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华精良传统文化犹如残酷的星辰,照亮着中原儿女的精神天下,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内心。从诗词歌赋到书法绘画,从戏曲音乐到民俗节庆,每一份文化遗产都是先辈聪慧的结晶,是民族精神的载体。
传承与发展精良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个人的任务与义务。它不仅能够增强我们的文化自傲,提升民族凝聚力,还能够为天下的文化多样性贡献中国聪慧与中国方案。让我们携手并进,共同守护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让中华精良传统文化的光芒永久照耀在世界的东方。
01
相见时红雨纷纭点绿苔,
别离后黄叶潇潇凝暮霭。
今日见梅开,别离半载。
——《西厢记·第五本·楔子》
第五本:张君瑞庆团圆杂剧楔子 [末引仆人上开云]自深秋与小姐相别,倏经半载之际。托赖祖宗之荫,一举及第,得了头名状元。如今在客馆听候诏书御笔除授,惟恐小姐牵挂,且修一封书,令琴童家去,达知夫人,便如小生得中,以安其心。琴童过来,你将纸墨笔砚来,我写就家书一封,与我星夜到河中府去。见小姐时说:“官人怕娘子忧,特地先着小人将书来。”即忙接了回书来者。过日月好疾也呵!
[仙吕][赏花时]相见时红雨纷纭点绿苔,别离后黄叶萧萧凝暮霭。今日见梅开,别离半载。琴童,我叮嘱你的言语记住!
则说道特地寄书来。 [仆云]得了这书,星夜望河中府走一遭。
02
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作甚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杂剧《窦娥冤》
《感天动地窦娥冤》(节选)【元】关汉卿【滚绣球】 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死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作甚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评析]:读《窦娥冤·滚绣球》,耳畔响一曲回肠荡气的悲歌,心中烙一个敢于反抗的形象。读《窦娥冤·滚绣球》,更读关汉卿,窦娥唱出的悲苦酸楚,更是汉卿心底的柔肠婉转。读《窦娥冤·滚绣球》,一读窦娥冲天之冤。她三岁亡母失落母爱,七岁抵债做媳妇,成婚两年又亡夫。后又有张驴儿父子招亲的煎迫,公公去世后的含冤认罪,被定成去世罪。将赴刑场处斩时候,她所耐劳难,所遭痛楚,一定了然于胸;悲愤情怀,不平动机,肯定块积在心,有激愤之词,清闲情理之中:她呈冤屈,说无辜,直接控诉没有正义的天和地。关汉卿捉住主人公激愤难平的这个契机,大做文章,借窦娥唱出《端正好》、《滚绣球》等曲词,确实让民气生感叹。关汉卿在《窦娥冤》中,借窦娥一张嘴,曲稿身无限悲,传百姓长久愿,自然会传盛不衰 。
【双调·沉醉东风】《送别》【元】关汉卿咫尺的天南地北,顷刻间月缺花飞。手执着饯行杯,眼阁着别离泪。刚道得声保重将息,痛煞煞教人舍不得,好去者出路万里。忧则忧鸾孤凤单,愁则愁月缺花残,为则为俏冤家,害则害谁曾惯,瘦则瘦不似今番,恨则恨孤帏绣衾寒,怕则怕薄暮到晚。
03
唱不尽兴亡梦幻,
弹不尽悲哀感叹,
大古里悲惨满眼对江山。
——洪昇《永生殿》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四百年前汤显祖的一首《牡丹亭》,将园林的风花雪月,人间的聚散离合逐一化入曲中,昆曲由此步入壮盛期间。
“唱不尽兴亡梦幻,弹不尽悲哀感叹。抵多少悲惨满眼对江山。”三百年前,杭州人洪昇创作《永生殿》,将男女之情和国乱家愁交织在一起,奠定了昆曲的国剧地位。
04
妾为女子,薄命如此。
君是丈夫,负心若此,韶颜稚齿,饮恨而终。
慈母在堂,不能养活。
绮罗弦管,从此永休。徵痛黄泉,皆君所赐。
——粤剧《紫钗记》
小玉:君虞,君虞,妾为女子,薄命如此。君是丈夫,负心若此,韶颜稚齿,饮恨而终。慈母在堂,不能养活。绮罗弦管,从此永休。徵痛黄泉,皆君所赐。李君,李君,今当永诀矣。李益: 雾月夜抱泣落红, 险些破碎了灯钗梦。 唤魂句,频频唤句, 卿须记取再相逢。叹病染芳躯不禁摇动, 重似望夫山半崎带病容。千般话犹在未语中, 心惊燕好皆变空。小玉妻。小玉:处处仙音飘飘送, 暗惊夜台露冻。 雠共怨待向阴司控。 听风吹翠竹,昏灯照影印廉拢。 雾夜少东风,是谁个扶飞柳絮?李益:是十郎扶你~小玉:生不如去世,何用李君关注。——(粤剧)《紫钗记》霍小玉、李益
有一个很奇妙的称呼上的变革:开始称字“君虞”,还是比较亲密的,毕竟是曾经爱慕过请托过终生的人,久别相逢,还念着一点旧日深情;接着是“君”,敬称,无私情,霍小玉满腔怨恨,旧日恩典烟消瓦解,只剩下面前她被“辜负”的冰冷,话语也自然变得冰冷起来,她要开始指控李益的负心行为。末了是“李君”,完备是形同陌路。侯氏报后她的希望破灭,只靠着一口怨气支撑到现在,一番怨怼后怨气也泄了,霍小玉彻底意气消沉,无意于人间了。
05
他教我收余恨、免娇嗔、且悛改、改脾气。
休恋逝水、苦海转身、早悟兰因。
这才是今生难预见,不想团圆在目前。
回顾繁华如梦渺,残生一线付惊涛。
——京剧《锁麟囊》
词中的“兰因”是一个典故,全词是“兰因絮果”。“兰因”比喻美好的结合;“絮果”比喻离散的结局。比喻男女婚事初时美满,终极离异。
06
梨花开,春带雨。梨花落,春入泥。
此生只为一人去。道他君王情也痴。
天生丽质难自弃,长恨一曲千古迷,长恨一曲千古思。
——京剧《大唐贵妃·主题曲·梨花颂》
《梨花颂》新编历史京剧《大唐贵妃》的主题曲,内容为《大唐贵妃》中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主题,唱腔设计以京剧二黄调式为主调,加入了梅派唱腔特色。《大唐贵妃》是关于杨贵妃的故事,结合梅派剧目《贵妃醉酒》及《太真外传》而成。唐玄宗李隆基,也便是戏班开山祖师唐明皇,和他的妃子杨玉环(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杨贵妃天生丽质,能歌善舞;唐明皇文治武功,还能演戏司鼓。杨玉环天生丽质,被玄宗册封为贵妃,统领后宫。杨玉环初见唐玄宗时,衣羽士服,号太真。遂纳入后宫,册封贵妃。杨贵妃色艺倾国,深受宠爱,杨家兄弟姐妹亦因其荫,受封赐爵。因杨贵妃爱吃荔枝,玄宗敕各省贡荔枝,“一骑尘凡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杨玉环得玄宗赐浴,到永生殿乞巧盟誓,共誓君妃情笃、永远和谐。玄宗终日沉溺酒色,“从此君王不早朝”(白居易《长恨歌》)。贵妃诞辰,欢宴骊宫,翠盘艳舞,赢得君王擂鼓助兴。可是,在安史之乱的背景下,这一对美好的姻缘被迫拆散。
07
人生几见此佳景?
惟愿取,年年此夜,人月双清。
——昆曲《琵琶记·中秋望月》
昆曲中《琵琶记•赏秋》一折中有【念奴娇序】一曲,曲词幽美,格调清逸,兹录如下:长空万里,见婵娟可爱,全无一点纤凝。十二栏杆,光满处。凉浸珠箔银屏。偏称。身在瑶台,笑斟玉斝,人生几见此佳景。惟愿取,年年此夜,人月双清。
08
我只得转眼望家乡,飘渺一似云飞。又只见汉水连天,
汉水连天,野花满地。愁在雁门关上望长安,纵有那巫山十二难寻觅。
怀抱琵琶别汉君,西风飒飒走胡尘。
——京剧《昭君出塞》
《汉明妃》,亦名《昭君出塞》,又称《王昭君》、《青冢记》,系京剧传统戏,尚派代表作。汉元帝后宫美女王嫱(昭君)因不肯贿赂画工毛延寿,被画为丑状。元帝不加召幸,昭君弹琵琶自叹。终被元帝创造其美,立为明妃,欲斩毛延寿。毛亡命匈奴,献明妃画像。匈奴发兵向元帝索明妃。元帝割爱送妃和亲。
09
最爱西湖仲春天,桃花带雨柳生烟。
十世修得同船渡,百世修得共枕眠。
——《白蛇传》
10
可正是,人值残春蒲郡东。门掩重关萧寺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
——元•王实甫《西厢记·楔子》
《西厢记》第一本楔子:【赏花时】(夫人唱)夫主京师禄命终,子母孤孀途路穷。旅榇在梵王宫。盼不到博陵旧冢,血泪洒杜鹃红。【么篇】(莺莺唱)可正是人值残春蒲郡东,门掩重关萧寺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金圣叹评点:“已上【赏花时】二曲,不是《西厢》一色笔墨,想是后人所添也。”金圣叹没有解释什么是“《西厢》一色笔墨”便断定此二曲是“后人所添”,如何能信他的?翻新购《西厢记集解》所辑王、凌、毛诸本评注,均未对二曲提出异议。今人治稗每每以“后人所添”排斥文本中所谓非“一色笔墨”,也多类此。
最撩人春色是今年。少甚么低就高来粉画垣,元来春心无处不飞悬。睡荼蘼捉住裙衩线,恰便是花似民气好处牵。
——明•汤显祖《牡丹亭•寻梦•
11
花阴重叠喷鼻香风细,庭院深奥深厚淡月明。
——《西厢记·第三本第三折》
【双调】【新水令】晚风寒峭透窗纱,控金钩绣帘不挂。门阑凝暮霭,楼角敛残霞。恰对菱花,楼上晚妆罢。【驻马听】不近喧哗,嫩绿池溏藏睡鸭;自然幽雅,淡黄杨柳带栖鸦。金莲噈损牡丹芽,玉簪捉住荼蘼架。夜凉苔径滑,露珠儿湿透了凌波袜。
在这么宁静祥和适宜偷偷幽会的夜晚,张生收到莺莺来信邀约,愿望着和莺莺的见面。让红娘帮着传话,可惜红娘并不识字,虽将张生的意思传达给了莺莺,却没能将莺莺故作骄矜含羞自持所传达的委婉深意明明白白地让张生明白,因而两人之间闹了一场大乌龙。小姐见幽会被红娘所知,就假装将张生当成贼盗掩蔽过去,结果双方产生了误会末了闹了个不欢而散。“夜来得简方喜,今日强扶至此,又值这一场怨气,眼见得休也。只索回书房中纳闷去。桂子闲中落,槐花病里看。”张生回去后气闷得紧,以为莺莺和红娘两人合资耍了他,一个写诗约他,一个让我跳墙过来,现在是一个把他当成贼人,一个又查问他做什么勾当。越想越憋屈,这相思病也加倍严重。
12
云敛晴空,冰轮乍涌;风扫残红,喷鼻香阶乱拥;离恨千端,闲愁万种。
——《西厢记·第二本第五折》
《西厢记》讲述了张生与崔莺莺相爱的故事,具有很浓的反封建礼教的色彩。
作者写青年人对自由婚恋的追求和家长意志的冲突,表达了“愿普天下有情人终成家眷”的爱情空想。
13俺曾见金陵玉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随意马虎冰消。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来宾,眼看他楼塌了。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风骚觉,将五十年兴亡看饱。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枭鸟。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稿。谄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桃花扇》
14
文章不为轻薄事,笔墨只哭百姓忧,纵然是地府老骨朽,也要把酒放歌喉。——《杜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