寥寥几笔,便将一句诗或者一句词呈现在不雅观众的面前,无论是对诗词的感悟力还是绘画功底都令人叹服。
然而也正是这一环节,一度令他陷入争议。
起因便是他画了一幅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当时他画了一个古人坐在一块石头上,欣赏着不远处那鲜艳如火的枫林。
这幅画有什么问题呢?
实在这幅画还是很故意境的,而且也很随意马虎让人猜到答案,令很多人铭心镂骨的是这幅画对“坐”的误解。
杜牧这里的“坐”字该当理解为“由于”,而不是“坐下”,以是便有专家认为他这幅画随意马虎对不雅观众造成误导。
对付外界的质疑,康震老师也一贯没作回应,但是在后来的中秋诗会中,他又一次画了这句诗,这次他的画中,主人公不再坐在石头上,而是立于马车旁。
实在我以为,作为一个专门研究古代文学的博士生导师,康震不可能不懂“坐”的含义,他此前之以是那么画,大概是为了让选手更好猜出答案。
而且谁能肯定杜牧当年欣赏枫林的姿态一定是站着,而不是坐着呢?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从这一点上来说,康老师也不算画错。
无论如何,康老师的图片线索题一贯是诗词大会的一大亮点,纵然第六时令目组特意做了些改动,这个环节依然保留。
而在姗姗来迟的第二期节目中,康震老师的画作又一次引起了争议。
这次节目组给出的诗句更大略,可以说是妇孺皆知,出自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康老师是如何描述这两句诗的呢?他先是画了一个古人,这个古人依旧是坐在石头上,然后画了一座亭子,接着又画了一个水桶,一口井。
画到这里,康老师停息了一下,展示了这幅画的关键字“前”,再加上主题字“地”,纵然末了的玉轮还没画出来,但是选手依然立时给出了答案。
看到这里,很多人又开始嘀咕了,“床前明月光”不是在室内吗?床呢?难道康老师又犯错了?
实在这次康老师还真没画错,由于“床前明月光”的“床”字本身就很有争议。
有人认为这是通假字,通“窗户”的“窗”,站在窗前看玉轮,倒也阐明得通。
也有人认为这“床”是当时的坐卧的用具,比如“榻”或者“胡床”(也便是小马扎),这种阐明可能比较符合很多民气中的画面。
更多的人认为这里的“床”指的是“井栏”。
古代的井栏四四方方,而且为了安全起见,一样平常都修得很高,看上去就像当时的“床”,以是又被称为“银床”,纳兰有词云“银床淅沥青梧老”,便是说井边的梧桐在淅淅沥沥的秋雨中逐渐老去。
李白在另一首诗《长干行》中也曾言“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这里的“床”也是指井栏。
实在这三种说法都阐明得通,但如今学术界一样平常更方向于“井栏”的阐明,这是为什么呢?
我以为紧张还是跟这首诗的主题有关系,“昂首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很明显这是一首“思乡诗”,而“井”本就很随意马虎勾起思乡之情,李商隐有诗云“万里忆归元亮井”。
根据整首诗所要抒发的情绪来说,显然阐明为“井栏”才更符合墨客当时的心境。
看了诗词大会康震画的“床前明月光”,才明白这些年我们都错了。
-END-
作者:解忧诗词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