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日我们共同来学习《蒹葭》的常考知识点。

《蒹葭》被誉为《诗经》中最幽美的诗篇之一,它以丰富的内涵和美感打动了千百年无数的读者。
也是中考中常见的考题。

【常考考点】

1.炼字

“宛”:犹如、仿佛的意思。
这个词把实景、实情与幻觉、想象相结合,创设了一个如梦如幻、朦胧迷离的情境,突出了男主人公的痴情,富有强烈的艺术传染力。

诗词赏析蒹葭中招考试常见题型分析

2.句子赏析

(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那成长在河边的茂密芦苇青苍苍,那晶莹透亮的露珠已凝集成白霜。
这两句描述深秋萧瑟冷落景物,不但是起兴以引起正文,而且是诗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既陪衬深秋空寂凄凉的气氛浸染,又流露了主人公痛惜若失落凄婉的感情。
全诗营造了一个凄清落寞的情调。

(2)“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交代了墨客所思慕的工具及伊人所在的地点,表现了主人公思见心切、望眼将穿,一直地张望、探求的状态。

(3)全诗:

全诗三章,采取重章叠唱的形式,一唱三叹,回环往来来往,节奏光鲜,旋律幽美,而且还显示了主人公情绪的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传染力。

3.描述画面

(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那成长在河边的茂密芦苇,颜色苍青;那晶莹透亮的露水珠已凝集成白霜。

(2)“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我的心上人,就伫立在那河水对岸一方。

(3)“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心”: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险阻又太长;顺流而下去追寻她,仿佛她永久就在水中心。

4.思想感情

诗歌描述了一幅凄清迷离、露凝霜结的深秋水景图,渲染了浓郁的凄清惆怅氛围,衬托了主人公痛惜若失落凄婉的感情,以道路的困难、弯曲、迢遥,来衬托青年男子对他思念的姑娘的执著追求,突出男子追求爱情的执著和无奈。

真题练习

1.“统统景语皆情语”,《诗经・蒹葭》中“(),()。
(),()。
”于浓浓的秋凉中折射出淡淡的凄婉之情。

2.《蒹葭》中能印证“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探求追求的诗句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
(),()。

3.表示诗的全部旨意出来,且起到联上启下浸染的诗句是“(),()”。

4.诗中用反复吟咏的形式创造可望不可及的虚幻意境;蕴涵炽烈相识之情的句子是“()、()、()。

5.(2018中考・四川省凉山)兼葭萋妻,( )。

6.对《蒹葭》这首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A 全诗分为三章,每章前两句以凄清冷漠的景致起兴,形成一种沉郁凄凉的氛围,同时又暗寓了韶光的推移。
后六句描写访求“伊人”而未得的迷惘之情。

B “在水一方”、“宛在水中心”“宛在水中沚”是说伊人所在的地方有流水环境,仿佛置身于州岛上,可望而不可及。

C “伊人”是墨客访求的工具,是美的化身,在墨客矢志不渝的追求中,犹如 强烈地感想熏染到了那“在水一方”的倩影。

D 这首诗描写了“伊人”生活的环境和墨客在不同韶光不懈地探求“伊人”的 过程,因此,从诗的内容看,它应是一首叙事诗。

【2018安顺中考】

阅读下面古诗,按哀求完成10—12 题。

10、这首诗歌中利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若何的画面? (2 分)

解析: 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萧瑟、凄清(或冷寂、萧索、悲惨)的晚秋画面。

11、你如何理解这首诗所抒发的感情?(2 分)

解析:对美好爱情(恋人、意中人、幸福生活)的追求、神往或相思之苦。
(意对即可)

12、重章叠唱是《诗经》范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剖析这首诗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
(2分)

解析:全诗三章,采取重章叠唱的形式,一唱三叹,节奏光鲜,旋律幽美(1 分),而且还显示了主人公情绪的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传染力(1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