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苏原产中国。我国先秦古籍《山海经》中有:“有草焉,其状如苏而赤华,”,说的是一种形状像紫苏的草,虽然这种草不是紫苏,只是拿紫苏和这种草进行比较,这也解释我国人们在2000多年前就已经认识了紫苏。(图为在一张小木桌上有机绿色紫苏)(图片来自东方IC)
紫苏是一种传统中药材,能调节人体“五气”:散(寒气)、清(肺气)、化(痰气)、宽(中气)、安(胎气)。宋代章甫写了一首《紫苏》诗:“……紫苏品之中,功具神农述。为汤益广庭,调度宜同橘。结子最甘喷鼻香,要待秋霜实。作腐罂粟然,加点须姜蜜。由茲颇知殊,每就畦丁乞。飘流无定居,借屋少容膝。何当广种艺,岁晚愈吾疾。”(图片来自东方IC)
紫苏也叫桂荏、白苏、赤苏等。传说三国期间华佗给它取名叫“紫舒”,后来逐步地就叫紫苏了。也有人认为“紫”是因叶子的颜色是紫色,“苏”是由于有理气通窍的功效,以是叫紫苏。明代李时珍在《本草大纲》中认为:“苏从酥,惬意也。苏性惬意,和气行血,故谓之苏,曰紫苏者,以别白苏也”。(图片来自东方IC)
紫苏的叶子是一种调味品。人们常常用它来做菜,汉代张衡写的《南都赋》中有:“苏蔱紫姜,拂彻羶腥,” 说的是紫苏、茱萸、紫姜能去掉腥臭味。煮蟹、煮虾时都可以放点紫苏,元代倪瓒编写的《云林堂饮食制度集》中先容了一种煮蟹法:“用生姜紫苏橘皮盐同煮,才火沸透便翻,再一大沸透便啖。”宋代吴自牧编写的《梦粱录》中记载了杭州的分茶酒店卖一些下酒食品,个中有“紫苏虾”。(图片来自东方IC)
以紫苏为质料的紫苏熟水曾被认为是最佳消暑饮品。宋仁宗曾命翰林院制订消暑的汤饮,“以紫苏熟水为第一”。元代昊莱写的《岭南宜蒙子解渴水歌》中有“向来暑殿评汤物,沉木紫苏闻第一”的诗句。明代宋诩编写的《竹屿山房杂部》中记载了紫苏熟水的做法:“紫苏摘新叶,阴干。用时隔纸火炙,作沸汤泡,蜜封,热饮,冷则伤人”。(图片来自东方IC)
紫苏可以做炒紫苏,还可以用来做“下气开胃”的紫苏糕。明代宋诩编写的《竹屿山房杂部》中记载了紫苏糕的做法——“紫苏叶(晒干一斤)、薄荷叶(晒干八两)、杏仁(煮去皮尖苦味炒四两)、白豆仁(四两)、缩砂仁(四两)、干姜(四两)、乌梅肉(焙干四两)俱为末,每斤计熟蜜六两和匀,裁为片用”。(图片来自东方IC)
紫苏还可以用来做梅酱。清代顾仲编写的《养小录》中记载了做梅酱的方法——“三伏取熟梅捣烂,不见水,不加盐,晒旬日。去核及皮,加紫苏,再晒旬日收贮。用时或盐或糖,代醋亦精。”(图为新鲜有机紫苏)(图片来自东方IC)
紫苏的子又称苏子、黑苏子、赤苏子。苏子可以入药,如宋代陈直编写的《养老奉亲书》中记载了一种紫苏粥方,能治老人凉气、心痛牵引背脊、不能下食——“紫苏子(三合,熬,细研),青粱米(四合,淘),上煮作粥,临熟,下苏子末调之。空心折为佳。” (图片来自东方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