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劝学》中就说34;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站得高就会看得远;杜甫也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登高之时,随着身体的升高,心胸也变得开阔,感慨也便油然而生。刘勰《文心雕龙》中说"登山则情满于山,不雅观海则意溢于海。"古人登到高处所发感慨或伤时伤己,或抒怀励志,简要总结个中情绪下大约有以下几种。
第一,采菊登高,祈求幸福。
王维的《玄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里登高、插茱萸是在重阳节时候的主要习俗,缘故原由首先是讨个好口彩,随着人逐级上升,也便是步步升高了;当然最紧张的目的还是避灾祈福。
这种传统大约起源于桓景的故事。梁朝吴均的《续齐谐记》:"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日玄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婓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蜗祸可除。景如言举家登山。夕还,见鶪犬牛羊一时暴去世。长房闻之日,此可代也。现代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这当然没有科学道理,但古人或在笃信不疑,或在将信将疑中将登高作为了祈福的活动,也因此演化成为居家团圆活动或者好友聚会雅事。
当然由此引发的诸如"独在异域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之伤感则另当别论了。
第二,面对自然,抒发哲思。
横算作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登高"这一意象形态是一个由物到心、由空间到韶光的动态过程,其审美表现是崇高。渴望建功立业的用世者要把自己提升到与外物同等伟大的田地;例如:杜甫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林则徐说"山登绝顶我为峰"。珍惜生命的出世者表现为个体的肃静,哀求生命的自由与对精神家园的回归。李白说"不敢年夜声语,胆怯天上人"。
登山是一步一步脚踏实地的走来,景致的变换,身体的感想熏染都让墨客们深深的思虑。杨万里深有体会的说"岭下看山似伏涛, 见人上岭旋争豪。一登一陟一回顾, 我脚高时他更高。"
山登绝顶我为峰
登上山巅,王安石则发出"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哲理性思虑,这都与他们的个人经历分不开。朝阳虽未见,而浮云却在面前,不过浮云很低。人自地面仰望,浮云在天上,自山峰俯视,浮云却在脚下了。浮云未能挡着视线,墨客得以纵目远眺,即由于"身在最高层"。用"浮云"比喻一种妒贤嫉能的政治势力,解释必须勇于竟坚持空想,长于把握形势,才能打消这种政治势力的滋扰毁坏,而立于不败之地。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而当巍巍高山就在脚下的时候,人又会从激动的极度走到另一个极度——悲哀!
陈子昂在《登幽州台歌》中悲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是若何的孤独啊,在前不知源头,后不见终点的韶光长河中,在浩渺的宇宙中,人何其微小,人生又何其短暂。在恐怖的比拟下,墨客又怎能不悲从中来呢?这已不仅仅是时空范畴,这已经是哲理性的思考了。在时空的交织中,不由人想到人生三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
第三,登高望远,抒发财国之悲。
落日楼头
大漠边陲
更多墨客面对家国的灾害与自我遭遇时登高悲叹,最著名的是杜甫的《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曾经豪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墨客,拖着病体残躯,在潦倒穷困中独自登台,人生遭遇的坎坷,好友亲人的故去,国家百姓因安史之乱而流落失落所,哪一件不是戳在作者心头的痛,又怎能不鞠一把老泪。辛弃疾《登建康赏心亭》中悲叹"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国土的沦丧心痛,被猜忌打压的不得志,都无人领会,只好愤愤的拍遍栏杆,多希望"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啊,可惜职能徒叹奈何!
还有一种思考是因历史而引发的。王安石《桂枝喷鼻香 金陵怀古》:"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词以"登临送目"四字领起,为词拓出一个高远的视野。"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往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今昔比拟之中,时空交错,对历史和现实,表达出深奥深厚的烦闷和沉重的嗟叹。全词把壮丽的景致和历史内容和谐地领悟在一起,境界雄浑阔大,风格沉郁悲壮。
第四,登临送目,望而不见的悲哀。
独自莫凭栏
南唐后主李煜《浪淘沙 帘外雨潺潺》:"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随意马虎见时难。"曾经的九五至尊,而今的阶下之囚,有谁比李煜的人生更惨淡的吗?登高而望,那曾经的雕栏玉砌与红粉朱颜,统统望而不见;曾经的权利,而今的自由,都成过眼云烟,心头之痛怕是无法承受的吧,以是才奉劝自己"独自莫凭栏",可如果不是已经凭栏,又怎会有这痛彻心扉的感想熏染?
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劝人莫登楼的还有欧阳修《踏莎行》"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这是女性的哀伤。丈夫常年在外,独守空闺是何等寂寞,只好登绣楼去看看那村落头陌路上是否有熟习的身影,然而,视线却被青山阻隔,丈夫更在青山那头。何日得归?遥遥无期!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登临远眺,望而不见是悲哀;可突如其来的更是让人无法承受。"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她是傻呵呵不知愁的年纪,却因瞥见陌头杨柳想到了那分别时候折柳相送的情景了吧,泪水瞬间弄花了凝妆。这不仅仅是对夫婿的思念,更有对青春流逝而无人陪伴的悲愁。闺中少妇惦记丈夫,流落在外的游子又怎能不想家呢,每逢佳节倍思亲啊!
登高而望,以解乡愁,望而不见,只好默默伫立于晚风前。
登高之作,大约可以分为登山、登楼、登台、登阁等,这一意象经由魏晋期间生命意识的觉醒,到唐初太息是宇宙无穷而人生短暂,到宋代又找到了宋词这一得当载体。以钱锺书看来,登高望远每足使有愁者添愁而无愁者生愁。客羁臣逐,士耽女怀,孤愤单情,伤高望远,除却敬拜则皆可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