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野桥边,溪水潺潺,顿觉物我两忘,暂时忘怀世间俗事烦恼,寻得心灵寂静空明!
溪水滩头每每是古代隐士贤明遁世处所必要的场景之一,陶渊明隐居桃花源避于浊世,伯牙子期留高山流水而成千古绝曲。中国历史中无数骚人墨客留下浩瀚关于溪水的诗词篇章。
来吧!
请跟随中国好诗词一起来聆听潺潺流水、欣赏溪水静流的安然!
入若耶溪
南北朝-王籍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
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注:王籍(生卒年不详),字文海,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市北)人。南朝梁墨客。因其《入若耶溪》一诗,而享誉王籍诗史。有文才,不得志。齐末为冠军行参军,累迁外兵记室。梁天监末任湘东王萧绎咨议参军,迁中散大夫等。王籍诗歌学谢灵运,《南史·王籍传》称“时人咸谓康乐之有王籍,如仲尼之有丘明,老聃之有庄周”。
若耶溪在会稽若耶山下,景致佳丽。这首诗是王籍游若耶溪时创作的,它使人感想熏染到若耶溪的深幽清净,同时也达到了“动中间静意”的美学效果。
桃花溪
唐-张旭
模糊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注:张旭(675年—约750年),字伯高,一字季明,汉族,唐朝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曾官常熟县尉,金吾长史。善草书,性好酒,世称张颠,也是“饮中八仙”之一。其草书当时与李白诗歌、裴旻剑舞并称“三绝”,诗亦别具一格,以七绝见长。与李白、贺知章等人共列饮中八仙之一。唐文宗曾下诏,以李白诗歌、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又工诗,与贺知章、张若虚、包融号称“吴中四士”。传世书迹有《肚痛帖》、《古诗四帖》等。
桃花溪两岸多桃林,暮春时节,落英缤纷,溪水流霞。相传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便是以这里为背景的。张旭描写的桃花溪,虽然不一定是指这里,但却暗用其意境。此诗构思婉曲,情趣深远,画意甚浓。
这首诗通过描写桃花溪柔美的景致和作者对渔人的讯问,抒写一种神往世外桃源,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情。
清溪行/宣州清溪
唐-李白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
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注:这是一首情景交融的抒怀诗,是公元753年(天宝十二年)秋后李白游池州(今安徽贵池)时所作。池州是皖南风景胜地,景点大多集中在清溪和秋浦沿岸。清溪源出石台县,仿佛一条玉带,蜿蜒弯曲,流经贵池城,与秋浦河汇合,出池口汇入长江。李白游清溪作有许多有关清溪的诗篇。这首《清溪行》紧张描写清溪水色的清澈,寄寓墨客喜清厌浊的情怀。
兰溪棹歌
唐-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注:戴叔伦于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五月至次年春曾任东阳(今属浙江)令,兰溪(又称兰江,是富春江的上游支流)在东阳附近,这首诗大约是他在这段期间所创作的。
这是一首富于民歌风味的船歌。全诗以清新灵妙的笔触写出了兰溪的山水之美及渔家的欢快之情。
溪居
唐-柳宗元
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注:公元810年(唐元和五年),柳宗元在零陵西南游览时,创造了曾为冉氏所居的冉溪,因爱其风景奇丽,便搬家是地,并改名为愚溪。
这首诗表面上彷佛写溪居生活的闲适,然而字里行间隐含着孤独的忧愤。如开头二句,诗意突兀,耐人寻味。贬官本是不快意的事,墨客却以反意着笔,说什么久为做官所“累”,而为这次贬窜南荒为“幸”,实际上是含着痛楚的笑。“闲依”、“偶似”相对,也有强调闲适的意味,“闲依”包含着投闲置散的无聊,“偶似”解释他并不真正具有隐士的淡泊、闲适,“来往不逢人”句,看似自由清闲,无拘无束,但毕竟也太孤独了。这里也透露出墨客是强作闲适。这首诗的韵味也就在这些地方。沈德潜说,“愚溪诸咏,处连蹇困厄之境,发清夷淡泊之音,不怨而怨,怨而不怨,行间言外,时或遇之。”(《唐诗别裁》卷四)这段议论是很有见地的。
青溪/过青溪水作
唐-王维
言入黄花川,每逐清溪水。
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
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
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
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
注:此诗借颂扬名不见经传的青溪,来印证自己的素愿。以青溪之淡泊,喻自身之素愿安闲。
全诗自然清淡素雅,写景抒怀皆轻轻松松,然而韵味却隽永醇厚。墨客笔下的青溪是繁盛热闹繁荣与沉郁的统一,活泼与安详的揉合,幽深与素静的融和。吟来令人倾慕神往。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寻南溪常羽士
唐-刘长卿
一起经行处,莓苔见履痕。
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注:此诗写寻隐者不遇,却得到别的情趣,领悟到“禅意”之妙处,通过写羽士所居环境的静穆清幽,衬托了羽士的超尘雅洁。全诗之意在于情与景,情景交融,构造严密紧凑,层层扣紧主题,风格自然清新。
入若耶溪
唐-崔颢
轻舟去何疾,已到云林境。
起坐鱼鸟间,动摇山水影。
岩中响自答,溪里言弥静。
事事令人幽,停桡向余景。
注:墨客在这首诗中之以是着意渲染若耶溪水色的清澈和环境的宁静,正是为了寄托墨客喜清厌浊、好静恶闹的情怀。
一、二句,叙写作者乘着小船进入若耶溪。“轻”、“去何疾”和“已到”这几个字,传达出墨客由于舟行迅疾、将入佳境而激起的欢畅、惊喜之情。三、四句,描写墨客到达云门山下,在清澈如镜的溪水上轻轻荡桨,畅游山水风光的情景。但墨客并没有正面描写溪两岸的青山、绿树、溪花、幽草,乃至也没有写云门山和云门寺;而是着意抒写自己同美妙大自然的感应与领悟。“起坐鱼鸟间”一句,是写自己在船上欣喜地忽起忽坐,时而仰望碧空翔鸟,时而俯视清溪游鱼;“动摇山水影”一句,则描写自己天真地用船桨拍击溪水,看青山的倒影在水中动摇、变幻。这两句诗,表现了墨客的身心无拘无羁,与鱼鸟游翔,与山水嬉戏,完备与美妙的大自然契合无间。这两句着重写动态,从鱼鸟、山水和墨客自己的活动中表现一种“空灵”的境界,既清澈、空明,又灵动、有情趣。
五、六两句,着意渲染清溪的宁静。但墨客并未把它写成一片去世寂,而因此声音反衬寂静。墨客谛听着溪岸山岩中发出的各种声音,并且饶有兴致地期待着山岩自己的反应。同时,他还觉得到在这清溪里说话,只管暂时冲破了深山溪谷的寂静;但话声一停,环境加倍显得寂静。环境如此宁静,使墨客深深感叹“事事令人幽”。此时,即将没入西天的夕阳,将一束淡淡的光辉洒落在这缥碧澄清的溪水上,诗人情不自禁地停下船桨,面对着夕阳,让全身沐浴在残余的阳光之中。诗到这里,戛然而止。但这一束射到溪中的夕阳光,却使这蜿蜒弯曲的若耶溪,一起上都穿行在林荫蔽天的山崖之间的寂静幽深境界如在面前了。
春泛若耶溪
唐-綦毋潜
幽意无断绝,此去随所偶。
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
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
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
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
注:綦毋潜(692-749),字孝通,虔州(今江西南康)人,唐代著名墨客。开元十四年(726年)进士及第,授宜寿(今陕西周至)尉,迁左拾遗,终官著作郎,安史之乱后归隐,游江淮一代,后不知所终。綦毋潜才名盛于当时,与许多著名墨客如:李颀、王维、张九龄、储光羲、孟浩然、卢象、高适、韦应物过从甚密,其诗清丽典雅,恬淡适然,后人认为他诗风靠近王维。《全唐诗》收录其诗1卷,共26首,内容多为记述与士大夫寻幽访隐的情趣,代表作《春泛若耶溪》选入《唐诗三百首》。
这是一首写春夜泛江的诗,大约是墨客归隐后的作品。若耶溪在今浙江绍兴市东南,相传为西施浣纱处,水清如镜,照映众山倒影,窥之如画。墨客在一个春江花月之夜,泛舟溪上,滋长出无限柔美的情趣。
题玉泉溪
唐-湘驿女子
红树醉秋色,碧溪弹夜弦。
佳期不可再,风雨杳如年。
注:湘驿女子:平生不详。唐代墨客,著有一诗甚为有名。诸多文学作品中均有记录《全唐诗》作者亦将此诗选编于内。
这首诗语短情深,说话委婉而造语清丽。墨客长于选择范例的意象,渲染了一种迷离愁苦的诗境。诗中以景衬情,情与景很好地领悟在一起,大大增强了艺术传染力。
溪居即事
唐-崔道融
篱外谁家不系船,东风吹入钓鱼湾。
幼童疑是有村落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注:崔道融,江陵人。唐末墨客。以征辟为永嘉(今浙江省温州市)令。累官至右补阙。后避居于闽,因号“东瓯散人”。与司空图为诗友,人称江陵才子。工绝句。僖宗乾符二年(875年),于永嘉山斋集诗500首,辑为《申唐诗》3卷。另有《东浮集》9卷,当为入闽后所作。
这首诗写面前所见,信手拈来,自然成篇。所写虽日常生活小事,却能给人以美的熏陶。这首诗纯用白描,不造作,不涂饰,朴素自然,平淡疏野,真可谓洗尽铅华,得天然之趣,因而诗味浓郁,意境悠远。墨客给读者展现出一幅素淡的水乡风景画:临水的村落落,掩着的柴门,疏疏落落的竹篱,碧波粼粼的溪水,飘零的小船,奔忙的儿童。静中寓动,动中见静,统统都很和谐而富有诗意,使人感想熏染到水宁静、幽美的景致,浓郁的村落庄生活气息。而透过这统统,读者还隐约可见一位翘首拈须、悠然自得的墨客形象,领略到他那积极乐不雅观的生活情趣和闲适痛快酣畅的心情。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宋-苏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注:蕲水,今湖北浠水,在黄州(今湖北黄冈)东。蕲水的清泉寺,下临兰溪。兰溪水出于箬竹山,溪旁多兰花,故名曰:兰溪。此词是元丰五年(1082年)三月,46岁的苏轼贬官黄州期间所作。
这首词,上片以淡疏的笔墨写景,景致自然明丽,雅淡凄美;下片既以形象的措辞抒怀,又在即景抒慨中融入哲理,启民气智,令人振奋。词人以顺处逆的豪迈情怀,政治上失落意后积极、乐不雅观的人生态度,催人奋进,激动民气。
菩萨蛮·半烟半雨溪桥畔
宋-黄庭坚
半烟半雨溪桥畔,渔翁醉着无人唤。
疏
江山如有待,此意陶潜解。
问我去何之,君行到自知。
注:据此词原序所说,这首《菩萨蛮》当是戏拟王安石集句诗之作。
开头二句以极自然轻盈的笔法描述了一幅闲适悠雅的溪桥野渔图。一片氤氲迷蒙的山岚水雾中,是烟是雨,叫人难以分辨,真是空翠湿人衣。溪边桥畔,有渔翁正醉酒甜睡,四周阒无声息,没有人来惊破他的好梦。“疏
“江山如有待”为作者移用的杜甫《后游》中的诗句,作者神往大自然的美好,却推开自己不说,而从对面着笔,将自己热烈的感情移植到无生命的江山自然上,通过拟人化的描写,表现“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那种人与自然互换相亲、物我不分的情绪意绪。这样,词高下片意境相应,只将前面“疏
这首词全靠直接剥录他人诗句而成,虽非作词之正道,却也颇有移花接木之妙。
小溪
宋-李介山
东风满眼柳花飞,信步扶藜过小溪。
淮甸悲惨春事少,楚天空阔暮云低。
江山故意怜孤客,桃李无心恋故蹊。
纵使有家归未得,数声蜀魄为谁啼。
浣溪沙·山滴岚光水拍堤
元-姜彧
山滴岚光水拍堤,草喷鼻香沙暖净无泥。
只疑误入武林溪。
两岸桃花烘日出,四围高柳到天垂。
一尊苦处百年期。
注:据有关文献记载,1281年(元至元十八年)三月,姜彧作为河东山西提刑按察使,借察看水利的机会拜会了晋祠(晋祠在山西太原西南悬瓮山麓,为周初唐叔虞的封地,其正殿之右有泉,为晋水发源处),曾作《浣溪沙》二首,写“目前之胜概”,后来词被刻成石碑立于晋祠内。此处所选为个中第二首。本词虽为游晋祠而作,但并没有正面描写晋祠本身,而是放眼于祠外的山水,极言山水风光之美,抒产生发火者为此而陶醉的美好感想熏染。晋祠本身在词中虽未一字写及,但其令人神往之佳处已尽在词中了。
词短短六句,以写景为主,描摹物象光鲜生动,且极富层次感,同时长于融情于景而了无痕迹,虽也直写情语,然皆出于自然流露。其措辞夷易而简洁,风格清新而明快,颇有唐人绝句之意境。
------------------------------------------------------------------------------------------------
中国好诗词,风雅颂古今!
中国好诗词打造最纯粹的诗词分享平台!
品读、鉴赏经典诗词歌赋,分享、互换精美原创文学。不一样的文学阅读体验,不一样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
中国好诗词微信公众年夜众号:qq274158273,欢迎各位关注,欢迎各位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