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 ●不向长安路上行
博山寺作①
不向长安路上行,却教山寺厌逢迎②。味无味处求吾乐,材不材间过此生③。
宁作我,岂其卿,人间走遍却归耕④。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⑤。
注释
①此词作期同上。博山寺:据《广丰县志》,博山寺在广丰县西南,本名能仁寺,五代时由晒台韶国师开山。南宋绍兴年间,有悟本禅师奉诏开堂。稼轩曾为之作记。
②长安路:京城之路,代指求取功名之路。厌逢迎:山寺倦于接待,极言自己去寺次数之多。
①“味无味”两句:在味与无味之处探索人生乐趣,在材与不材之间度过自己生平。味无味:语出《老子》:“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材不材:语出《庄子・山木篇》:庄子过山,见到有些树木由于不长进而免于砍伐;过朋侪家,却见到主人杀不鸣之雁以待客。嫡有弟子间:“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去世,师长西席将何处?”庄子笑日:“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
②“宁作”三句:宁作独立不阿的我,不屈志附人以求浮名。走遍人间,还是归耕为好。宁作我:语出《世说新语・品藻篇》“桓公少与殷侯齐名,常有竞心。桓问殷:卿何如我?殷云:‘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岂其卿:语出扬雄《法言·问神》:有人认为君子与其默默无闻地去世去,何不寄托公卿以求名声。扬雄说:君子该当以德而名。有人很富贵,但无名声,有人躬耕岩石,却名震京师。“岂其卿,岂其卿。”意谓岂可寄托公卿而求名
③社甫《岳麓山、道林二寺行):“一重一掩吾肺腑,山鸟山花共友于。”
讲解
这首词,如同一篇决意归隐的宣言,发布了词人对付官场生的厌弃。应是词人隐居不久时的词作。
上片首韵先借“长安”和“山寺”为难刁难比,以自己脱迹于“长安路上”也便是官场上的生活,而反反复复地来往于博山山水风景之间的故意选择,来表明自己今是而昨非的觉醒。一句“厌逢迎”,构思奥妙,写出了他数度往还、使山寺都倦于接待的放情山水之貌。下一韵,交代归隐的缘故原由。由于是用典。以是显得弯曲蕴藉。此言的字面意思是,自己将要采纳老庄哲学所推崇的生活态度,在有味和无味之间寻求真味带来的快乐,在材与不材之间度过自己的生平。那么,他何以要采取这样的生活态度呢?由于读了《老子》和《庄子》的典故就知道,惟有采纳这样的生活态度,才能全身远害而不至于遭到屠戮和伤害。那么,稼轩在此的措意不是昭然若揭了吗?这是对付当时官场打击、排挤乃至谗言加害、使他被罢官职的一种愤懑和控诉。惟有在这样的时期中,志士オ人才会采纳这样的生活态度。
下片起韵,词人再从人格操守上进一步宣言:他甘心保持独立清洁的自我,也不愿如那些为保禄位而屈膝寄托于公卿权要的邋遢小人。这里的两个典故,把他独立不迁的名贵品质传写得很到位“人间”一句,写出他走遍污浊官场,才创造惟有归耕为高的体验。而一个“却”字,却又暗藏弯曲,透露出他对自己由于刚毅刚烈不阿、不附权要而被罢免的事实的不平之意。此所谓语中含刺的表达法。结韵 正归归隐的主题,他以为,既然全球少知音,那么自己也就不妨以松与竹这样直节伟岸的树木为朋友,以自然无伪的山花山鸟作为弟兄。这里不仅传达出他从此亲交自然的思想,也传达出他要保持自己身上那些与官场不合的品质的用意。可谓语浅直而意深曲。
此词虽然措语斩截,但由于险些全篇用典,言少意多,以是词境的抒怀容量相称大。其余在整体构思上,先于起端立导,再由哲学思考、官场履历和往后打算步步写来,显得层次分明。
辑评
一、明李濂《批点稼轩是非句》:颔联妙。(转引自吴则虞(辛弃疾词选集》)
二、清贺裳《皱水轩词筌)“宋谦父词”条:稼轩虽人粗豪,尚饶气骨。其不堪者,一如“以手推松曰去”、“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兄弟”……等句耳。(《词话丛编》本)
三、近人吴则虞《辛弃疾词选集》:此词厌朝市之纷纭,耽山林之活计也。首句即明白揭出。次句“厌逢迎”实在不厌,“无味”亦即有味。“材不材”求对之工,在此并无议论。后阕首三句,着力处在“人间走遍”四字。“真朋友”、“好弟兄”侧面衬出仕路人情之可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