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石》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古诗今译:
竹子捉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
经历无数磨难和打击身骨仍坚劲,听凭你刮酷暑的东熏风,还是隆冬的西北风。
注释讲授:
(1)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墨客是著名画家,他画的竹子特殊有名,这是他题写在竹石画上的一首诗。(2)咬定: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青山不松口一样。(3)立根:扎根,生根。(4)原:本来,原来,原来。(5)破岩:裂开的山岩,即岩石的缝隙。(6)磨:折磨,挫折,磨炼。(7)击:打击。(8)坚劲:倔强有力。(9)任:听凭,无论,不管。(10)尔:你
品鉴鉴赏:
①这首诗是一首题画诗,题于作者郑板桥自己的《竹石图》上。这首诗在赞颂岩竹的坚劲顽强中,隐寓了作者唾弃俗见的刚劲风骨。
②诗的第一句:“咬定青山不放松”,首先把一个特立峭拔的、牢牢把握着青山岩缝的翠竹形象展现在了读者面前。一个“咬”字使竹人格化。”咬”是一个主动的,须要付出力量的动作。它不仅写出了翠竹牢牢附着青山的情景,更表现出了竹子那种不畏艰辛,与大自然抗争,顽强生存的精神。紧承上句,第二句“立根原在破岩中”道出了翠竹能傲然挺立于青山之上的根本是它深深扎根在分裂的岩石之中。在作者郑板桥诗、画中的竹又每每与“石”是分不开的。有时侯,石构成竹的对立面,如“画根竹枝插块石,石比竹枝高一尺,虽然一尺让它高,年来看我掀天力”;有时候石成为竹的背景,如”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在这首诗里,竹石则形成了一个浑然的整体,无石竹不挺,无竹山不青。这两句诗也解释了一个大略而深刻的哲理:根基深力量才强。
③有了前两句的铺垫,很自然地引出了下面两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首诗里竹有个特点,它不是伶仃的竹,也不是静止的竹,而是岩竹,是风竹。在作者郑板桥的诗画中,竹每每是高尚品行和顽强意志的象征,而风则每每是恶势力的代表,如前面提到的“秋风昨夜渡潇湘”这几句,又如:“一阵狂风倒卷来,竹枝翻回向天开。扫云扫雾真吾事,岂屑区区扫地埃。”在这首诗中同样竹子经受着“东西南北风”一年四季的千磨万击。但是由于它深深扎根于岩石之中而仍岿然不动,坚韧刚劲。什么样的风都对它无可奈何。墨客用”千”、“万”两字写出了竹子那种坚韧无畏、从容自傲的神态,可以说全诗的意境至此顿然而出。这时特立在我们面前的已不再是几杆普通的竹子了,我们感想熏染到的已是一种顽强不息的生命力,一种保持不懈的意志力,而这统统又都蕴涵在那萧萧风竹之中。
④诗中的竹实际上也是作者郑板桥高尚人格的化身,在生活中,墨客正是这样一种与下层百姓有着较密切的联系,嫉恶如仇、不畏权贵的岩竹。作者郑板桥的题画诗犹如其画一样有着很强的立体感,可作画来欣赏。这首诗正是这样,无论是竹还是石在墨客笔下都形象光鲜,若在面前。那没有实体的风也被描述得犹如拂面而过一样。但墨客追求的并不仅在外在的形似,而是在每一根瘦硬的岩竹中贯注了自己的空想,融进了自己的人格,从而使这竹石透露出一种畜外的深意和内在的神韵。
⑤这是一首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诗,也是一首咏物诗。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托岩竹的坚韧顽强,言自己刚毅刚烈不阿、正派不屈、铁骨铮铮的骨气。全诗措辞大略单纯明快,执著有力。
作者简介:
郑燮[xiè](1693~1765),清代字画家、墨客。字克柔,号板桥,即郑板桥,兴化(今江苏兴化)人。擅画竹、兰、石,书法以“六分半书”名世,诗文也写得很好,以是人称“三绝”。其画在画坛上独树一帜。与罗聘、李方膺、李鳝、金农、黄慎、高翔和汪士慎并称”扬州八怪“。
编辑:小孤鹜。
如有缺点欢迎示正!
感谢你每天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