡落,如恨隔年期。
菡萏泥连萼,玫瑰刺绕枝。
等量无胜者,唯眼与心知。
这首诗是墨客吟诵南朝墨客谢朓“红药当阶翻”一句时,认为这一句未能把芍药的状态完备描述出来,于是写下了这首诗。在诗中,墨客是将芍药当作女子来吟诵和描摹的。从芍药的形态、光荣、风采等方面用拟人手腕,作了生动的描述。“动荡情无限,低斜力不支”,既写了芍药的情绪意蕴,更描摹了一个娇柔无力的女子形象,将芍药的风采表现得淋漓尽致。
再看宋代词人王十朋的《点绛唇·温喷鼻香芍药》:
近侍盈盈,向人自笑还无语。牡丹飘雨,开作群芳主。
柔美温喷鼻香,剪染劳天女。清晨去,花间歌舞,学个狂韩愈。
词人夸奖芍药“柔美温喷鼻香”,这是形容女子特质的。又赞颂其“剪裁劳天女”,即是指芍药的形态、光荣都非凡品,乃是仙女精心剪裁、晕染所得,是浑然天成的。这又为芍药形象注入了几分仙气,进一步渲染了芍药不同凡花的精神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