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悬挂在三苏祠门口的这副楹联,既道出了苏洵、苏东坡、苏辙父子三人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千古佳话,也包含着古往今来家道兴盛的文化密码。中国苏轼研究学会理事张花氏的新作《是父是子——三苏家风家教》从家庭入手,解读“三苏”父子及其家族,诠释“是父是子”的精神内涵和意义,为读者供应精良家风的范本。
张花氏,本名张国文,长期从事图书策划推广事情,现供职四川辞书出版社。他热衷写作和文化研究,已出版有《与苏东坡分享创造力》《东坡茶》《东坡酒》等与苏东坡干系的著作,在苏东坡研究领域有一定影响力。张花氏坦言:“我研究苏东坡,进而研究‘三苏’‘苏门’以及全体宋代,都是建立在乐趣根本上,没有人哀求我这样做。等我把这些写完,二十多年就过去了,我的人生就由这些笔墨组成了韶光,一个一个码放在书上。我看着一个一个笔墨,就看到组成这些笔墨背后的韶光,我的韶光是可以一个一个拎起来打量的,我以为韶光是那么详细,我就没有什么后悔的了,古语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苏门家庭如此集中地在两代人中涌现了数位令人惊叹的人物,像苏序、苏洵、苏轼、苏辙,这与他们充满聪慧的家庭教诲密不可分,父子、母子、兄弟之间的感情都令人冲动且钦佩。在这本《是父是子——三苏家风家教》中,我们看到一颗种子从苏轼的祖父辈开始,逐步地生根萌芽,终极成为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这便是苏家的家风家教。
谈及书名为何叫“是父是子”,张花氏阐明道:“我们每个人走到眉山三苏祠往后,都会带着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是他们?为什么不是其他人?他们做父亲、做儿子,做得可真好!
我们能不能够从他们那里学到一些东西?四川文艺出版社来约稿的时候,就以这个题目约的我。”而“是父”,可以是苏洵,也可以是苏序,乃至是苏轼、苏辙,“是子”同样也是如此,由于苏洵也是他父亲苏序的孩子,苏轼、苏辙他们也是孩子的父亲,用张花氏的话来说,“以是这是一个链条当中的一环”。
家风家教对后代的影响可以说是非常深远的。家庭是孩子最早打仗的社会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行为、言语和态度都会影响孩子的代价不雅观。张花氏把苏氏家风家教总结为十六个字:孝慈仁爱、济世齐民、学行天下、文行忠信。在本书中,张花氏谈苏氏家风家教是从苏序开始的。实在,苏序之前的三代,彷佛都只因此种田为生,在乡里有了行义的好名声,但在家族中,那时还没有把读书提到主要的位置。张花氏先容说,苏序的祖父名叫苏祜和苏序的父亲苏杲,一个是外来的财物不贪不取,一个是自家的财物好施好舍,这是个很朴素、很厚重、很有定力的好家风,办理了物、我的大抵牾。到苏序那一代,就在“耕”之外,逐渐加入了“读”的身分。“苏杲生九子,苏序排行第七。除了他,兄弟们彷佛都遭受了不公正命运的打击,先后离世。
在读书上,苏序是苏家‘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关键人物。苏序在儿子苏洵的眼里,喜好做善事而不好读书。苏序在孙子苏轼眼里,则是对一本书略微知晓大义就放下书本不读的人。熙宁初年,苏轼托好朋友曾巩为爷爷苏序写神道碑,谈到苏序的读书,曾巩说他务求知晓大义。这样一综合,我们就知道,苏序人生的重心还是在‘耕’,对付‘读’,却也保持了足够的兴趣,或者说,读书对他来讲是一种生存之外的须要。须要指出的是,苏序在诗歌创作上,是一个无师自通的‘草根大户’。苏轼说,碰着那些平素苛酷凶暴、大肆扰害乡里的官吏,爷爷总是会作诗予以戳穿。而在苏洵眼里,父亲苏序创作诗歌,能够直接口占而出,非常迅速快捷就作成了。几十年间,苏序创作了诗歌数千篇之多。朝廷、州郡之事,子孙家常之事以及农业、渔业生产之事都被写到诗歌之中。以是,我们说苏轼一族诗歌传家,苏序是领路先行者,功不可没。从创作数量来说,苏轼生平留下了两千八百多首诗,而他的爷爷苏序也创作有数千首,只不过没有流传下来罢了。喜好就好,何必要流传呢?但是,苏序的这一个兴趣,竟然牢牢地镌刻到家族的基因图谱之中去了,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啊!
”张花氏感叹道,“显然,在子弟的教诲上,苏序很复苏地认识到系统性的主要,三天捕鱼两天晒网、一曝十寒,这些都不可取,教诲和耕种有同样的逻辑,便是要按照规律办事。三个儿子的教诲就这么开展了起来。从结果来看,非常成功。宗子苏澹、次子苏涣读书都非常出众,可惜苏澹享年不永,留下了遗憾。三子苏洵虽然背了一个‘不学’的大黑锅,却是一个真正的读书种子,由于学习的‘发动机’已经安置到儿子的身体和灵魂中去了。当有人向他指出苏洵‘不学’的问题时,他自然选择相信自己的儿子:‘我的儿子,难道我会担忧他不学吗?’”
提到学习,就不得不提到苏氏家风家教中的“学行天下”。张花氏以苏轼、苏辙的名字分享了一个小细节:“苏洵先生长西席给苏轼、苏辙取名,他加了一个车旁。后来苏轼的人生大车从四川出发到开封,然后到杭州,然后北到密州,再到南边的惠州,到儋州,画了一个完全的十字。这个路可走得够辛劳。这从一方面看显然有‘行’的意味,但从另一方面看又有‘学’的意味在里头。苏辙在写给韩太尉的一封信里说:他没有见到过名山大川,也没有见到过很伟大的人。但是他到了京城往后看到嵩山、黄河,见到了韩琦这样的大人物,这个也是他一边行走一边学习的体会。还有一点,我创造三苏代表一个哲学派别,叫‘气学’,三苏祠有一块有名的匾,上面写着两个字‘养气’。即‘养浩然之气’。这个‘浩然之气’怎么养呢?他认为是通过行走来养‘浩然之气’。一个人走路走得多了,身体也就好一些,内外就达到了和谐,浩然之气通过学和行这两个方面达到了统一。”在写作文方面,张花氏先容说,苏洵提出了四个方面:摆事实、讲道理、讲方法、重言辞,就这四个方面教给孩子。“我曾经跟一位作文大家互换,他说实际上你怎么把作文写好,两个方面就够了:第一,把笔墨写畅通;第二,在这个根本之上,把笔墨写俊秀。这个可能是供应给现在的小朋友们、读书的朋友们的一个很好的方法,便是大略得很,第一是写畅通,第二是写俊秀。”
在张花氏看来,苏洵算得上是一个天生的教诲家。“苏洵他总是俯下身体跟孩子们在一块互换,这是一个很了不得的爸爸。而且我创造苏轼和苏辙两兄弟也学会了苏洵的这种对待孩子的办法,他们赞颂起自己的孩子和孙子的时候,可以说是无以复加的那种赞颂。以是我以为这种方法是本日的爸爸和妈妈可以借鉴的,立时可以学到,立时可以拿来用。”
不过,由于苏洵长期在外,苏轼兄弟常由程夫人亲自教读。而苏轼兄弟生为官清正,与程夫人的教诲和勉励是分不开的。张花氏在书中写道:“程夫人也是一个热爱读书的人。苏辙饱含深情地回顾,母亲程夫人‘生而志节不群,好读书,通古今,知其治乱得失落之故’。苏洵夫妇以读书志趣,培养子女。读书读什么?当然是先贤们留下的经典。苏轼说过一句话:‘君子之所贵,必其可传、可继者也。因此谓之经。经者,常也。君子苟常之为贵……’经典,要变成生活中常常的辅导原则。大家可以把稳到,本日日常爱说一个词‘常常’,可以从苏轼那里找到解读。程夫人在辅导苏轼读《汉书》范滂的故事,是一个经典教子的桥段。它的结尾是:苏轼问:母亲,如果往后我做了范滂,您赞许吗?程夫人答:你可以做范滂,我难道就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人的风致塑造,既要有好的材料,也要有好的环境,还要有好的人。”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分享苏氏家风家教,本书还专门拈出苏轼、苏辙于嘉祐二年 (1057)参加尚书省礼部进士考试的内容进行解读,作为“附录”。读者可以创造,二子的考试内容如诗、赋、论、策问与家风家教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苏轼的《刑赏虔诚之至论》认为治国理政在进行刑、赏时也要秉持虔诚之风,可以说便是虔诚家风家教的延伸。张花氏认为,家风家教效果的主要考验标准之一,便是能否通过科举考试得到各个方面的认可。苏轼兄弟金榜题名,也可以说是精良的家风家教收成了丰硕的果实,没有这个果实,家风学习很随意马虎流于空洞,短缺说服力。苏东坡说:“某生于远方,性有愚直,幼承父兄之余训,教以修己而治人。虽为朝廷之直臣,常欲挺身而许国。”这句话提到家风教诲对自己的影响,便是终极要运用于实践,并加以传承。
总之,张花氏结合文献史料,列举诗词书信,以散文形式生动再现父母与子女间的舐犊之情、兄弟姐妹间的友爱互助,使得本书普通易懂,兼具文学性与教诲性,适宜家长与子女共读。(读者报全媒体 何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