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言:指汉语措辞中经由长期利用、熬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
众人皆说,成之于语,故针言。

唐诗是中华文化的宝贝,是天下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然而唐诗并不是贵族的专属,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平凡百姓家,个中诸多作品引申呈现在随处颂扬的针言,融入到我们日常生活的点滴中。

李白作为盛唐文化孕育下的天才墨客,其人狂傲不羁,其诗洒脱卓群,文学造诣达到唐代顶峰。

不仅是他的诗歌,就连他自己本身,也常常成为了他人引用的典故。
与李白干系的针言,更是多不胜数。
本文精选个中最具代表性的20个针言及针言故事,与诸君分享。

20个出自李白的成语知道一半以上的都是大年夜神。

1

铁杵磨针

【释义】 比喻只要有决心,肯下工夫,多么难的事情也能做成功。
铁杵:铁棒。

【出处】 南宋祝穆所著《方舆胜览》:“磨针溪,在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
”太白感其意,还毕业。

【针言故事】

铁杵磨针是李白最广为流传的针言之一。

传说李白小时候读书不怎么用功,上学的时候常常偷偷出去玩。

有一天,在路上瞥见一位老大娘磨铁棒。

李白非常不解,问她是在做什么,老大娘说要把它磨成绣花针。

李白因此深受冲动,从此奋发学习,终极成为唐代最著名的墨客之一。

后人所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即指此事。

2

妙笔生花

【释义】比喻精彩的写作才能。
生花:开出花朵

【出处】唐代冯贽所著《云仙杂记》中云:“李太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

【针言故事】

相传,李白年少时,已具才名。
有一天在油灯下读书写字到很晚,后来实在太累了,不知不觉地趴在桌上睡着了。

这时他做了一个梦,梦中自己依旧在挥毫泼墨,行文途中,笔头上溘然开出了娇艳欲滴的花朵。
李白见状,愈发兴起。
笔走龙蛇,一泻千里,顿时所有的文章都化作漫天花雨,飘洒在李白的身边。
原来,所有的鲜花都是纸上的字变的。

关于梦笔生花还有其余一种说法,听说李白年少时游历黄山,于北海山峰上的禅院中饮酒后在山中甜睡。
然后做了一个梦,梦中李白将笔抛出,插在土中。
醒来后创造面前多了一座山峰,山顶还有一棵奇松,耸立在花海中。

无论哪种说法,皆出自于野史,距今已不可考。
但是故事的结尾大致相同,自从做完这个梦后,李白更加如有神助,创作出许多超然卓群的佳作,终有名天下。

李白生于公元701 年,杜甫生于公元 712 年,这两位唐朝著名墨客,被人称之为“诗仙”和“诗圣”,合称“李杜”。
只管两位墨客生平都是颠沛流离,见面不多,但是丝毫不影响两人之间深厚的友情。
杜甫作为李白的超级小迷弟,更是为李白作诗多达15首旁边,个中也衍生出了三个广为流传的针言:飞扬跋扈、落月屋梁、生离去世别。

3

飞扬跋扈

【释义】原义是鸷鸟飞扬,大鱼跋扈;原指意气举动洒脱,不受常规约束,后多形容态度蛮横放荡,放肆霸道不遵照法度。

【出处】杜甫《赠李白》:“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亦有《北史·齐高祖纪》“景(侯景)专制河南十四年矣,常有飞扬跋扈志”。

【针言故事】

天宝元年(公元742 年),李白因受玄宗妹妹玉真公主和贺知章推举入朝为官,做了翰林供奉。
可是,李白在长安待了不到三年,由于杨贵妃等玄宗身边的一些人说李白的坏话,自己深感到在朝中待不下去了,便辞官还乡,又开始了他在各地的漫游生活。

天宝三年(公元 744 年)李白离开长安到洛阳。
这时候,杜甫也在洛阳,于是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终于见面了。
当时杜甫三十三岁,李白比他大十一岁,二人结为好友,一起游历,饮酒赋诗,他们先后到过梁(今河南开封)、宋(今河南商丘)、齐(今山东济南 )。

这年秋日,杜甫写了一首七绝诗《赠李白》,记叙了他们二人四处流落怀才不遇,无可奈何地只得终日痛饮狂歌的心情。
全诗共四句:

秋来相顾尚秋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诗的大意是:深秋已至,你我两相顾盼,还是像随风滚动的蓬草一样连续在外流浪。
李白啊,你的永生丹药也没有炼成,真有些对不起炼丹的祖师爷葛洪了。
我们只是高兴的饮酒狂歌虚度光阴,像您这样意气豪迈的人,如此逞雄究竟是为了谁?

后来,人们把“飞扬跋扈为谁雄”简化为“飞扬跋扈”这个针言。

4

落月屋梁

【释义】用以表示对朋友的怀念。

【出处】杜甫《梦李白 其一》:“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

【针言故事】

李白和杜甫在山东分别后,杜甫时常惦记李白。
乾元元年 (公元 758 年),李白参加永王李璘(玄宗第十六子) 的叛乱,系浔阳狱,流放夜郎,第二年遇赦而归。
此诗作于乾元二年 (公元 759 年) 杜甫流寓秦州时。
此时杜甫尚不知李白已经赦还,又有谣传李白在途中落水而去世,于是就更加记挂着这位老友的安危。
韶光一长,想念成梦,故作两首《梦李白》。
“落月屋梁”,便出自其一。

其诗一共16句,在写李白入梦时写道: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
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
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
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
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

诗的大意为:

老朋友溘然进入我梦里,知道我时常把你回顾。
梦里的你恐不是幽灵吧?路途迢遥死活难测。
灵魂飘来是从西南的青枫林,灵魂归返是由关山的黑地。
如今你开罪被流放,哪还有羽翼飞回北国之地? 明月落下清辉洒满了屋梁,迷离中见到你的颜容干瘪。
水深浪阔你要多加小心,不要再失落足落入蛟龙嘴里。

后来,“落月屋梁”被引申为针言。

5

生离去世别

【释义】比喻难以再见和永久的离去。
去世别;永别,到去世也不能再相见。

【出处】杜甫《梦李白 其一》:“去世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

书接上文,《梦李白 其一》共十六句,开头两句是:“去世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
”意思是说:人碰着去世别,总得放声大哭一场,也就只好无可奈何的算了;然而生别则总是放心不下,少不得要常常思念。
此两句诗文写尽李白流放他乡死活未卜对杜甫心中造成的苦痛,也表示除了双方之间朴拙的交情。

后来,人们就把这两句凄凉的诗简化为“生离去世别”这个针言。

6

桃花潭水

【释义】比喻友情情深

【出处】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针言故事】

唐朝天宝年间,汪伦听说大墨客李白旅居南陵叔父李阳冰家,便写信约请李白到家中做客。
信上说:“师长西席好游乎?此处有十里桃花。
师长西席好饮乎?此处有万家酒店。

李白高兴前往,对面前的场景却大失落所望。
由于既没有十里桃花,也没有万家酒店。

汪伦好酒好菜盛情接待,并笑着见告李白:“桃花者,十里外潭水名也,并无十里桃花。
万家者,开酒店的主人姓万,并非有万家酒店。

李白本便是放荡不羁的乐天派,自不会放在心上,听后大笑不止,便欣然在汪伦家做客数日。

分别时,汪伦又以脚为节拍,边走边唱,为李白送行。

李白很受冲动,特地写下了这首富有民歌色彩的小诗《赠汪伦》,表达了他与汪伦的深厚情意。
全诗四句: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汪伦:泾县(今安徽泾县)桃花潭的农人;踏歌:民间一种歌唱形式以脚步踏地为节拍;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

诗的大意是:李白费船将要拜别,岸上忽然传来了送行的歌声。
纵然那桃花潭水有千尺之深,也没有汪伦送我的情意深啊!

这首诗清新活泼,极富传染力。
全诗二十八个字,没有用一个典故没有任何夸年夜,措辞夷易浅近,连一个费解的字都找不到,但却以浓郁的感情打动着读者。
让人一读就懂,读之心醉,情真意挚,令人难忘。
后来,人们便由此引出“桃花潭水”这个针言。

汪伦也因而名留千古,妇孺皆知。

7、8

青梅竹马、两小无猜

【释义】形容男女小时候天真天真地在一起玩耍,没有猜疑,也形容男女从小感情好,纯洁的感情。
竹马:当马骑的竹竿,床:古代用的坐具,不是现在睡觉用的床。

【出处】李白《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针言故事】

古时候,在长干里有两户人家,一贯在同一条街道上做邻居。

两户人家的小孩,也都从小认识,常常在一起玩耍。

有一天,小男孩骑着竹子,愉快的绕着小女孩绕圈,边跑边问:“你看我的马是不是又快又威风。
”小女孩坐在板凳上,边吃着梅子边哈哈的笑道:“快,真快,又快又威风!

两个小孩子闹了一会后,又跑到街边的栏杆,玩起了抛掷梅子的游戏。
不知不觉已至薄暮,在父母的敦促中,纷纭不舍的跑回家用饭。

此诗为李白初游金陵时所作,韶光在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秋末之后不久,约在开元十四年(726)。
长干,是地名,在今南京市秦淮区中华门外秦淮河南。

诗的大意为:你骑着竹马过来,我们一起绕着井栏,互掷青梅为戏。
我们同在长干里居住,两个人从小都没什么猜忌。

后人自此引申出针言“青梅竹马,两小无猜”。

诗中又云: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
可见故事中的小女孩与心爱的小男孩一起终年夜, 终极成为他的新娘。

9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释义】比喻阵势险境,易于防守。

【出处】李白《蜀道难》:“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针言故事】

唐玄宗天宝元年至三年(公元 742~744 年)李白在长安期间,正是唐玄宗由励精图治的有作为期间,转向只顾享乐、不理朝政的衰败期间。
当时,政朝腐败、奸臣当道,各种社会抵牾非常的尖锐。
李白由于亲自经历了这一由盛而衰的急剧变革,并以特有的敏感,预感到潜伏着变乱的危急。
于是,一次他借送一位朋友入蜀,而写了《蜀道难》这首诗,将这种忧患和预示寄寓个中。
《蜀道难》原为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的旧题。
李白承用古调,借此创作新声,写出了蜀道的艰险与奇伟。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这段诗的大意是:剑门关雄壮险要,只要有一人把守住关口,就算上万人也无法破关闯入。
守关人若不是亲信,他们假如据险叛乱,那就会变为残害公民的豺狼、猛虎和长蛇。
这些吃人的家伙,磨牙吮血,遭殃的却是广大百姓,被杀去世的人就会多如乱麻。

后来,人们把“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引申为针言。

10

千金买赋

【释义】比喻文章代价极高。
赋:古代的一种文体,这里指文章。
【出处】李白《白头吟》:“闻道阿娇失落恩宠,千金买赋要君王。

阿娇:汉武帝陈皇后名。
《汉武故事》:“胶东王数岁,公主抱置膝上问曰:‘儿欲得妇否?’长主指旁边长御百余人,皆云不用,指其女:‘ 阿娇 好否?’笑对曰:‘好,若得阿娇作妇,当作金屋贮之。
’”是谓金屋藏娇的由来。

【针言故事】

《昭明文选》中记载:孝武天子陈皇后时得幸,颇妒。
别在长门宫,愁闷悲思。
闻蜀郡成都司马相如天下工为文,奉黄金百斤为相如文君取酒,因于解悲愁之辞。
而相如为文以悟主上,陈皇后复得亲幸。

汉武帝的陈皇后,失落宠后另住在长门宫,愁闷悲思后来,她听说蜀郡成都的司马相如,词赋写得好全球有名,于是便托人赠予黄金百斤,作为给司马相如的酒钱,请相如写一篇能替她排解忧闷的辞赋。
司马相如便写了一篇《长门赋》赠予给陈皇后,用来使皇上觉醒。
陈皇后把这篇文章转赠给皇上后,重新得到了皇上的宠爱。

故意思的是,后来司马相如由于阿娇写《长门赋》得了千两黄金,但男子喜新厌旧动辄变心,司马相如也不例外。
他一度想娶茂陵之女为妾,文君听此之后便作了一首流传千古的《白头吟》。

《西京杂记》中有云:司马相如将聘茂陵人女为妾。
卓文君作白头吟以自绝,相如乃止。

词曰:“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
闻君有两意,故来相诀绝。
今日斗酒会,嫡沟水头。
蹀躞御沟上,沟水东西流。
凄凄重凄凄,嫁娶不须啼。
愿得齐心专心人,白头不相离。

汉武帝儿时立志金屋藏娇,晚年却要靠千金买赋来坠欢重拾。
司马相如亦是,修赋以书君王,使其夫妻重归于好,得利后确私欲膨胀,欲宽门室。
嘻,真个是,世上男儿皆薄幸。

11

平步青云

【释义】比喻连忙上升,变革发展很快。
扶摇:急剧盘旋而上的狂风。

【出处】李白《上李邕》:“大鹏一日同风起,平步青云九万里。

【针言故事】

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的作品。
李邕在唐玄宗开元七年(719)至九年(721)前后,曾任渝州(今重庆市)刺史。
李白游渝州谒见李邕时,由于不拘俗礼,且评论辩论间放言高论,纵谈王霸,使李邕不悦。

史称李邕“颇自矜”(《旧唐书·李邕传 》),为人自大好名,对年轻子弟态度颇为自持。

李白对此不满,在临别时写了这首态度颇不客气的《上李邕》一诗,以示回敬。
安旗《李白年谱》将此诗系于开元十四年(726)。

李白终生引大鹏自喻之意。
他在《上李邕》诗中写道:

大鹏一日同风起,平步青云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众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诗的大意为:大鹏一日从风而起,平步青云九万里之高。
如果在风歇时停下来,其力量之大就能将沧海之水全部簸干。
众人知我喜好高谈阔论,揭橥不屈常的见地,听了我的豪言壮语皆冷笑不已。
孔贤人还说后生可畏,大丈夫可不能轻视年轻人啊。

后来,人们便把诗中“平步青云九万里”这句诗,简化引申为“平步青云”这个针言。

12

扬眉吐气

【释义】笑时扬起眉毛,吐出怨气,形容长期被压抑的心情得到伸展后高兴的神色。

【出处】李白《与韩荆州书》:“而今君侯何惜阶前盈尺之地,不使白扬眉吐气,冲动大方青云耶?”

【针言故事】

《与韩荆州书》约作于734年(开元二十二年)。
李白在襄阳(今属湖北)时,便给韩朝宗写了这封信以自荐,希望能得到一个机会施展自己的抱负。
韩荆州,即韩朝宗,时任荆州。
信中夸奖了韩朝宗的保举贤才,任用能人,并解释自己的上风和才能,希望能得到推举。

写道:“今天下以君侯为文章之司命,人物之权衡,一经品题,便作佳士。
而今君侯何惜阶前盈尺之地,不使白扬眉吐气,冲动大方青云耶?”

这段话的意思是:现在众人皆以您对文章和青年才俊的评价视为绝对的威信,一经您的的认可和赞许,就会成大家公认的精良之士。
您何必舍不得阶前区区一尺之地接见我,以让我饱受压抑的心情得以伸展,青云直上地去实现自己的空想和抱负呢?

后来,“不使白扬眉吐气”被简化引申出“扬眉吐气”这个针言。

李白在书中极尽阿谀之能事,乃至将韩朝宗比作古代贤臣周公,但遗憾的是,文章并未打动韩朝宗,李日间然也未得到他的举荐。

13、14

秉烛夜游、明日亲之乐

【释义】秉烛夜游:指人生短暂,应及时行乐的感伤情调;明日亲之乐:泛指家庭骨肉团圆的欢快

【出处】代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会桃花之芳园,序明日亲之乐事。
"

【针言故事】

此序文约于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前后作于安陆,李白与堂兄弟们在春夜宴饮赋诗,并为之作此序文。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虽然文中也流露出了作者有及时行乐、人生如梦幻的感伤感情,但纵不雅观全篇,还是以作者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欢快心情和积极进取的精神为紧张基调。
文章开头写道: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
光阴者,百代之过客。
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
会桃花之芳园,序明日亲之乐事。

这段话的意思是:天地是什么呢?不过是万物的旅舍;光阴呢?也不过是百世百代的匆匆过客而已。
人生苦短,世事无常,如梦似幻,快乐的日子还能有多少?古人执持烛炬在夜间嬉戏,确实是有道理的。
现在,更何况妖冶的春光以奇丽的景致来招引我们,大自然又给了我们这么美好的锦绣河山,我们更该当尽情地游乐! 大家相聚在桃花飘喷鼻香的花园中,畅叙兄弟间快乐的往事是多么的愉快。

后人从此序文中引申出“秉烛夜游”和“明日亲之乐”两句针言。

15

摧眉折腰

【释义】形容趋炎附势,竭力奉承,小心侍候的样子。

【出处】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愉快颜"。

【针言故事】

唐玄宗天宝四年前后,李白准备由东鲁(今山东一带地方)南游吴越时,为了向朋侪倾诉自己烦闷的心情,以及追求光明、摆脱困境的欲望而写了这首留别诗。

这首诗打破了一样平常留别诗有别必怨的老调,在构思和表现手腕上都表示了浪漫主义的特点。
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全诗四十多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写墨客入梦的缘由,即对吴越名山天姥的憧憬;

第二部分写梦游天姥山的经由;

第三部分写梦醒往后的感慨,向朋侪表明为什么要南下吴越,去天姥山游历。

这些感慨,集中揭示了全诗的中央思想,紧张是:对世事的意见,如梦幻,如流水;自己今后的打算,骑白鹿访名山,阔别浊世;傲岸倔强,绝不向权贵们屈从。
诗的末了五句是: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愉快颜。

这几句诗的大意是:同诸君分别南游后不知哪一天才能返回,我暂且把白鹿放养在青山上,欲远行时就骑它去访问名山。
我怎么能卑躬屈膝地去侍候权贵,而使自己不能开颜欢笑、心情惬意呢!

后来,人们把“摧眉折腰”引申为针言。

16

乘风破浪

【释义】形容志向远大,勇往直前

【出处】唐代李白《行路难三首》其一:“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针言故事】

唐玄宗天宝三年,李白因遭谗言陷害,被迫辞辞官职离开长安。

就在这时,他怀着无法抑制的悲愤之情,写下了《行路难》三首诗,鞭笞了当时唐王朝阴郁的政治,抒写了自己在政治上只管遭受到挫折,但仍旧没有放弃自己的抱负和空想。

个中第一首共十二句,起首六句是: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这六句诗的大意是:面对着价值千金的美酒,以及玉盘里堆放着的代价万钱的美味佳肴,我停杯放筷,无心食用。
我拔出宝剑四下瞭望,心底茫然,真不知如何是好了。
人生的道路阻碍重重,这就像欲渡黄河,寒冰塞满了河川;想登太行,大雪又封住了山。

但是,只管世事困难,李白也没有放弃实现自己的政治空想,施展才干的信心,表示了李白乐天派精神,在这首诗的末了他写道:

行路难!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这四句诗的大意是:世事困难啊,确实是困难啊!
歧路如此纷杂错乱,真正的大道究竟在哪边?但我李白相信,总有一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高高挂起云帆,在奔流的沧海中勇往直前!

后来,人们将诗句引申出针言“乘风破浪”或“长风破浪”。

17

别有天地

【释义】比喻另有一种的境界;也用来形容艺术作品或风景引人胜。

【出处】李白《山中向答》:“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针言故事】

皖南地区的黄山,风景俊秀,千百年来,不知博得过多少墨客的讴歌和赞颂。
唐朝天宝十立年间(公元753年),诗仙李白曾经来到这里遨游,并写下了一些隽永洒脱的诗篇。

位于黄山西南面的碧山,好似一块残酷晶莹的碧玉镶嵌在黄山的画屏上。

李白来到碧山时, 曾亲自去访问过一位叫胡晖的山民。
由于久仰李白的盛名,胡晖见了李白,便把自己养的一对宝贵的白鹇送给了李白。

李白很喜好鸟禽,得此鸟极为高兴,当即挥笔成诗一首:《赠黄山胡公求白鹇》诗相谢。
诗中盛赞白鹏鸟玉翎六根清净,秉性高洁,借以寄托自己的志趣;同时,也赞颂了胡晖与他之间的朴拙交情。

李白在碧山勾留期间,还兴致勃勃地登上了墨岭山上的寻阳台。
后来,李白在《山中问答》一诗中,更流露了他在碧山嬉戏乐而忘归的愉快心情。
全诗共四句: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碧山:在今安徽黟县西北面,据当时《徽州府志》记载,此地有十里桃林,每至春时,红花与绿树交映,奇丽宜人;李白游黄山时,曾在碧山小住。

诗的大意是说:有人不解,问我为什么要在碧山久久地盘桓、勾留,我笑而不答,心中却充满了欢快的情趣,轻松坦然。
那桃花飘入溪水远远流去,真是别有天地,美妙不似人间。

如今,碧山公民为了对这位伟大墨客表示纪念,特意将墨岭山上的寻阳台改为“李白钓台”,并在李白当年访问胡晖向村落人问路的地方,盖了"问余亭”。
郭沫若同道生前来到这里游览时,写下的《黄山之歌》中也曾提道:“又闻唐时李白曾来此,碧山问路访胡晖。

根据这个故事,后来人们便把李白的“别有天地非人间”这句诗,简化成为“别有天地”这个针言。

18

风致高傲瘦骨如柴

【释义】神仙的风姿,道长的气概。
形容人的风骨神采分歧凡响。

【出处】李白《大鹏赋序》: “余昔于江陵见晒台司马子微,谓余有风致高傲瘦骨如柴,可与神游八极之表,因著《大鹏遇希有鸟赋》以自广。

【针言故事】

开元十三年(725),李白出蜀漫游,在江陵遇见名羽士司马承祯,羽士称李白“有风致高傲瘦骨如柴焉,可与神游八极之表” 李白受宠若惊,于是写下《大鹏遇希有鸟赋》。
过后,他以为此赋不足满意,便影象旧作,扩充新意,写出了这篇《大鹏赋》。

19

笔走龙蛇

【释义】形容书法生动而有气势,风格洒脱,亦指行文很快。

【出处】李白《草书歌行》原文:“时时只见龙蛇走,左盘右蹙旭惊电。

【针言故事】

唐朝期间,一年秋日,秘书监贺知章在府上大宴来宾。
当时李白与当世大书法家怀素和尚均在场。

酒过三巡,李白乘兴作诗《草书歌行》,盛赞怀素书法极具张扬,放荡不羁的个性。

怀素受邀当场挥毫泼墨展示书法,贺知章不雅观后惊叹道:“上人书写,左盘右旋,真是笔走龙蛇”。

20

班门弄斧

【释义】嘲讽那些在里手面前虚假自己拙技的人,是不自量。
有时也是自谦之词,表示不敢在里手面前显示自己的本事。

【出处】明代梅之涣《题李白墓》:“来来往往一首诗,鲁班门前弄大斧。

【针言故事】

李白于安史之乱的末年,漫游到了安徽。
在贫病交加中,来到当涂投奔了在做县令的族叔李阳冰。
就在这年十一月,便与世长辞,终年六十二岁。
他在临终时,还以大鹏作自比,写下了一首《临终歌》:

大鹏飞分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余风激分方世,游扶桑兮挂左袂。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扶桑:传说中的神树,长于日出之地;仲尼出涕:指传说中的故事,孔子见鲁人猎获麒麟,为这种圣兽被困而堕泪。

诗的大意是:大鹏展翅飞向四面八方,在半天中力气已经耗尽。
可它的余风将长存万世,在游览至扶桑之地时,左袖曾挂在这株大树上。
唉,孔子早已去世了,后代人纵然知道本日大鹏的摧折,还有谁会为之落泪呢?

李白去世后,即安葬在当涂县采石的龙山东麓。
后来,又过了五十余年,直到唐宪宗元和十二年(公元617 年)正月,才按照李白生前的遗言将李白的棺木迁葬于当涂东南的青山之阳。

到了明朝万历年间,有一位名叫梅之涣的进士,慕名去采石凭吊李白墓。
他瞥见有些文理不通、硬要伪装风雅的游人,在李白墓上胡诌乱写的题上了自己拙劣的诗句,感到十分可笑,便写了这首《题李白墓》七言诗,来讥讽这类游人。
全诗共四句:

采石江边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

来来往往一首诗,鲁班门前弄大斧。

诗的大意是:采石矶这个地方有一个宅兆,那里安葬着名垂千古的大墨客李白。
多少年来,来来往往的好些自命不凡的人,都到这里来题上首诗,这就像在鲁班门前虚假大斧一样,太不自量了!

后来,从“鲁班门前弄大斧”这句诗,便引出了“班门弄斧”这个针言。