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若只凭豪放词,辛弃疾还不能算是顶级的词作,他的婉约词一样精彩。
当他写起婉约词来,一脱手便写成了无人能模拟的经典《青玉案。
元夕》。
这是辛弃疾平生最美的一首词,全词写得朦胧绮丽、如梦如幻,少年可以用来表白,中年可用来自勉,老年则可用来回忆。
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喷鼻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顾,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最美的词少年可用来剖明中年可用来自勉老年用往返忆

写这首词的时候辛弃疾35岁旁边,当时怀着一腔抱负的他面对的却是不思进取的南宋朝廷,梦想的无法实现、对现实的不满、对未来的迷茫,让他在这一年的元宵节写下了这首词。
由于写得太过朦胧,以是每个人读都会有不同的感想熏染,每个年事段也能有不同的感触。

少年时读它,这会是一首可以用来表白的爱情词。
词的上片写元宵节热闹的场景:东风吹散着繁花,烟火中它们如雨般飘落。
车马满路,凤箫回响,明月西斜,龙灯飞舞,好一个热闹的夜。
词的下片抒怀:就在这人群中,戴着雪柳金缕的你,笑眼盈盈地走在人群中,我在人群中千百回地寻着你,却不想一转头,你就在那灯火阑珊处。
只是这末了一句,便是绝美的表白。

中年时读它,这会是一首可以用来自勉的诗。
人到中年正是辛弃疾一样,空想的美好与现实的骨感交织着,让自己越来越迷茫。
在热闹的人群中,在车水马龙中,在看似繁花似锦的街道中,为了生活我们离曾经渴望成为的那个自己越来越远。
我们寻觅着,追寻着,终极我们总会在灯火阑珊中寻回初心,瞥见许久不见的那个自己。
这个时候所有的迷茫都会一扫而空,我们将整顿心情,朝梦想重新出发。

老年时读它,这会是一首可以坐在摇椅上逐步回顾的诗。
年少时的渴望的爱情,中年时迷茫,一幕幕都在这首词中。
那些过往的熙熙攘攘,不论灯火阑珊中曾是心仪姑娘,还是迷失落中的自己,到末了都化为了沉着。
这便是人生。

辛弃疾这首词,很难用措辞来形容它好在哪里,但便是越读越美。
颇故意思的是,这首词就像打上了防伪标签似的,在模拟借鉴成风的词坛居然无人模拟。
后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将这首词评为人生三境的最高境界,并称“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或许这正是其它小词人无法模拟的缘故原由吧。
这首词大家喜好吗?欢迎谈论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