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沈周

【年代】弘治十七年(1504)

【题识】甲子夏五梅雨后,国用持郭公天锡自录诗一卷,诗与书皆超迈,情抱烦闷,读之畅然。
摘其送乐伯善一篇,奉同所韵以言鄙怀也。
沈周

【钤印】启南、石田

珠联璧合 相映成辉古代名画上的题诗13

【收藏】王季迁(1906--2003)旧藏

落魄青袍随草色

冷落白发遣年华

徒劳梦寐费忧国

错认诗书能起身

愚去刻舟忙觅剑

饥来索饭误炊沙

且拈杯酒歌苎曲

好在山颠与水涯

【三言两语】

这是沈周(1427—1509)晚年的一幅画作,他在题识中讲述了创作背景:这年(1504)仲夏五月梅雨之后,读了好友许国用拿来的元代书法家郭畀(1280-1335,字天锡)自录诗卷,为其诗书所折服,绘此立轴,并次韵其《送乐伯善赴都三首 其二》题于画中。

这首七律后收录在沈周文集中,以《闲怀用郭天锡韵》为题,但尾联稍有不同,“人间亦自有乐地,酒绕山巅与水涯”,彷佛这样更能抒产生发火者的“闲怀”。
郭畀的原诗是这样的:

燕赵感慨鼓侠气,江湖摇落嗟虚华

艰危历尽为忧国,奇迹无成非恋家

江光隐现鱼龙窟,云海苍茫鸥鹭沙

桃花水长三月暮,片帆挟雨飞天涯

沈周的诗友张鈇接着题写一首和诗:

韦布自来钦德望,缙绅谁不重才华

王维画笔超凡品,杜甫诗篇擅大家

舟楫具闲幽草涧,庙堂忧切白鸥沙

穷通亦是平凡事,身后芳名正未涯

他的题名为“慈溪张鈇奉和”,但不知为什么没有钤印。
早在成化十八年(1482)沈周所作《蕉石读书图》上也有他的题诗,并有一枚朱印“延仪”。
张鈇之后,是沈周的学生文徵明(1470—1559,号衡山)题写的一首次韵七律:

江南五月春如扫,寂昼清阴占物华

梅子雨晴鸠逐妇,楝花风急燕成家

旋除还满愁随草,已散难抟友似沙

羡杀忘忧沈东老,诗书白发自生涯

所谓“沈东老”,是指北宋年间湖州的一位隐士沈思,字持正,因隐居归安县东林镇而终老,故号东老。
他满腹经纶、乐善好施,而且很会酿酒,有名乡里。
相传他后被吕洞宾度化羽化,是源于苏轼熙宁七年(1074)诗作中的记载。
说是熙宁元年(1068)八月十九日,吕洞宾自称回隐士,访沈东老,拜别时以榴皮题诗于东老庵壁,并相约五年后复遇,至期沈氏飞升羽化。
实际上是沈思之子沈偕迎合苏轼好道生理,借助当时盛行的吕洞宾崇奉,打动苏轼和诗,以达到父名随之不朽的目的。

我们知道,衡山居士原名壁,字徵明,弘治二年(1489)开始跟随沈周学画,四十二岁(1513)起以字行,更字徵仲,以是他此时的题名为“文壁第二次”。
而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文徵明行书诗卷《次韵答石田师长西席》,有其自书的三首和诗,开篇便是这首七律,以《次韵答石田梅雨后言怀之作》为题。
卷尾文徵明跋文:“偶见石田师长西席画卷,书此以识感云 门人文徵明”,这是学生对逝去恩师的怀念之作。

卷中的第三首和诗为《感石田师长西席一首》:

杖履空然记昔年,高情无复看云眠

溪堂白发留遗照,竹榻暗香感断缘

奄忽流光惊梦里,蹉跎残诺负生前

只应往事僧知得,洒脱同看夜篇读

东禅寺位于苏州城东南,始建于唐天佑三年(906)。
文徵明在《初六日与客自葑门汎舟至东禅小集》中自注:“寺有青溪堂”。
明代中期的东禅寺规模伟大,出了一位法号天机的名僧,他有学问又激情亲切好客,和当时的吴宽、沈周、唐寅、文徵明、祝枝山等绅士都有深厚的友情,他们常常在东禅寺的清溪堂雅集。

无锡博物馆收藏的文徵明行草《自书诗》册,24开,上有十三首七律,也包括这首和诗。
他有引语:“石田师长西席留诗东禅,命徵明牵和,久而未能,寺僧天机出以相示,于是师长西席来世三年矣,感怆今昔,抚卷凄然,辄用韵题其后”。
且于颔联自注:“寺有师长西席遗像”。
看了这些就不难明得文徵明诗文的寓意了,而且得知这首七律作于沈周去世三年之后的正德七年(1512)。

沈周从十四岁随父亲入城便逐渐养成借宿僧舍的习气。
沈家从祖父辈起就与东禅寺僧人有交往,他晚年时常借宿于此,或于此作画,或约朋侪不雅观赏牡丹。
文徵明也是东禅寺的常客,这里是他归隐生活中不可短缺的活动场所,纵然在病中不能出门,他也对该寺念念不忘。
文徵明写有题为《东禅寺》五律和七律各一首,他在组诗《病中怀吴中诸寺七首 其三 东禅寺寄天机》中写道:

从别林僧酒道场,几次飞梦到溪堂

夕阳松径无尘鞅,春水篱根有钓航

坐忆同盟多隔世,时闻老衲去游方

不知听雨南轩下,谁与幽人续断喷鼻香

#古诗里的创造##古诗里的故事##品读古诗##偏爱七律##古代名画上的题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