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22日,二十四节气之一的小满的第二天,天下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得到者袁隆平院士因病与世长辞。
“我梦见我们种的水稻,长得跟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我和助手们就坐在稻穗下面乘凉……”
这是袁隆平院士的梦想。他一贯有两个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环球梦。
圆梦路上,袁老一贯身先士卒,雕琢前行。他为实现这两个梦,努力了一辈子,他没有叫苦,也没有叫累。
直到今年年初,袁老还坚持在海南三亚南繁基地开展科研事情。袁老为了实现心中梦想,真正做到了“生命不息,奋斗不已”。
果爸无才,不能创作哀悼袁老逝世的挽联与诗词。只能从古诗词中,挑选一些含有与袁老毕生从事研究的超级“稻”字的诗句,反复品读,权当焚心喷鼻香一瓣,默送袁老一起走好。
韦庄:绿波春浪满前陂,纵目连云罢亚肥。
《稻田》(唐)韦庄
绿波春浪满前陂,纵目连云罢亚肥。
更被鹭鹚千点雪,破烟来入画屏飞。
韦庄,便是那个写“未老莫回籍,回籍须断肠”的唐朝墨客。
唐朝末年,藩镇盘据战役使黄河和淮河流域的农业生产受到极大毁坏,民不聊生。而素有鱼米之乡之称的长江流域,还有天府之国之称的蜀地,却较少遭战乱年夜难,公民生活相对安定。
韦庄66岁仕西蜀,为蜀主王建所倚重,72岁助王建称帝,晚年生活富余安定,遂创作此诗。
他的这首七言绝句《稻田》,描写的是江南水乡春插后水稻抽穂前的田园风光。
一碧千里的水稻田,上空缺鹭翻飞,田间鸬鹚垂钓,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一幅极其动感的水彩画。
韦庄这首诗从一个侧面间接地展示了社会现实的一角,间接地表现了墨客生活在这一环境中的愉悦之情。
当然这只是统治阶层眼中希望的“稻田”,农人没日没夜费力耕种,汗如雨下,乃至年夜肠告小肠,哪里还有什么心情欣赏诗情画意。
如果袁老造就的杂交水稻能穿越时空,那唐朝的农人喜栽超级稻,交租纳粮之后,肯定好能留下一家人的口粮。
而在那个时期,农人就逃脱不了李绅笔下《悯农》的悲剧:“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去世。”
辛弃疾:稻花喷鼻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喷鼻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北宋词坛豪放派大腕辛弃疾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记叙了他夏天的深夜在村落庄中行路所见到的景物和所感到的感情。
辛弃疾在南宋做到封疆大吏,但他英伟磊落的议论和果断干练的作风,特殊是力主抗战规复故土的政治主见,却遭到同寅的嫉恨和最高统治阶层的打击。
中年时期的辛弃疾在报国无门的情形下,十分落寞地经由江西上饶黄沙岭道,写下了这首词。
有道是:“言为心声。”辛弃疾以轻快机动的笔调,真的是反响出自己愉悦的心情吗?想来当时他的心情是非常繁芜的。
国家边陲不宁,山河破碎,纵使现在“稻花喷鼻香里说丰年”,但还真说不清楚“为谁辛劳为谁忙”!
没有边陲战士的浴血奋战,哪来的后方家园的和安然全?一如现在也没有什么真正的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别人在为我们默默地负重前行。
一贯以来,袁老便是在“稻花喷鼻香里说丰年”中默默负重前行的标杆!
建国七十周年大庆,袁老荣获共和国勋章,是实至名归!
李若川:愿得年年被神福,秋宜稻谷春宜桑
村落社歌(宋)李若川
清晓冬冬鸣杜鼓,前村落后村落走儿女。田家醵钱共赛神,谢神时晴复时雨。
案有肴酒炉有喷鼻香,老巫祷祝躬案傍。愿得年年被神福,秋宜稻谷春宜桑。
人淳礼简酒无数,歌笑喧阗日将暮。田翁敧侧醉归来,山头明月山前路。
李若川,字子至,徐州丰(今属江苏)人。北宋太子太傅李若谷之弟,长期为官,工于诗文,流传于世的作品如《村落社歌》、《蚕妇词》等,都非常接地气。
古人认为土生万物,以是地皮神是广为敬奉的神灵之一。村落社,便是旧时屯子敬拜地皮神即社神的日子或者聚会。
在刀耕火种的时期,生产力极其不发达,农人一年到头费力耕种,却只能看天用饭。如果不是风调雨顺的话,忍饥受饿难以避免。
因而春耕前或者秋收后,人们都要敬拜土神,以祈丰收,或者戴德丰收,分别谓之春社和秋社。
《村落社歌》正是描述古代屯子敬拜地皮神的情景,这当然是唯心的作法。
解放后,我国公民翻身做了主人,精耕细作,安居乐业,生活如芝麻着花,节节高。
袁隆平院士杂交水稻研究成果的“变现”,彻底办理了十四亿公民的用饭问题。村落社,早已是村落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了。
小结:
这些与水稻有关的古诗词,本来与袁隆平院士没有关系。
但由于袁隆平院士是一位毕生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的“作家”——“作田家”,我们每每读到这些包含有“稻”字的唐诗宋词,总以为诗词里有唇齿留喷鼻香,有别样温暖。
袁隆平院士走了,那位关心我们能否吃饱肚子的老人走了。中国依依不舍,天下痛彻心扉。
袁隆平院士关心我们的温饱,但他不是太阳,西沉就不再升起,划过天幕就不再回来。
袁隆平院士的名字,将永久与“稻”字牢牢联系在一起;袁隆平院士的劳苦功高,将与和“稻”有关的经典诗词一样,千载扬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